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4 题
  1. 1792年,英国作家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发表了《对妇女权益的辩护》。她指出,启蒙运动是建立在内在于所有人的理性的理想之上的,如果女性也有理性,那她们也应该拥有与男性同样的权利。这表明18世纪

    A. 英国启蒙运动走向新发展

    B. 欧洲妇女权益得到较大的提高

    C. 工业革命提高了妇女地位

    D. 现代女权运动取得突破性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一件事己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 国王任命首相领导内阁

    C. 内阁所有成员对国王负责

    D. 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古代雅典城邦任何法令的出台,首先需要某一公民发起政治倡议、提出议案,然后由议事会和主席团召集会议、筹备事项、主持公民大会进行讨论,最终由公民大会作出决定。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民主运作方式公开透明

    B. 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C. 司法审判程序严格规范

    D. 公民参政议政态度积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6、17世纪,英国的封建领主不再愿意将土地出租给农民,而更愿意将其出租给资本家去投资办农场或牧场。导致这一变化发生的因素有

    A. 农村劳动力的增加

    B. 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C. 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D. 农村土地价格的下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美国1787年宪法中包括了联邦制度、三权分立等内容,却没有明文规定人民的基本人权,这部分内容直到1791年修正案才补上。这说明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

    A. 坚定地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B. 存在着种族歧视的观念

    C. 致力于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D. 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较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从欧洲思想史看,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不同,其核心是以未来的名义讨伐过去的时代。其意在强调

    A. 启蒙运动已经成为政治运动

    B. 启蒙运动构建了新社会的蓝图

    C. 启蒙运动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D.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落后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罗马市民法最早的“要式契约”是债务口约,具有以下特点:固定的套语、完全以口头方式进行、提问和回答必须是连续的,“郑重的仪式才能使当事人双方的合意具有法律效力”,而且,其法律效力是严厉的、可怕的。罗马法这一特征在当时利于

    A. 缓和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B. 以法律方式推进民主政治发展

    C. 推动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D. 增强市民法的有效性和约束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6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思想家一直致力于通过新的方法来研究自然世界。这些方法包括细致人微的观察,以及对经验数据的逻辑陈述,而更重要的是运用数学来进行欧洲思想家的行为

    A. 从根本上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B. 有利于用理性发现人类社会法则

    C. 直接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D. 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现实社会生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古代雅典的梭伦为了发展雅典的手工业,允许外邦人获得雅典的公民权;而到了伯利克里时期却规定:“其父母皆为雅典人者,始能为雅典人。”这一变化说明古代雅典

    A. 手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

    B. 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C. 公民权利意识逐渐强化

    D. 民主政治走向鼎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下议院可以通过提出弹劾等办法,追究政府国内外政策失败的责任。这一做法

    A. 缓和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B. 保证了下议院的立法权

    C. 加强了国王对上院的控制

    D. 推动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人是万物的灵长”“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只是人民的办事员”都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中提出的口号。这些口号的提出均

    A. 明确反对欧洲的君主制度

    B.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

    C. 否定了天主教的宗教信仰

    D. 反映了理性至上的时代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古代雅典法庭上,诉讼人不仅从语言上打动陪审员,唤起陪审员的同情,而且有时他们还诉诸行动,把亲属带到法庭上哭诉,引起陪审员的怜悯,从而受益。这反映出

    A. 雅典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的法律程序

    B. 戏剧家在司法审判中扮演重要角色

    C. 雅典司法审判有法不依的现象严重

    D. 诉讼环节在司法审判中占重要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古雅典城邦有时会因为公民人数不足,吸收外邦人加入城邦的公民集团,但其程序非常严格,要举行两次公民大会,第二次公民大会的参会人数不能少于6000人,而且会议必须采用秘密投票的表决方式。这一措施

    A. 导致外邦人获得雅典公民权

    B. 降低了公民集团的参政热情

    C. 推动了城邦决策方式的变革

    D. 有利于城邦民主政治的稳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古罗马的旅客服务设施包括船舶、客栈、车马店三种,公元前2世纪,裁判官颁布了关于船舶经营人、客栈主、车马店主的承保责任的告示。它规定:经营船舶、客栈、车马店的人,要对发生在其经营场所的盗窃行为对旅客承担责任。该规定

    A. 维护了帝国境内平民的利益

    B. 可直接佐证罗马长途贩运业的发达

    C. 体现了维护私有财产的原则

    D. 表明罗马人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公元前三世纪后,罗马已不是原来那种城邦国家了,它已成为世界上各个民族和国家进行交易的共同市场。这种商业贸易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平衡划一这些人民或民族间的区别。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世界市场发源于古罗马

