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1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28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与此相符的推论是

    A. “光荣革命”是历史倒退

    B. 宪政体制下国王与议会实现了分权制衡

    C. 内阁制是英国宪政的核心

    D. 政治斗争中的谈判与妥协更具有建设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8 题
  1. 《礼记·王制》记载“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月告存。九十, 日有秩。”材料旨在说明西周

    A. 确立了血缘纽带的宗法制度

    B. 弘扬了儒学的孝悌文化

    C. 强化了森严的社会秩序

    D. 形成了尊老敬老的风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名录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政务院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委员

    中共

    1

    3

    29

    1

    2

    6

    非中共

    0

    3

    27

    0

    2

    9

    上表反映了

    A. 中共与各党派团结合作的开始

    B. 中共领导的多党制民主形成

    C. 中共对建国前民主构想的实践

    D. 中共对苏联政治体制的照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廷不少大吏提出了“订一中外公例”的修律思路。20世纪初,光绪帝颁布了“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此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列强凭条约建立的畸形法律关系。“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产生的背景是

    A. 条约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B. 中国近代外交法体系确立、

    C. 维新变法的推广与深化

    D. 洋务运动增强了中国国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7—19世纪,英、美、法、德先后走上政治民主化道路,其主要共同点是

    A. 议会成员均由选举产生

    B. 国家元首均有实权

    C. 政府首脑均对议会负责

    D. 议会均拥有立法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 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 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 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 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康熙三十九年苏州踹匠(又称“踏布匠”)由于包工头克扣工钱罢工将近一年,最后是以清政府的司法介入暂告结束的。康熙五十四年踹匠再次罢工,要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清政府以“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叵测”,立石严禁。这反映该历史时期

    A. 罢工仅仅以经济目的为主

    B. 政府执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

    C. 政府立法以管理官营手工业

    D. 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从1936年起,中共开始提倡与各方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大同盟。在中共的倡导下,“全国抗日解放联盟”“人民抗日同盟”和”全国救亡社”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一些颇具说服力的口号如“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立即对日开战;停止剿共”等广为流传。这表明

    A.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形态

    B. 蒋介石被迫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C. 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得到各个阶层的支持

    D. 国共两党开始酝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 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 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D. 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美国文化以电影、时装、摇滚音乐这类商业形式牢固占领欧洲市场时,许多欧洲人不安地要求:欧洲应当有一个简明有力的自我概念。法国在反对美国文化影响方面特别积极……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欧洲的价值和传统而战……”。欧洲特别是法国对美国文化的反应实质上反映出

    A. 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 世界政治冲突的不断加剧

    D. 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在激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 民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工场手工业 D. 家庭手工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791年至1870年,法国宪法更替频繁,共颁布过13部成文宪法,1875年宪法颁布以后,尽管多党制下的内阁变换不断,但宪法频繁变更的现象已经改变。这是由于

    A. 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B. 1875年宪法保障了人权

    C. 国际工人运动暂时处于低潮

    D. 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 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 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门生”顾名思义,即是学生。汉代经师的门生动辄成百、上千以至上万,并且登录于名册,经师与门生存在俱损俱荣的依附关系。叔孙通投刘邦之初,不举其弟子为官,便遭到弟子指责;叔孙通担任奉常后便请于高帝:“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材料反映出

    A. 察举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B. 儒生把持官员选拔

    C. 汉初官僚政治需要完善

    D.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面信息概述了某朝代政治上的部分特征。这应该是(  )

    ●门阀政治基本解体

    ●文官地位超过武将

    ●宰相职事权被分割

    ●门阀政治基本解体

    ●文官地位超过武将

    ●宰相职事权被分割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明初下令迁十四万户富豪到风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这一做法(   )

    A. 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 维护了明朝封建统治

    C. 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D. 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茶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代表符号之一。公元4至7世纪,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18世纪,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焦点集中于经济、社会甚至健康等方面。以上对待中国茶的不同态度说明了

    A. 异域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

    B. 同一物种接受度的地域差异

    C. 东亚文明的开放性与欧洲文明的保守性

    D. 交通便利性在文明传播中的特殊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是(   )

    A.明清之际农耕经济落后导致中国国力的下降

    B.西方国家的侵略使中国迅速的衰落下去

    C.人口压力的沉重使中国的发展几乎要停滞了

    D.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发展缓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恩格斯曾指出:“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据此,恩格斯认为

