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单选题 9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9 题
  1. 《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匹夫登庸的道路,即:“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曰:其唯学乎!”这条道路

    A. 为官僚政治实现提供途径   B. 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

    C. 认为治国应实行礼法并施   D. 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继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A. 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 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C. 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D. 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由此得出

    A. 汉字最早起源于鸟兽蹄印

    B. 文明的形成受益于生活的启迪

    C. 神话故事揭示了历史真相

    D. 仓颉造字宣告文明时代的到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史记·殷本纪》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这反映了

    A. 后世姓氏均源自商朝分封制

    B. 后世分封的诸侯王均取国姓

    C. 商代某些姓氏与分封制有关

    D. 商朝的分封制具有血缘色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些农谚

    A. 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

    B. 没有科学可信性

    C. 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

    D. 源于农民的无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汉书•酷吏列传》提到的监察官,在申明法纪上,毫不手软,如尹齐为御史,“斩伐不避贵势”。《汉书•张汤传》载,汤为御史大夫,“组豪强并兼之家,舞文巧诋以辅法。”这说明汉代选用监察官的重要条件是

    A. 敢于向豪强地主挑战

    B. 必须出身于名门望族

    C. 具有基层实践的经历

    D. 谙熟国家的大政方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数量/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

    A.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C. 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D. 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出土地点

    考古发现

    河北武安县午汲赵城

    陶器上大多刻有陶工私名,如文牛陶、爱吉等

    山东齐国临淄故城

    陶文大多只署明制作者的乡、里、名字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

    漆器注明了生产者的里名和人名,如钱里大女子

    湖南长沙湖桥19号楚墓

    一件漆耳杯,器底漆书有“口里口”字样

    上表为不同地区发现的战国晚期手工制品署名统计表。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 官营手工业者私造现象严重

    B. 国家已无力垄断商品生产

    C. 民间手工业已经普遍存在

    D. 官营手工业注重品牌效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

    A. 农业经济相对发达

    B. 战争导致经济衰落

    C. 盐铁官营阻碍进程

    D. 内乱加剧政局动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的成分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加之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专事经学,其风甚笃”。儒学特别注重德治,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当时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

    材料二

    东汉后期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经过玄学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洗礼,国人在两晋时期突然拥有了少见的思辨能力和兴趣,这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对话奠定了基础。

    ——据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儒学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并简析玄学兴起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就有5079次。统治阶级为应付灾荒,设置了一些社会保障机构。民间也曾广泛流行着许多自发形成的地区性或行业性的互助团体,它们有的以同一村庄的邻里乡亲为依托,有的以同一姓氏家族为纽带,有的以亲朋好友为网络,有的以同业人员为单位,构成了一个社会互助救济的民间群体。当互助团体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或遭受不可抗拒的灾难时,能及时得到互助团体的救济。

    ——摘编自王国奇《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初探》

    材料二  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維埃共和国劳动法》第68条规定,社会保险对于一切雇佣劳动者不论他在国家企业、协作社办私人的企业,不论工作时间之久暂,及付给工资的形式如何,都得施及之。社会保险基金用于支付工人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失业、死亡等情况。1931年《劳动法)实施一年以后,由于有些条文规定不符合当时苏区的实际情况,给根据地造成了很大危害,出现了许多私人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师傅不愿带徒传艺等现象,影响了根据地的生产、运输和市场供应。1933年10月15日,重新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就上述情况做了一定的修改,主要是对某些过高要求做了适当地降低。

    ——摘编自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注重社会保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共苏区社会保障政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