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9 题,单选题 2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24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9 题
  1.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1774年,当路易十六执政时,他所继承的是一

    个自路易十四时代就已经达到空前鼎盛的专制的王朝。……在大革命之前,欧洲国家几乎

    全部都是君主制和农奴制,而法国在14—15世纪就废除了农奴制。法国大革命前二十年,

    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

    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候。”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经济繁荣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B. 专制社会里,君主改革容易带来危险

    C. 革命前法国的社会矛盾并不尖锐

    D. 经济繁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成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然而,1890

    年劳苦功高的俾斯麦还是被辞退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

    A. 帝国皇帝

    B. 帝国议会

    C. 联邦议会

    D. 责任内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某学生的论文把英国“光荣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一票共和”、设计德国政治管理模式的俾斯麦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西方政党政治的发展演变

    B.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C. 走向世界的英国政治发展模式

    D. 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的扩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乌青镇(乌镇)南北各与钱塘江和太湖相通,又与京杭大运河相贯连。明成化、弘治年间,“宛然府城气象”,清乾隆朝乌镇“升平既久,户口日繁”,成为江南市镇中人口最多的大市镇之一。乌镇发展的主要条件是

    A. 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C. 纺织业发展最迅速

    D. 政府赋税重要来源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从工厂制到股份公司制,从个人所有及合伙制到行业垄断的形成,工业化又走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发展阶段

    A. 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促进了近代化城市的逐渐兴起

    C. 推动了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D. 培育了科技为先导的经济理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亨廷顿认为,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弃绝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这里的“多文明”指的是

    A. 不同文明并存与发展

    B.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 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 不同社会制度的冲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据唐史记载,开元、天宝年间磨行、磨家大量出现。工部侍郎李栖筠“置私碾百余所,以收末利”。“京畿百姓多以麦造面,入城贸易”,这反映出唐代

    A. 官营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争利

    B. 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C. 粮食加工成为主要手工业部门

    D.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十月革命“不仅是由于仍然保留的半农奴制和等级制的社会关系的不成熟性所决定的,而且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十月革命的任务主要是完成反封建

    B. 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导致革命的发生

    C. 十月革命可以化解俄国发展的问题

    D. 俄国革命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穷人饮食的一个大问题是食品掺假,不法奸商在面粉里掺石灰、骨粉、明矾等牟取暴利,糖和茶叶也往往以假充真,肉、奶类则腐烂变质。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 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

    B. 工业革命改变了饮食结构

    C. 英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D. 政府放弃了对市场的监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1 题
  1. 梁启超在1896年给严复的信中自述:“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梁启超这一自述旨在

    A. 批判了严复“中体西用”观点

    B. 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

    C. 深刻认识到西方政治的片面性

    D. 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养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的出现(   )

    A.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 促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

    C. 有利于团结农民共同抗日   D. 调动了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科举。”有人曾统计过文天祥为状元的宝祐四年(1256年)那榜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7比3。据此可知,南宋科举制

    A. 使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B. 致力于维护下层民众权益

    C. 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D. 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旧唐书》评价唐太宗说:“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王夫之则说:“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有关历史人物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官方史书比私人言论更能反映真实

    B. 理学家的一己之见不足为信

    C. 人物评价角度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

    D.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定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人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 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 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两江总督张之洞奏称:“苏州开埠通商,所有筹办缥丝、纺纱各厂及内河行驶小轮各事宜,除江宁、苏州、上海各设商务总局,派员督饬办理外,并照会在籍绅士分别经理。”这主要反映出

    A. 官僚资本不断挤压吞噬民营企业

    B. 开埠通商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

    C.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手段

    D. 市场扩大刺激了苏州丝织业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 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 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 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 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清代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既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又有照顾老年人、妇女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种继承制度(   )

    A. 旨在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   B. 造成家族地权不断集中

    C. 说明清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   D. 导致宗法制愈来愈巩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但传末弟之子抑或传其先兄之子,似无定制:多数是传末弟之子,但有不少例外。这表明商代(   )

