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单选题 1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1 题
  1. 下表通过香港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中国劳工数据(单位:人)

    年份

    1849

    1850

    1852

    1854

    输出人数

    323

    447

    18434

    25063

    据此推知

    A. 导致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B. 解决了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的问题

    C. 美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加快

    D. 通商口岸开放直接导致劳工输出激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从各省调兵25万增援东南沿海,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1841年1月5日

    贵州

    1000

    广东

    1842年3月24日

    甘肃

    1000

    浙江

    1842年6月1日

    山西

    1000

    江苏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 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 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 清朝战和不定指挥失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840年4月,美国领事告诉清朝某官员英国将派军远征中国的消息,但该官员将其称之为“谣言”,英军舰队抵达广东海面后,该官员还上奏皇帝:“伏查英夷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乃载运鸦片。”由此可知,该官员

    A. 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缺乏清晰的认识

    B. 对鸦片战争的失败负有主要责任

    C. 判断敌情失误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D. 认为英国鸦片走私行为不足为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860年《北京条约》取消了之前对传教活动只限于五口的限制,对此美国教会传教史专家拉托勒特指出,1858年和1860年的条约使传教士和中国基督教徒的地位起到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这表明

    A. 传教士和基督徒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B. 基督教成为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

    C. 基督教在华传播得到了政策性的保障

    D. 中国逐步接受宗教信仰自由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 华克观念正在转变

    B.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 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 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民国初期,史学界对近代史开端的说法,有“明清之际”与“鸦片战争”两种观点。到了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则大多以鸦片战争为起点,鸦片战争开端说成为史学界主流观点。这一变化说明

    A. 史学研究以近代史为主

    B. 政府重视发展学术研究

    C. 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图是《神州日报》发表的漫画《江宁城缔约》,南京旧称江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缔约导致中国“国门洞开”

    B. 漫画中的外国人为日本人

    C. 本次缔约是中外平等协商的结果

    D. 缔约源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某条约中有这样的条款:“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这一条款应该出自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第一条内容为“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天朝上国”不得不接受耻辱

    B. 宗藩体制不得不接受条约体制

    C. 为此后实现长期和平奠定基础

    D. 国际平等原则得到了很好贯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就有仅英国领事处理刑事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名英国人涉案。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 英国人的法律意识十分淡薄

    B. 领事裁判权使其为所欲为

    C. 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高涨

    D. 上海的社会治安状况混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阅读下列《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 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 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D. 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92年,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借为乾隆帝祝寿之名,出使清廷。然而,在觐见乾隆帝礼仪的问题上与清方产生分歧,拒绝按中国传统行跪拜礼。清廷称“向闻西洋人用布扎腿”,对其“跪拜不便”表示理解,但仍劝说“叩见时暂时松解,俟行礼后再行扎缚”,最终达成折中意见,改行免冠屈一膝之礼。乾隆帝对英国使团的“妄自骄矜”“无福承受恩典”十分不悦,当觐见完毕英方提出改善贸易条件、增开通商口岸的诸项要求时,概予严词拒绝。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藩属”朝贡事务,或遇有外交往来和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简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开辟使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清政府遂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咸丰九年(1859年),改由两江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五口通商大臣仍是钦差大臣的身份。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并强烈要求各国政府和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而不再通过礼部及沿海督抚进行间接交往。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在礼仪问题上产生分歧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廷外交发生的变化,并加以简要评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世纪中期以来,近代化(现代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它在各地区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也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阅读材料:

    请回答:

    从“中外关联”的角度提取这一阶段中西方近代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季道光十五年,英国轮船“查甸号”航抵我国,此为轮船出现于我国海面之始。外轮侵入,旧有帆船,相形见绌,运费不及其廉,航行不及其速,我国航运,已难竞存。复因鸦片战败,缔结《南京条约》,五口通商,航行无阻;继以《天津条约》《烟台条约》,增加口岸,嗣后玫《长江通商章程》;未几,再行追加条款,更制定《内河行轮章程》。外轮遂在我国内河,畅行无阻。各国视为利薮,竞辟航路,设立轮船公司。

    ——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1937年)

    材料二民国时期,中国政府意识到领水主权丧失所带来的危害,要求列强放弃在华领水特权已经成为民国政府废约运动的重要内容。随着废约运动的开展,收回领水主权的努力逐渐得到回报,当时一系列新条约的签订事实上就意味着中国领水主权逐渐得以恢复。新约的签订使中国领水主权无疑得到了尊重,尽管这还只是条约文本意义上的尊重,但毕竟从法律上解除了中国领水主权所受到的约束。对于这种法律程序上的主权恢复活动。还是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这是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领水主权回归正常状态的重要步骤。当然,新约的签订并不意味着中国领水主权的立即恢复。由于列强不愿意真正放弃原有特权,加上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卖国,中国领水主权并没有得以完全恢复。新条约签订后,中国领水主权依然不是完整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国民党政权垮台。

    ——刘利民《民国时期中外新条约的签订与领水主权的部分恢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领水主权丧失的原因及危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人为恢复内河航运权做了哪些努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