    B. 罗马帝国时人人平等

    C. 罗马帝国建立的合理性

    D. 万民法实施的必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中世纪初期,罗马法长期处于衰落状态,“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从12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对罗马法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无论国王或市民,都从成长着的法学家等级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持,罗马法被重新发现”。据此可推知

    A. 罗马法开始成为资产阶级反教会的工具

    B. 《圣经》与罗马法具同等法律效力

    C. 罗马法复兴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 《圣经》遭到新兴社会阶层的抛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主要是因为

    A. 新大陆的发现

    B. 商品贸易范围空前扩大

    C. 殖民扩张开始

    D. 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一位历史学家曾评论说:“1603-1660年的对外贸易与殖民地关系密切。商人在树立英国国旗,而不是仅仅跟随国旗走,他们在已知世界的大部分地方前进,定居或建立殖民地。”下列解读正确的是,此时期英国

    A. 成为了“世界工厂”

    B. 建立起“日不落帝国”

    C. 商人主导国家决策

    D. 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欧洲中世纪的通行文字是拉丁文,《圣经》就是典型。但到近代初期方言文学勃兴,很多思想家对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但丁对于意大利语,拉伯雷对于法语,马丁路德对于德语。这一现象

    A. 有利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 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 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启蒙思想

    D. 导致欧洲陷入四分五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738年版《牛顿的哲学原理》一书的封面如下图所示:“光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牛顿头上照下,通过缪斯女神手中的镜子反射到伏尔泰正在写作的手稿(《牛顿的哲学原理》)上。该封面的寓意可以解读为

    A. 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使人类彻底摆脱了封建神学的束缚

    B.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C. 牛顿的相对论理论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

    D. 牛顿开创从实验中认识自然的方法,打破封建神学的禁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阅读下表:

             十七世纪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士对宗教和科学初始兴趣取向比例变化统计表

    1601-1605

    1631-1635

    1651-1655

    1696-1700

    宗教

    7%

    6.3%

    5.3%

    2%

    科学

    1.8%

    4.6%

    7%

    5.1%

    上表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科学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B. 宗教改革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C. 进化论瓦解了宗教神学地位

    D. 社会精英人士逐渐抛弃宗教信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主要是由资产阶级和包括新贵族在内的大地产者发动的;政变后,由他们控制国家政权。19世纪中期以后,大地产者最终失去了控制国家政权的权利。这一变化主要是

    A. 宪章运动的产物

    B. 工业革命不断发展

    C. 启蒙运动的影响

    D. 《权利法案》的颁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美国联邦法院法官裁定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1月签署的暂停中东七国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违反宪法,立即暂停。这一裁定反映了美国

    A. 联邦法院的权力高于总统

    B. 总统不再是国家权力中心

    C. 行政权受到司法权的制约

    D. 联邦法院与总统矛盾激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下图是有关近现代某国的政治体制的漫画。该漫画意在批评

    A. 邦联制下国家结构松散

    B. 权力制衡导致效率低下.

    C. 政党政治引发利益之争

    D. 三权分立影响政治民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石勒(274-333年),羯族人,于319年建立后赵政权。在位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吸纳汉族士族成立“君子营。”,规定“不得侮易衣冠华族”,中原的世家大族纷纷出仕后赵;实行租税制,停止以前“收掠野谷”的掠夺方式,重视安抚流人,减轻编户齐民的田租户调,常常遣使“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鼓励生产,“农桑最修者,赐爵五大夫”;于“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一人,弟子一百五十人”,供汉族地主子弟入学,成绩优异者,推荐至朝中或地方任职。石勒的这些举措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据邓乐群《北魏统一中原前十六国政权的汉化先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石勒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石勒改革的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材料  卡拉斯是法国一名颇富声誉的商人,虔诚的加尔文派新教徒。1761年10月,他的儿子安东尼突然吊死在自家门框上。传闻安东尼曾想放弃断教信仰,改信天主教,是卡拉斯一家人“谋杀”了安东尼。大批天主教民众群情激愤,纷纷指控卡拉斯一家。案件落到一个狂热的天主教法官手中,法院在没能拿出有效证据的情况下,宣判卡拉斯有罪:处以车裂,家产没收,1762年执行。

    其时,伏尔泰正流亡于日内瓦。他意识到这是一场宗教迫害,便立刻着手为卡拉斯平反。经过努力,巴黎高等法院撤销了对卡拉斯案的判决。1765年,枢密院正式为卡拉斯一家恢复声誉,法国国王赐予卡拉斯夫人丰厚的体恤金,卡拉斯一家人重获自由。整个欧洲为之震动,人们称伏尔泰为“卡拉斯的恩人”。

    ——摘编自萧瀚《神圣的辩护:评伏尔泰为卡拉斯辨护》

    结合欧洲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卡拉斯冤案及其平反”中选取一个角度展开分析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