    A. 宗法分封制初步形成   B. 宗法制度已经出现

    C. 王位世袭制并未确立   D. 世袭制并不成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列对黑奴贸易的理解,错误的是

    A. 黑奴贸易为英国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

    B. 黑奴贸易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的野蛮型

    C. 黑奴贸易为欧洲的开发提供了大批的劳动力

    D. 黑奴贸易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61年4月1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宣布古巴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次日凌晨,由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和武装的1500名雇佣军从危地马拉出发,在美国飞机和军舰的掩护下,登陆古巴南部猪湾,企图推翻古巴政府,但最终被击溃,史称“猪湾事件”。该事件爆发表明

    A.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B. 古巴导弹危机激化美苏矛盾

    C. 两极格局下的意识形态冲突

    D. 美苏争霸态势呈现苏攻美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

    A. 抵制外商,寓强于富

    B. 吸纳民间资本

    C. 发展民企,辅助军事

    D. 发展资本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8世纪中叶英国政治家威廉•庇特说:“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进入这间门槛已经破烂的房子。也就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表明英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是

    A. 法律至上

    B. 分权制衡

    C. 责任内阁

    D. 虚位君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我国古代货币名称历经变化,秦称半两钱,汉称五铢钱(二十四铢为一两),唐朝时称“开元通宝”(意取流通的宝货),改变了以重量为币名的传统,唐以后历代的铜钱都称为“通宝”、“元宝”。据此分析,唐朝“开元通宝”的流通反映出

    A.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 商品经济发展、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 铸币权开始收归国有

    D. 货币被视为财富的观念已明显增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直接原因是因为明代

    A. 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 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 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本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

    A. 反映出对官员的专业化要求加强

    B. 协调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 进一步遏制了专制皇权的膨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材料表明该地区

    A. 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D. 区间贸易逐渐兴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西洋眼镜在明末每副四五两银,清顺治后,每副不过五六钱,苏杭一带低至七八分,几乎人人可得。据研究,瓦楞鬃帽、罗绮绸缎等也有类似情形。这些现象

    A. 说明手工业技术发展迅速

    B. 反映了人们消费观的变化

    C. 促使中外贸易进一步扩大

    D. 说明钱贵银贱的趋势明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题文)1923年,某英文报纸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评选“当今中国十二大人物”,调查结果如下:从评选结果来看,“当今中国十二大人物”中国民党有4人当选,其中孙中山雄居第一;军阀出身的有4人当选,其中冯玉祥位居第二。陈独秀以文化名流的身份高票入选“大人物”之列。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入选人数相当之多,其中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代表中国据理力争的顾维钧在“十二大人物”中位居第三,张謇位居第八。下列对这个调查结果的分析,表述正确的是

    A. 国民党的新三民主义主张得到国人拥戴,因而当选人物居多

    B. 军阀当选反映了当时的北洋军阀统治得到国人普遍支持

    C. 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的入选反映了中国人民谋求独立、发展的愿望

    D. 陈独秀以高票入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影响巨大,不容忽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有人说“蒸汽机是近代工业城市之母”,这是指蒸汽机的发明(   )

    A.可以普遍应用于各种生产和生活部门

    B.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集中建立起来

    C.促进铁路客运的诞生,带来“平等化的危险”

    D.将煤炭、水运、工厂连在一起,扩大了城市规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

    兴起。”(本杰明·基恩)对这句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美洲的发现为欧洲社会带来巨额的财富和广阔的市场

    B.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C. 有利于人性的解放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D. 有利于两个大陆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土地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出永佃制。农民永佃权是当时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和深化所引起的。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镇的兴起,使许多地主由农村迁居城镇,从事工商业的地主或城居而完全脱离生产的地主越来越多。……地主大量地聚集在城市中,对土地无法直接经管,对农业生产也无法干予,在拥有“田底权”(即对土地的所有权)的前提下把“田面权”(即对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而坐收地租。佃农,可以把田面权转让、出卖、转顶以及传给子孙后代。……并雇佣了较多的农业雇工,独立自主地支配,经营和使用土地,有的生产商品粮食,有的生产经济作物。在法律上和实际生活中,取得田面权的佃农,与田主“平等相称”。农民永佃权其有二重性。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讲,它体现了封建租佃关系逐渐没落的趋势,预示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来说,它延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分解过程,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关于土地所有权分割的考察》

