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句子默写 1 题,文言文阅读 3 题,诗歌鉴赏 4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语言应用 2 题,命题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1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在下列文字末尾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句,使之与上文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被细雨浸润、滋养的苏堤苏醒了。新柳夹道,枝头舒展,一片鲜嫩的绿色。这可爱的年轻的垂柳,像妩媚倩巧的少女,温柔轻盈;                      

    A. 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婆娑起舞;万般风流,像凌波微步的仙子。

    B. 婆娑起舞,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万般风流,像凌波微步的仙子。

    C. 婆娑起舞,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像凌波微步的仙子,万般风流。

    D. 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婆娑起舞;像凌波微步的仙子,万般风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题文)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彳亍(chì chù)   箕踞(jī)     漫溯(suò)

    B. 上阕(juè)      颓圮(pí)     长篙(ɡāo)

    C. 瞋目(chēn)     拊心(fǔ)     巷子(hàng)

    D. 拜谒(yè)       氾南(fán)   共其乏困(gōng)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A. 意气   箫瑟   太息    蔚然成风   B. 荡漾  阙秦   忤视   力挽狂澜

    C. 凄惋   青荇   瓦菲    痛入骨髓   D. 偏坦  寡人   自刎   扭捏不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得知中国发生地震后,一位巴基斯坦网友写下了这样的留言:“中国人曾把最好的东西送给我们,我们愿意捐助一切,与中国永结秦晋之好!”

    B. 今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小伙子沉迷在网吧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C. 同学们,考入高中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

    D. 革命老干部回首当年峥嵘岁月,自豪感油然而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左右,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

    B. 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C. 这次再版,长篇小说的作者都是很有名气的,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D. 今天来出席此会议的有十多所学校的领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横线上的句子

    (1)独立寒秋,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2)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3)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4)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__ ,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5)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词人发出慨叹,表现词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6)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这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的作用,词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7)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们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蔑视反动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8)在《沁园春·长沙》中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____ ,___ ,____ 。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3 题
  1.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夫晋,何厌之有?

    (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4)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5)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处处为秦着想,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终于促使秦君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B. 在《荆轲刺秦王》中,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气势,渲染了紧张、危机的气氛。

    C.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比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D. 《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荆轲求取樊於期头颅这段描写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篇》)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

    下列对以上两则《论语》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一个好学的人吃饭不能过于贪求满足,居住不能过于贪求安逸,不能过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B. 孔子非常热爱学习,他十五岁时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可以立足于世,四十岁时就不再感到困惑。

    C. 孔子认为一个好学的人做事要勤敏,说话要谨慎,要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

    D. 孔子认为,通过学习,他不断进步成长,到了七十岁时,他就可以随心所欲,不必遵守规矩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4 题
  1.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 《沁园春·长沙》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透”写江之清,“层”写枫林之茂。

    C. 在《再别康桥》中诗人把自己对于母校的深情融进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 在《荆轲刺秦王》中,蒙嘉帮燕国说话,把荆轲引见给秦王,就是为了能让荆轲面见秦王,以便荆轲有行刺的机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写景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远近相间;从万山、层林、江面、百舸、雄鹰到万类,这是由概括到具体。景物描写远近相间,由概括到具体,层次井然。

    B. 在《雨巷》中,“油纸伞”意象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暮春时节,寂寥的雨中,一份冷漠,一份凄清,撑一油纸伞在风雨中独立,神秘、迷蒙之感顿生。

    C. 一般离别诗中离别的是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告别康桥时,却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D. 《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再别康桥》中,第二节诗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B. 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枯荣引发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

    C. 《烛之武退秦师》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D. 《再被康桥》中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夏日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田园风光的诗歌,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简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b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三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

    “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江苏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孓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有删减《文汇报》2007.11.18)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意味着韩国申遗成功触发我们想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现在已到了危险的时候。

    B. “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

    C.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中国却只重视天、重视天象、重视天意。

    D. 我国的岁时节日非常强调‘‘节物”,“节物”每每是当令之物,当令的花卉,当令的食品。其实是大自然母亲为她的孩子们奉献的一道道盛宴。

    2.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是

    A. 我国岁时节日“节物”可以从两个维度分类:实用的与审美的。这二者又是与人及其种植的植物密切相连的。

    B. 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C. “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晴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的意义。

    D. 文章由韩围申遗成功引入,从三个方面谈了传统节日的价值,中外比较突出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特性。

    3.阅读文章,你认为作者提出“过传统节日”主要意义有哪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学校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80字。

    雪   寒风   疲惫   路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作文

    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位人或者一件事会触动我们的内心。一个生动的场景,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真情的话语.......只要我们的心灵不麻木,就会激起涟漪。

    请以“那一次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