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52 题,其中:
单选题 48 题,null 1 题,填空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8 题,中等难度 30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48 题
  1. 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A. 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 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 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 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甲午战争时,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而黄海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师。”郭嵩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这反映出

    A. 日本己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B. 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备战上

    C. 中国缺乏现代民族国家意识

    D. 洋务运动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 确定了领导工人运动任务

    B. 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B. 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南北朝时期,史籍中有关巴蜀豪族称谓的词汇通常有“大姓”、“大族”、“豪族”、“著姓”等等,但隋唐以来,“土豪”、“富室”、“富人”、“田家”等词汇取而代之,特别是中唐以后,这种情况变得尤为常见。这主要反映了

    A. 商品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B. 地方势力割据的风险加大

    C. 赋税制度调整加剧了土地兼并

    D. 传统宗法血缘组织的弱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史记》又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

    A. 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

    B. 公孙弘并非真儒者

    C. 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东北抗联部队与伪军作战中,经常出现“唱着打”的场面,即:喊话、唱歌、射击轮番进行。在东北抗联诸多的歌曲中就有《劝满洲士兵歌》《劝夫回头》《千万别上鬼子当》《满军哗变歌》等十余首作品。这些作品

    A. 宣传我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瓦解敌人斗志

    B. 扭转了东北抗战的根本形势,分化了日军阵营

    C. 保障抗日战争取得彻底的胜利

    D. 促进了国共两党团结抗日,共赴国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民族独立,结果都失败了。这一现象说明了

    A. 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B.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

    C. 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 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 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 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渐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以上材料说明

    A. 孙中山可依法承担立宪下的皇权

    B. 权威人物上台有历史的必然性

    C. 辛亥革命引发急剧的社会大动荡

    D. 改良相对革命更有利社会稳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 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 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 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 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 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D. 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A. 掀起瓜分狂潮

    B. 发动战争扩大市场

    C. 扩大资本输出

    D. 割占中国台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 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 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 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 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A. 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 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 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专家)在某著作的序言中写道:“在这种政权结构中,各级大大小小的封建官僚,就是这部大机器上的无数小螺丝钉;而最高的君主,便是这部巨大机器的总操纵者。……官僚们永远只能是君主的工具,官僚机构只能是君主的办事机构。”对上述表述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这一政权机构”是指古代中国的官僚机构

    B. “这部大机器”是指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 著作研究的突破口有可能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D. 著作有可能从官僚政治的工具性彻底否定官僚政治的历史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某学者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如下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篇》)。

    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A. 阶级的产生

    B. 王的出现

    C. 世袭制的确立

    D. 早期国家诞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三代”姓氏分而为二。“姓”源于母系氏族,多带“女”旁。“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秦汉以来,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此后“氏”通常指女子娘家姓,称为“某氏”,男子反而不称“氏”。这一变化反映

    A. 女权社会为男权社会所取代

    B. 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

    C. 民族大融合促进姓氏的发展

    D. 国家的统一使姓氏走向规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王位继承)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的宗法制,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B. 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C. 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 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的社会政治型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下列选项不能反映这一时期历史转型特征的是

    A.“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变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向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A.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

    B.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C.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两宋300余年间基本上做到“无内乱”,没有出现宗室谋篡、外戚干政、宦官专权以及因其而引起的内讧、残杀。这反映出两宋时期

    A.“家天下”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B.制度建设预防措施执行较好

    C.士大夫集团与皇权相对制衡

    D.传统伦理道德秩序得以重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犹如明清的省。宋代的路较常设的机构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转运使与提举刑狱公事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这表明( )

    A.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与明清两代没有区别

    B. 行政机构分散、权属交叉有利于集权

    C. 行政机构互相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 扩大行政区域是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明以前各个王朝,凡君主年幼,必定有他的叔父、堂兄这样的人物代为摄政,而明代则规定,皇帝的叔父、兄弟以及除皇太子以外的儿子,一到成年就应当离开京城到自己的封地,谓之“之国”。“之国”的出现

    A. 严重威胁了君主专制制度

    B. 有助于皇权摆脱支系牵制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D. 充分体现了分封制的弊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宋代规定,御史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元世祖明确规定“凡有官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明太祖甚至亲创了“剥皮实草”的酷刑惩治犯脏满六十两以上的官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惩治贪污腐败,调和社会矛盾

    B. 树立君主权威,加强君主专制

    C. 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D. 加强政府监督,维护统治秩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

    A. 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B. 内阁辅臣拥有对国是的部分决策权

    C. 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制约关系

    D. 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判断下列《孟子》一书中的哪一句话最可能触恼了明太祖

    A.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B. “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C.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

    D.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l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危害包括

    ①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②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

    ③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④列强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19世纪中叶,“清政权所关心的主要是维护中国地主文人学者统治阶级对它的忠诚,并借此镇压一切可能在农村平民中掀起的骚动及反清叛乱”“平息沿海英国人的滋事,起初只被当作一个次要的小问题”。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论述的历史事件有

    A. 虎门销烟与第一次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与台湾反割台斗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著名历史学家刘宗绪曾指出:“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侵略与侵略的斗争,以及革命、起义、暴动等等事件与过程,常常被列为重点。实事求是地讲,这些事件中的大部分,多半是属于为争取文明进步而付出的代价。这一切当然是必须讲的。但是如果只讲代价部分,不讲或少讲文明进步本身,不论述文明成果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这能算是完整的历史吗?”对上述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充分肯定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

    B. 必须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去研究历史,评价历史

    C. 认为“压迫、剥削、侵略”是应该完全肯定的

    D. 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从鸦片战争后到十九世纪末,“民教”冲突不断,大小教案达四百余起。但在1901年后数量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这一变化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A. 中外民族矛盾日趋走向缓和