    A. 战争是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唯一机会

    B. 战败后的清政府将对欧洲国家全方位开放

    C. 中国的自闭和崩溃状态必然导致战争失利

    D. 战争必然使中国变革统治体系和对外开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我建议我们的同志,改变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并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工作,因为通过国民党同南方的工人和士兵取得联系要容易得多。”该言论是为了(  )

    A.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促成重庆谈判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38年,苏联军官巴季茨基曾来华担任第二战区阎锡山将军的军事顾问;1949年5月,已是中将的巴季茨基来华协助建立防空部队,为保卫上海免遭空袭作出贡献。巴季茨基两次来华,都是为了

    A. 协助国民政府的军事建设

    B. 壮大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力量

    C. 帮助中国抵抗外来的侵略

    D. 服务于中苏两国的国家安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以下表格数据出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国出口(百万美元)

    1972年

    60

    32

    1975年

    304

    156

    1980年

    3,755

    1,059

    对此解释不准确的是

    A.中美的和解带来了中美贸易的发展

    B.美国对华贸易增长迅速,处于出超地位

    C.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促进中美双边贸易发展

    D.中美重视国家利益,淡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面两幅图反映了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中苏(俄)外交关系,图1反映的外交关系与图2的不同在于

    A. 缔结军事同盟

    B. 坚持独立自主

    C. 结伴而不结盟

    D. 加强友好磋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约公元前150年《,阿梯钮斯法》中规定:不论什么被偷的东西,对它们的追索权都是永久性的。此语重申了《十二铜表法》第8表第17条关于盗窃物不能以时效取得的禁令。这反映出

    A. 罗马法不断完善

    B. 《十二铜表法》存在野蛮性

    C. 古罗马依法治国

    D. 古罗马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丝织工人提出“不能劳动而生,勿宁战斗而死”和“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英国工人在其《全国请愿书》中也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来源,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享有优先权。人民是权力的唯一来源。”材料表明,英法工人阶级

    A.开始走向国际联合             B.推动代议制走向完善

    C.成为新兴政治力量            D.追求社会主义理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它们对世界都抱有‘救世’的观念,它们并不关心主权实体之间的均势,而自认为对世界共同体负有某种使命。”文中的“它们”是指(  )

    A. 20世纪中期的美国和德国   B. 二战结束初的美国和苏联

    C. 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和俄国   D. 21世纪初期的美国与西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明确指出:“美国的责任是帮助每一个国家获得最基本的发展,而不是只帮助与美国结盟的国家……所以现在该是转向印度这样的不结盟国家的时了”“如果我们只是将与欠发达国家的友谊建立在军事联盟和‘投西方一票’上,那只会使那些国家更加靠近极权主义,并会增加地区战争的可能性”。材料表明美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出于美苏“冷战”对抗的需要

    B. 帮助世界上所有国家发展经济

    C. 帮助发展中国家打击基地组织

    D. 拉拢印度与中国展开对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英国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力鼓动欧洲联合的国家。但在是否加入欧共体的问题上,英国人用“with”而不是“of”来形容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主导因素在于英国(  )

    A. 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最广阔的市场

    B. 与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的政体相近

    C. 企图控制欧洲并与美国全面抗衡

    D. 念念不忘其昔日显赫的大国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

    (3)根据材料,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4)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文帝晚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隋炀帝“益肆淫刑”“生杀任情”。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观《隋炀帝文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大臣魏征解释道:“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爱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国策,其目的是要用儒家的礼、义、廉、耻、仁、爱来教育百姓尊礼守法,维护社会安定。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曾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教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又说:“失礼之禁,著在刑书。”由于失礼必入刑,所以“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

    ——阳传泽《贞观政要所见唐初统治集团法律思想》

    材料二 《大明律》是我国封建法律制度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法典。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共30卷460条。《吏律》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户律》中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大为增加。

    ——《从〈大明律〉的制定看朱元璋的法制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之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策略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明律》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和朱元璋的治国思想的相同之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