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5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称:“中国……贫乏之农夫,劳苦之工人所在皆是。因其所处之地位,与所感之痛苦,……其要求解放之情至为迫切,则其反抗帝国主义之意亦必至为强烈……国民党于此,一方面当对于农夫工人之运动,以全力助其开展,辅助其经济组织,使日趋于发达。”这表明国民党意识到

    A. 通过联俄改善外部环境

    B. 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性

    C. 改善民生是其首要任务

    D. 革命成功需要发动民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城市的贫民(主要是黑人)居住区内,许多民间艺术家将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有机结合,创作了大量的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爵士乐作品。爵士乐在美国诞生后,迅速风靡全球,深受世界人民喜爱。这说明

    A. 爵士乐的流行提高了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

    B. 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C. 美国文化具有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D. 以反种族歧视为主题的作品顺应了时代潮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A. 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

    B. 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C. 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

    D. 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謦形容”。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A. 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

    B. 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

    C. 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

    D. 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21年5月,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主义作斗争;10月,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经济管理形式的战略退却;12月又明确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这说明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存在反复和不确定性

    B. 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有多维阐述

    C.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

    D. 新经济政策造成了苏俄内部的思想混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近代有学者认为,“盖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今犹有敢播专制之余烬,起君主之篝火者,不问其为筹安之徒与复辟之辈,一律认为国家之判逆、国民之公敌,而诛其人,火其书,殄灭其丑类……而后再造神州之大任始有可图,中华维新之运命始有成功之望也。”这一言论意在

    A. 利用进化论推动维新变法

    B.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

    C. 批判尊孔复古与复辟帝制

    D. 提倡平易通俗新鲜的新文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假如东莞堵车,世界都会缺货。’……30年前,中国人睁大了眼睛,惊喜地望着国门外陌生的世界,心中震惊着与世界的巨大落差;如今,中国人睁大眼睛,不再有焦虑和惊诧,而是从容地观察着国内国际的市场,捕捉着财富的机会和给生活带来快乐的物质。”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B. 中国成为世界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

    C. 中国人用更开放的思维拥抱世界

    D.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53年4月3日,政务院颁布了《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经过大量工作,查明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这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A. 为全国普选提供人口依据

    B.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C. 确认民族区域自治的范围

    D. 加强户口管理以扩大税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

    A. 手工业实现了器物标准化生产

    B. 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 宗法制确保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 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延安地区延川县第三乡321户(部分)阶级成分表:

    据此可知当时

    A. 中国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B. 地主阶级在中国已经被消灭

    C. 边区政府注重革命根据地建设

    D. 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成效显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2016年6月24日,英国正式脱欧,其实早在1958年欧共体正式成立时英国一直拒绝加入,直到1973年它才成为欧共体成员国。1975年又发生了脱欧公投,当时留欧派在投票中以67%获胜选择继续留在欧共体中。这反映了

    A. 英国与欧洲国家关系处于敌对状态

    B. 英国的政治走向取决于民众的意愿

    C. 英国的自身利益影响着政治走势

    D. 经济全球化获得了发展的根本动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瓦特研究改进蒸汽机用了20多年时间,这期间他总共获得了四项技术专利。1773年,英国下议院批准将瓦特的前两项专利有效期延长到1800年,瓦特因此成为有钱人。到1800年,英国有321台蒸汽机,1825年发展到1.5万台。这表明当时英国

    A. 市场需求是引发工业革命的原因

    B. 资本繁殖推动了工业革命

    C. 技术革新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D. 社会机制是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00年前施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指出,世间所有的文化或文明都是有生命的,都有生老病死,西方文化也不例外,所以他只是断言“西方终将没落”,施本格勒抛弃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观,他认为每个文明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不认为西方文化具有比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等更优越的地位”,这种较为平等、多元的历史观被他喻为“历史领域的哥白尼发现”。

    唯一的问题是,在施本格勒写书时看上去早已“没落”成为定局的中华文明,居然奇迹般重新振兴,而且隐然已有再度如日中天之势。在施本格勒看来,所有文明都有生老病死,概莫能外,但中华文明已经持续了五千年,这一点毕竞是所有其他文明都未曾做到的,面对这一文化特例,或文明异数,施本格勒若泉下有知,会不会重新建构他的理论框架?

