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单选题 20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8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4 题
  1. 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

    A. 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

    B. 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C. 使得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 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这确保了监察权力的

    A. 分散行使

    B. 法制化

    C. 独立运作

    D. 世袭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曹操的形象多变。西晋陈寿著《三国志》,称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则多有贬损,曹操假谲、毒杀曹彰等皆源于此。这说明

    A. 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

    B. 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

    C. 儒学地位的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

    D. 记述者的立场影响了历史评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据此可以推测

    A. 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B. 田庄经济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 田庄的生活资料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D. 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0 题
  1. 汉字是上古时期世界上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以下对于汉字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A.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符号→金文→甲骨文→籀文→隶书

    B. 秦始皇以书写简便的隶书推行“书同文字”

    C.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D. 明代书法追求“有意无法”的个性化创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表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作品中的部分章节,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

    《喻世明言》第八卷

    吴保安弃家赎友

    《喻世明言)第十六卷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警世通言)第八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醒世恒言》第二十卷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西湖二集》第六卷

    姚伯子至孝受显荣

    A. 市民文学具有一定教化功能

    B. 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

    C. 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 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 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 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 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 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汉书·食货志》记载:“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大商贾桑弘羊、东郭咸阳等相继任官,出现了“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的局面。这表明西汉

    A. 商人地位受制于国家政策   B. 抑商政策仍在不断强化

    C. 利用官营政策调解阶级矛盾   D. 商人群体壮大威胁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A. 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

    B. 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

    C. 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

    D. 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

    A. 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B. 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

    C. 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D. 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大而无当的文官集团,下面是缺乏组织的农民。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A. 君主专制在特定背景下削弱

    B. 官僚体制失去对社会的控制

    C. 儒家伦理观念深入民间社会

    D. 社会各阶层间流通渠道畅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A. 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B. 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C. 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 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 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 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 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 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为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A. 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 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 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 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头衔,观察他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A. 提高了唐朝中央行政效率

    B. 降低了三省长官行政级别

    C. 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表现

    D. 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体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 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A.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B.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C.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

    A. 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 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 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 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两汉时期,地方长官(郡太守)拥有自辟僚属和察举大权。长官与僚属形同君臣,长官升调或僚属离职后,长官依旧自居“故主”,僚属则成为“故吏”。这主要体现了

    A. 依附关系根源于察举制

    B. 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

    C. 早期官僚政治尚不成熟

    D. 郡县制下地方权力很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题文)孙中山认为:“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唐宋至明清之间的考试,不符合此评价的是

    A. 选才制度的程序公正

    B. 科目一直不合时用

    C. 试题的体裁屡有变化

    D. 选拔出了很多人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 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

    B. 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

    C. 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

    D. 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乾隆九年制定的《管理澳爽章程》规定: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拜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澳门管理

    B. 取消外交活动

    C. 严控中外接触

    D. 禁止海外贸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的转变

    B. 使明清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趋于民主

    C.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

    D. 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图为藏于山东曲阜孔府的《孔子讲学图》,是明前期作品。图绘孔子端坐讲学,群弟子或受教,或侍立,或沿山路前往,并绘山石树木等。此画布局严谨,线条精细,人物众多,形神俱备,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作为直接证据此画可以用来研究

    A. 明代的绘画艺术

    B. 明代书院讲学之风

    C. 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

    D.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时期

    录取数量或方式

    考试内容

    考试程序

    唐代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

    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宋代

    录取名额大为增加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明代

    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

    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我君,四海无氛。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洒以甘露,覆之庆云。制礼作乐,还淳返朴。宗礼明堂,崇儒太学。四海慕化,九夷禀朔。沈璧大河,泥金中岳。巍乎成功,翕然向风。

    ——摘自(唐)崔融《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

    材料二  及太后称制,独与北门学士议其制,不问诸儒。……毁乾元殿,于其地作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场所),以僧怀义为之使,凡役数万人。……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太后又多选美少年为奉宸(府)内供奉。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在唐代历史上,唐太宗打下了基础,接着是武则天的时代,以后是开元全盛时代。武则天当权前后的50年间,生产发展了,土地开发了,人口增加了,疆土开扩了,文化提高了,和许多外国也有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还应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开元时代的政治家都是武则天时代培养起来的。可以这样说,没有武则天时代长期的巩固发展工作,开元盛世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据《吴晗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崔融、司马光对武则天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吴晗评价武则天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1)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国古代主要用圭表测量正午日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测定方向。1668年,康熙命钦天监官员与传教士南怀仁同测正午日影和星象,结果钦天监官员所测皆误,南怀仁推算分毫不差,康熙震怒,“复用西洋历法”。1705年,教廷派遣特使多罗来华,多罗宣布禁止中国教徒敬孔祭祖,引起清廷与教廷严重冲突。1712年,纪理安等传教士不愿在中国使用欧洲新天文表,康熙对欧洲传教士失去信任。康熙认为,应师洋人之“技艺”,为我所用,只有编撰历算著作,才能达到摆脱洋人垄断之目的。1713年,康熙下旨设立蒙养斋算学馆,亲自主持编撰《律历渊源》,全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历象考成》42卷,以前朝《崇祯历书》为基础,部分引用了传教士所传天文数据。有学者认为:“《历象考成》与当时西方天文著作相比,其差距要比《崇祯历书》与以前西方天文成就相比的差距大得多了。”

    ——据韩琦《科学、知识与权力——日影观测与康熙在历法改革中的作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历法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评康熙历法改革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