    材料二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国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数量增加、城市化加工业化造成优质农地大量流失,而且危害了农地的生态环境。……“如仅以18、19世纪土地所有权的绝对性理念予以回应。显然将不可能且不具有现实适宜性”。土地所有权的绝对性、独占性和完全性与土地利用的社会性之间的矛质日益激化。……英国于颁布1947年《城乡规划法》,规定实行土地发展权“国有化”,所谓土地发展权国有化是指一切私有土地将来的发展权(亦即土地变更使用类别之权)移转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独占,私有土地仍然保持私有,英国设立土地发展权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对土地开发进行有效控制的机制。该法实施后,英国开发土地的势头立即得到遏制,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建立,丰富了土地权利体系内容,推进了土地权利体系法制建设,解决了传统土地权利不能解决的现实问题。但土地市场的买卖几乎陷于停顿,迫切需要使用土地的人,往往从黑市获得土地,土地隐形市场活跃。原私有土地所有权人在失去土地发展权的同时没有得到任何补偿,保护土地的积极性不高;土地开发商因此增加了负担,无形中等于提高土地市价,土地发展权国有化使土地市场发生闭销,阻碍了土地的正常使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永佃制出现的历史原因,并简要说明明清时期永佃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二战后土地发展权国有化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同治初年,曾国藩上奏称:淮南盐课甲于天下,自太平天国起事以来,长江道路不通,两淮票运亦坏。两江总督怡良曾实施就场抽税,但收税极少,现在每年所征课银,较全盛时尚不及10%。现在江路肃清,运道畅行无阻,所有两湖、江西各岸自应设法运盐济售,力图整理。然整顿的困难有二:一是部盐侵灌太久,江西口岸则食浙私、粤私及闽私;湖北口岸则食川私及潞私,引地被占将近十年。二是沿途厘卡太多。淮盐出江,抵达湖北、江西口岸前,层层设卡,处处报税。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淮南盐务取得了一定成绩。淮南同治三年上半年共收课厘银506320余两,又收盐厘钱115400余串。而且以往商人完课之外,并不完厘;现在则是厘重于课。在盐商负担日重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尤其可贵。曾国藩颇为自得地宣称:“江西销路渐次开通,湖南新盐售销亦颇畅旺。”通过行政权力,强行规定销售价格,从而确保税收,这一做法虽深得朝廷赏识,但无疑显示出曾国藩之对于市场经济调节力量的深刻怀疑

    ——摘编自倪玉平《曾国藩与两淮盐政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曾国藩淮南盐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曾国藩的淮南盐政改革作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七十年代末起,我多次说,应当对国内国外几次影响很大的革命,包括法国革命、俄国革命、辛亥革命等重新认识、研究、分析和评价,应该理性地分析和了解革命方式的弊病,包括它给社会带来的各种破坏。……革命确实有巨大的破坏力量,它可以改变人们的存在方式,但是,以为革命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确实是一种幼稚病。……没有看到“革命化”与“现代化”之间有非常复杂的关系,特别是其中矛盾和冲突的地方,这一点似否还没有人仔细地谈过,但却是一个非常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改良、改革,就是和平进化。……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是关门主义,而是和世界沟通的调整和完善。它是对各种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关系逐步进行改良。它需要一个日积月累、较为缓慢和长期的进程

    ——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

    材料二

    国内某些新潮作家……这些人鼓吹“告别革命论”,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极力渲染“革命不如改良,改良不如渐进”的观点。在他们眼里,革命等同于破坏,只有改良才能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成果。

    ——王朝柱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评析材料中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种观点展开评论,举例论证不少于2例,,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