    B. 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C. 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D. 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题文)甲午战后五年间,清政府共借外债七次,总数370,000,000两。辛丑合约,赔款至关银450,000,000两。又规定以金偿还。后来因磅亏无着,又借汇丰银行1,000,000磅。后来又有币制实业借款。四国银行团,共付过垫款100,000磅。所以当有清之末,所欠外债如下:

    注:以上各项借款,总数系17,611,000两,只占赔款三分之二。据此可知,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庚子赔款实在是致中国死命的

    B. 列强借此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

    C. 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D. 清政府被迫最终将外债悉数偿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1891年,湖南官员周汉刊刻了一本反洋教的通俗图册,题名为“天猪教”。他认为世界上只有儒、佛、道三教为正教,此外再没有第四教了,一切洋教都是“鬼叫”(鬼教的谐音)或“天猪教”(天主教的谐音),应该加以诛灭。他还认为教会侵略是想来“谋中国的江山”。下面对周汉反洋教斗争的评析,正确的是

    A. 盲目排外倾向严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性

    B. 把传统文化作为反对洋教的武器,维护国家主权

    C. 此举是为了愚弄百姓,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D. 卫道爱国与反帝斗争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访问英国,并在剑桥大学演讲,其中说到:“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的一组是

    A.  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开眼看世界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C.  甲午战争——民族工业产生、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  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1895年广州起义时,革命党人被认为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恢复共和。上述变化反映出

    A. 资产阶级民主逐步完善

    B. 清王朝的统治日趋衰弱

    C. 儒家思想遭到彻底摒弃

    D. 民主共和观念日渐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诏书》颁布后,宣统帝正式退位。有学者将《清帝逊位诏书》说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下列说法能作为其论据的是

    A. 中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由此确立并不断完善

    B. 两场革命都推翻了专制统治,重新建立了政权

    C. 中英两国都由此结束了帝制

    D. 都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胡兰成《山河岁月》评述:“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表明五四运动( )

    A. 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B. 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 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这里的“不足”应指

    A. 缺乏建立根据地进行长期斗争的思想

    B. “右倾”思想一直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

    C. 没有创建革命军队和掌握革命领导权

    D. “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0. 毛泽东曾说,国民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因为“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A. 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 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 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 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1. 20世纪20至30年代我党经历了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历程。下列关于党的发展历程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分析国情,提出民主革命纲领

    ②适时完成国内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化

    ③独立自主,妥善解决党内分歧

    ④重心转移,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④①②③

    D. ①④③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2. (题文)《历史学家眼里的毛泽东》中记载:“红一方面军将土的浴血奋战,中央高层的开明、务实,与各部队首长强烈要求改变被动型行军等意见,以及实现了“不流血式”的改组中央和军事指挥机构,是会议成功的诸要素。”以下对该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决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

    B.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C. 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D. 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内的分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3. 1945年,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向蒋介石表示:人民遭受了21年的内战,流尽了鲜血。现在已到了为农村的大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了。蒋介石则表示:我是个战士,等消灭了对手之后再说吧。这反映出

    A. 国共谈判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

    B. 国民政府的合法性已遭到质疑

    C. 国民政府拥有较强的武装力量

    D. 国民政府仍坚持独裁内战方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4. “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 国民大革命

    B. "工农武装割据"

    C. 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D. 新民主主义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5. 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

    A. 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 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 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 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6. (题文)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第一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时代》周刊如此描述:“对绝大多数中国百姓而言,意味着和平——战争也许会迅速结束;5 亿困顿疲惫的中国民众在上周见证了毛的辉煌——他们进入了北平。”这说明当时

    A. 解放军战略反攻全面展开

    B. 国共达成《和平建国纲领》

    C.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D.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7. 美国《时代》杂志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下列哪次战役粉碎了日军的侵华“时间表”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8. 某篇文章写道:“中国历史上偶发事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恐怕莫过于西安事变了。然而,我们重新检视史实发现,如此关系国家命运前途的西安事变,竟然只是两个男人(注:性格火爆的蒋介石与一向率性的张学良)情绪失控的产物,违背常理,也不禁令人哑然失笑!”。材料所反映的观点是

    A. 错误的,因为这只是一家之言,不可采信

    B. 正确的,因为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取决于其个性发展的程度

    C. 错误的,因为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

    D. 正确的,因为历史的发展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若纸烟,若小眼镜……用者辄置极刑。罗稷臣星使之弟熙禄,自河南赴津,有洋书两箱……途次被匪(指义和团)系于树下,过者辄斫……一仆自言相从多年,主人并非二毛(指说洋话、用洋货的人),亦为所杀。”材料主要反映了

    A.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义和团

    B. 中外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

    C. 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的运动

    D. 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填空题 共 1 题
  1. 1919年,上海各界人士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喻指

    A.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C. 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D. 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清初、中期推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清廷注重提高地方督抚中满员的比例,出任总督的旗员比例尤高。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占70%。同年任巡抚者共20人,其中有8位旗人,占40%。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任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自湘军起,兵归国有一变而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清王朝的覆灭,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宣统年间,摄政王栽沣极力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然而,清廷的实际主政者摄政王栽沣与隆裕太后都不是强有力的核心人物,通过新政所企求的中央集权,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央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在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清廷把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削去地方督抚的兵权,是最为致命的。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当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权成一并表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擭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

    ——摘编自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60年前后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综上所述,谈谈晚清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教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威来贡职”。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

    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体制:天下体系——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

    ——择编自何新华《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与清政府的三项外交原则》等

    材料二: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办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做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