↑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国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分封制(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C.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置县级泉陵侯国。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侯国为泉陵县。材料主要表明(    )

    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

    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东汉初年最终废除分封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汉书·食货志》:“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土地兼并的危害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D.土地私有的合理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    )

    A.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

    B.主张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

    C.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

    D.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右图为素称“书法之山”的镇江焦山《瘗(yì)鹤铭》摩崖拓本。其书法奇特,较为成熟的楷书之中参以篆隶,行笔苍古,体势开张,有“大字之祖”之美誉。据此推断它最早可以作为哪一时期书法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     )

    A.春秋战国              B.秦汉

    C.魏晋南北朝            D.隋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据研究,唐代举荐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现象水乳交融,难分因果。而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出将入相是这一时代为官者的理想追求。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A.科举制度已形同虚设     B.士族垄断仕途

    C.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    D.选官方式多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这反映出唐朝(    )

    A.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加强  B.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

    C.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  D.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比较下面两幅图,提取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①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②隋朝大运河推动传统经济格局的改变

    ③汉代的“州”集中在黄河下游地区

    ④唐代的“道”更注重于山川地理形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    )

    A.道教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B.唐代宗教迷信严重

    C.佛道儒出现融合的趋势        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孙中山认为“袁氏可为善,勿逼他为恶”,“他不承认共和则已,即已承认共和,若是一朝反悔,就将失信于天下,外国人也有不能答应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

    B.革命派在政治上还不成熟

    C.革命派缺乏足够的实力

    D.幻想帝国主义制衡袁世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表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目录(部分)摘编。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目录

    第三章

    南昌起义的参谋长

    第六章

    长征

    第七章

    到敌人后方去

    第十三章

    第十六章

    决战淮海

    A.北伐先遣战江南          B.三次反“围剿”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挥师过大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对监察人员的任用作了很多规定。在监察官的使用方面,“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二周年一替”都是古人对监察官使用期限的认识和规定。并制定了《监察六事》、《巡按察六》、《设立宪台格例》、《互察法》等规定监察官的职责。西汉时御使大夫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其秩仅为二千石,而另“二公”为秩万石;唐代,监察御使是正八品;宋元明监察御使为七品,也就相当于知县。……当然,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为封建专制统治者服务的,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曹凯旋《中国古代行政监督制度之借鉴》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对监察人员任用的主要特点。(6分)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古代监察制度。(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7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秋战国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人性解放时代,思想自由时代。然而被人们忽略的是,这个时代又是大一统思想的成熟阶段,君主专制制度的奠基阶段。正是这个时代的改革运动,催生了秦始皇这样专横强大的专制君主。如果说春秋战国是中国的思想启蒙时代,那么它启的不是民主之蒙、科学之蒙,而是专制之蒙、迷信之蒙。因此,春秋战国时代不是中国上升的开端,而正是中国历史下陷的开始。

    ——张宏杰《被误读的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史与希腊史对比阅读笔记》

    请运用古代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的观点。(要求:观点全面、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漕运指利用水道调运官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天宝十四年(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经济文化发达的黄河流域,变得凋弊不堪。北方经济遭到践踏,物资缺乏,使唐中央政府赖江南经济来接济。然而安史之乱后,河朔地区(泛指黄河以北)基本上由安史降将占据,同时唐军在平叛过程中,一些将领的权力扩大,独霸一方,甚至与唐中央对抗,“漕运阻绝”。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决心整顿漕运,由户部侍郎刘晏担负主要责任。刘晏经过考察,对漕运进行了重大改革:疏浚渠道、以通航运;以盐利雇人运输,“不发丁男,不劳郡县”;创立漕运的奖励制度等。经过改革,江淮漕运物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每天漕粮的运量,多时达一百一十万石,少时也有五十万石。以后五十年,一遵其制。刘晏提出并实行的这一套漕运制度,在安史之乱后为挽救漕运的中衰起了积极作用。

    ——据潘镛《中晚唐漕运史略》

    (1)根据材料,概括刘晏漕运改革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晏漕运改革的影响。(9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的楚国,年轻时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来到秦国,被秦王任命为客卿(在本国担任官员的他国人)。当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现。许多大臣向秦王谏言要把秦国的客卿一概驱逐,李斯也在驱逐之列。于是李斯上书说:“陛下您排斥客卿而使他们为其他诸侯国建立功业,使天下有才之士不敢进入秦国,这是借武器给敌人。”于是,秦王废除了逐客令,并提拔李斯为廷尉。二十多年后,秦国统一天下,李斯被任命为丞相。秦朝初年有大臣建议恢复分封制,李斯坚决反对,他认为郡县更有利于君主控制和国家稳定。李斯还提出民间任意批评朝廷的法令制度,会导致君主权力威望下降,除了医药、占卜、种植等书,应该把《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清除干净,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

    ——据《史记·李斯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李斯的主要观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斯对秦历史发展的影响。(9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