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2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17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民国时期《大公报》曾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 西方法律逐渐影响中国   B. 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

    C. 大公报注重提供法律帮助   D. 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A. 以服饰为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 小农经济的存在使得生活方式难以改变

    C. 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

    D.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7 题
  1. 近代某一女性服饰样式1929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50年代以后被冷落,文革中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1984年再次被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该服装样式是

    A. 传统满族旗袍

    B. 改良旗袍

    C. 苏式连衣裙

    D. 干部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戊戌变法   C. 洋务运动   D. 辛亥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12年,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西医),摒中医于政府教育体系之外,由此引发了民间有关中西医的论争长达10多年。这反映出( )

    A. 传统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B. 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C. 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D. 官民立场尖锐对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05年《时报》报道了一对青年婚礼的流程:一、来宾入场。二、新人入场。三、新人行结婚礼,相对三揖。四、唱歌奏乐。五、证人曹君宣读证书。六、来宾祝词。七、来宾演说。八、唱歌散会。”其反映当时一些地区婚礼( )

    A. 保留了较多传统   B. 奢靡之风兴起

    C. 向近代文明转变   D. 仪式较为繁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的新现象开始出现,其最早在我国开始出现的时间应当是在(  )

    A. 鸦片战争时期   B. 中华民国初年   C. 新中国成立时   D. 改革开放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

    A. 使奢靡之风逐渐盛行   B. 有利于生活习俗西化

    C. 淡化了传统等级观念   D. 社会上交际活动增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的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报载“中西往贺者甚众。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唱诗,一时颇形热闹。礼毕,新夫妇乘双马车往北门外蓝家胡同张君本宅,并有成美学馆袁牧师夫妇及路矿等局诸友,均乘马车送新夫妇回家。”这一社会现象说明

    A. 传统婚俗已遭废除

    B. 年轻人崇尚西式婚礼

    C. 辛亥革命推动婚俗变革

    D. 政府倡导婚姻自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这反映了( )

    A. 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

    B. 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

    C. 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D. 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此言论

    A. 认识到风俗变迁与社会发展间存在联系

    B. 为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提出

    C. 科学地指出了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本原因

    D. 表明当时国人已充分认识到蓄辫的危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本行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钟起至晚三点钟为止,金钱甚为公道,本行地点在头查礼查后隔壁,如有贵商欲印小照者请至本行可也。此布。森泰照相馆启。由此可见(  )

    A. 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   B. 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C. 通商口岸的生活发生一些变化   D. 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石惠同学在历史杂志上发现一句话,“满街的列宁装和中山装也许就是那个时代特别明显的时尚象征吧。”经她认真研究,她认为 “那个时代”最有可能是:(   )

    A. 民国初年   B. 抗日战争时期   C. 建国初期   D. “文革”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10年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上海社会之现象》绘有“文明结婚之简便”一画:“自欧化东渐,一般新学界人,每崇尚自由婚姻,摒除中国旧时婚礼之繁。沪上素号开通,凡所谓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这实际上反映了

    A. 近代中国妇女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B. 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

    C. 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已完全改变

    D. 上海社会风气已经彻底西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有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A. 西餐种类繁多、营养卫生

    B. 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C. 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D. 西餐馆在内地普遍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有人认为:“政治影响着服装的发展,服装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政治的发展。”以下材料可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 近代中国出现了中山装         ② 废止缠足成为社会风气

    ③ 新中国列宁装一度流行         ④ 喇叭裤、踩脚裤在女性中盛行起来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先生、小姐、阁下、女士等中国人的传统称谓在大陆几乎消亡。突然间,人们似乎不再有身份、性别的差异,有时候为了表示一下区别,可以称“老同志”“小同志”“女同志”“男同志”,还有“领导同志”“解放军同志”“警察同志”。这个现象发生在

    A. 鸦片战争后   B. 民国成立后   C. 解放战争时期   D. 新中国成立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好莱坞的电影受到批判,后来遭到禁演,苏联和中国的电影取而代之;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饰,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   B. 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影响

    C. 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D. 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

    A. 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 B. 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

    C. 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 D. 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

    1950

    1995

    2000

    2008

    法定经假日天数

    节假日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1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

    1

    1

    1

    清明节

    ——

    ——

    ——

    1

    端午节

    ——

    ——

    ——

    1

    中秋节

    ——

    ——

    ——

    1

    图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服饰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冠华丽、不遵规制者大有人在,暴富起来的商人穿上锦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苏生文 赵爽《素裙革履学欧风》

    材料二  民国后的社会舆论强调:“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但由于当时西式服装的主要原料是进口的,为了保护民族工业,民国政府在制定新的礼服式样时,保留了一款传统的中国服饰作为礼服,但传统帝国时期通过服装便可辨认身份的特征已经彻底消失了。

                         ——百度文库《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材料三  据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学校规定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时必须穿西装,颇让那些穷学生为难,不得不赊账三四百元(数月的薪水)置备一套西装,以解燃眉之急。有的人则到旧货市场上去买旧西装,时称“淘西装”。

                                 ——邹韬奋《经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服饰象征意义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分析西装在民国后流行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存在着哪些制约其流行的因素?

    (3)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出中国近代服饰变迁的主要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