    ——摘编自江晓原《重读<西方的没落>》

    充分提取材料信息,从文明的角度提出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首领魁奈以御医身份进入凡尔赛宫后,经常引用中国典籍论证自己的思想,促使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于1756年模仿中国古代皇帝,举行了显示重视农业的仪式“籍田大礼”。重农主义者指出,如果人们认识自然秩序并按其准则来制定人为秩序,这个社会就处于健康状态;反之,如果人为秩序违背了自然秩序,社会就处于疾病状态。他们认为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是自然秩序所规定的人类的基本权利,自然秩序的实质是个人的利益和公众利益的统一,而这统一又只能在自由体系之下得到实现。重农主义者从自然秩序引申出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对社会秩序和经济进行人为干预。重农主义加速了法国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并最终使法国成为一个小生产者掌握的共和国。

    ——摘编自谢新刚《重农主义与18~19世纪法国农业市场化》

    材料二  雍正二年,世宗上谕:“朕自临御以来,无刻不谨念民意,重农务本,各地督抚,有丝毫妨于农业者,必为除去,扔于每乡中,择一二老农之勤劳作苦者,优其奖赏,以示鼓励。”乾隆皇帝时也下旨,以农桑为致治之本,明令严禁私宰耕牛,一经拿获,从重治罪。

    ——摘编自李勤《清前期“重农抑商”政策及其法律思想》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导致土地所有权碎化,革命后百年间农村土地所有者数量增加了l倍,而法国总人口增长不到l/6,年均增长率只有0.5%,农村人口几乎长期不变。这种人口格局,和正在开展工业革命的国家形成鲜明的反差。直到19世纪70年代,法国工业革命才基本完成。

    ——摘编自马克矗《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重农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中、法两国重农思想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社会农业现象是如何制约工业化进程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业与社会发展的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文帝十二年,接受晁错“纳粟授爵”的建议,让富商用高价向农民买粮。输送至边,依纳粟程度,授予最高至第十八等的高爵。此政策推行后,解除了屯戍困境,国库也因此而充盈。此政策所贩售的,是自汉初高祖以来始终用于奖励军功、安抚政权和维系社会等级秩序的军功爵。军功爵一旦被无限量抛售,首先冲击到的,将是持有高爵的军功功臣集团。文帝同意大量卖爵,不仅达到解决经济困境和抑商尊农之效果,而且稀释了功臣集团的军功荣耀和政治影响力,起到釜底抽薪式的作用。以军功登上政治舞台的功臣集团,因“纳粟授爵”的轻滥,而逐步走出政坛中心。

    ——《晁错“纳粟授爵”与汉文帝军功爵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文帝改革军功爵制度的措施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改革军功爵制度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6年7月1日,法国北部索姆河附近长达15英里的战线上,英法军队开始与德军展开残酷的厮杀。……壕沟战变得更加普遍,重机枪加壕沟极大限制了骑兵的能力,机械化的装甲部队开始得到发展并投入战场,还有坦克、机枪、火炮等新式武器登场,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军事思想均告失效。索姆河战役无论是双方投入的兵力、武器,都是一战当中规模最大。索姆河战斗从7月爆发开始,几个月后进入秋季,气候条件开始大幅恶化,阴雨连绵导致道路泥泞不堪,战斗也开始渐渐平息。到了11月,战事完全停止。英法原本希望通过索姆河战役,为对德作战夺取决定性的胜利,但英军此时其实仅前进了七英里,他们未能如愿突破德军的防线。巨大的死伤数据为战争冰冷地收尾。参战各方共计超过100万人死伤。

    在索姆河战役100周年的纪念仪式上,英国伦敦主教理查德·查特斯(RichardChartres)牧师说,它应该令人们共同努力走向友好和平,保证后代永远无需经历一战中士兵曾经面对过的这一切。社会必须致力于寻找共识,拒绝“那些鼓吹仇恨和分裂的人”。

    ——摘编自《索姆河战役百年回望》

    (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发动索姆河战役的目的及战役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索姆河战役的历史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刘半农(1891-1934年),名复,原名寿彭,晚号曲庵,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他1891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11年投身辛亥革命,1912年后的五年在上海以写作为生。1917年应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其间,投稿《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1920-1925年赴英法留学,回国后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1934年赴绥远、内蒙古一带考察方言,不幸染病,病逝。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改称<(新青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就此展开。刘半农作为《新青年》四大“台柱”之一,大力提倡文学革命,著有《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应用文之教授》《通俗小说之积极教训与消极教训》《中国之下等小说》等一系列重要文章,不仅是对“民主科学”的阐述,更是对“个性解放”的诠释。

    刘半农去世前几年写《桐花芝豆堂诗集》,做文言文,有人称之为“落伍”。刘半农说:“十年前,我们对于文言文也曾用全力攻击过,现在白话文已经成功了气候,我们非但不攻击文言文,而且自己也要做一两篇玩玩。”并且,他并不会因为害怕被称为“落伍”而改变自己,丢了自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半农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半农前期的“先锋”和后期的“落伍”予以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