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语言应用 2 题,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②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③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④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⑤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读了上面苏轼的六句诗词,你有怎样的人生感触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两句,并合理进行阐释和评论,写一段短文,字数不少于6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文字有3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世界那么大,一定要看看。幼年时多游历能增长孩子的见识,这样孩子就会有教养和礼貌。学校里那些成绩好的孩子,都是经常出去旅游看世界的。因为见多识广,他们会更加懂得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也更懂得感恩。

    ①教养和礼貌不是通过旅游就能培养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2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 “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 “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 “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土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A.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 春来茗叶还争白,腊月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B. 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C. 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D. 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B. 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C.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

    D. 文章前三段以递进结构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自然引出第四段的“生态伦理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

    B. 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C. 荀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D. 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夜半歌声

    安谅

    初春的子夜,依然寒冷砭骨。街头人车稀落。夜风,舔弄起了一张纸片,它时而半空中飘舞,时而匍匐在地面上,喘息着,抵抗着风的侵扰。

    明人刚为一部作品画上句号,一时无法入眠,就到街上溜达几圈,就看见一个佝偻着腰的老人,裹着老式的围巾和中山装,在街上踽踽行走。他走得很慢,像是在寻找或者等待什么。明人迎面走来,他停了步,弱弱地问了一句:“你见到那个街头艺人了吗?”明人正想着自己的心事,有点恍惚,下意识地摇了摇头,顾自走了。后面传来老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 

    那一声叹息把明人的心神又抓了过去。他站住,回望,老人已转身蹒跚而去。明人迟疑着是不是要快步追去,因为他感到了老人不可名状的失落。

    他迟疑着,老人的苍老的背影渐行渐远。

    忽然,街头想起了一阵悦耳的声响。明人定了定神。循声望去,那盏路灯下,出现了一个人影。稍顷,一个男人低哑的歌声,在吉他的伴奏下,在夜晚的街头飘掠。

    与此同时,他瞥见那个苍老的背影也停滞了脚步,凝然不动,如树,好一会儿,他才缓缓转身,蹒跚着回走。

    那边的歌声在冷寂的夜晚,显得苍凉深幽,甚至有一种悲壮。明人轻步走过去,他想, 此刻街头卖唱的,必是十分困苦落魄的艺人,他从口袋里摸到了一张十元纸币,准备赐予艺人。

    却是一个精壮的中年男人,正闭着眼投入地歌唱。手指在吉他的弦上熟稔地拨弄着。

    那位老人在马路对面又站住了。他仿佛在侧耳倾听,身子骨都在激动地颤栗。

    明人走近艺人,掏出纸币,塞入艺人冰凉的手心。艺人猛地睁开眼,五指伸开,毫不犹豫地推辞了。明人尴尬间,男子轻声耳语:“这位老年痴呆了,没法和我们交流了,每晚,只有我的歌声,能唤醒他,让他早早地回家。”

    明人惊讶了。他禁不住又瞥了老人一眼。他看见老人正注视着他们,像街头的一尊雕塑。

    男子又轻声说道:“他很孤独,神情整日暗淡,但只有听到我唱这首《春夜冷吗》,他就像换了一个人。”男子继续说道。

    明人的心弦被拨动了,他想告诉他,刚才那老人还在记挂他,他不像是个痴呆者。这时,老人竟迈着难以想象的矫健的步伐,快步走来。他像一个阳光少年一样,向艺人,还有明人道了一声,“你们好呀!”

    他还老友似的拍了拍艺人的肩膀,说:“你唱得挺棒,很到位,只是个别词没唱准。”说完,他竟亮开嗓子哼唱了起来。

    这回,艺人也吃惊了,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老人朗声笑了:“你不知道,这是我年轻时所作的最后一首歌,我以为没人会知道这首 歌,没想到,这些日子,在街头天天听到了你的歌声……”

    “爸爸!”明人忽然听到一声呼唤。是艺人!他此时扶住了老人的臂膀说:“爸爸你是 真正的艺术家!我们,回去吧……”

    老人的眸子闪亮,他似乎点了点头,面带微笑,与艺人相伴而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以一张纸片的拟人化描写,烘托并渲染了夜风侵扰的具体场景,表现了初春子夜的寒冷和孤寂。

    B. 老人的叹息透露内心不可名状的失落,明人的心被那叹息声抓住,但迟疑中他错失了老人,说明救人当及时。

    C. 小说善于运用语言表现人物,如“听到我唱这首《春夜冷吗》,他就像换了一个人”,表明儿子善解、善待父亲。

    D. 熟悉的旋律、亲切的音符能唤醒痴呆老人灵魂深处的记忆,这正印证了歌声温暖生命、艺术点亮人生的道理。

    2.小说以“夜半歌声”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二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羨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二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7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 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C. 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 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B. 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课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C. 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有可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D. 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3.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君子固穷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B.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 不得行,绝粮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 陈蔡大夫谋曰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予一以贯之

    B. 军于城父

    C. 吾何为于此

    D. 人之不我信也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B. 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C. 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D. 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 孔子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子路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作了形象的注解。

    C. 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质疑了孔夫子之道,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 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才显出君子的修养,这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后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的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2)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月”这一意象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多次出现:借“月”渲染离别时的凄惨气氛的是“_________”,以“月”烘托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的是“__________”,用“月”表现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孤独寂寞的是“__________”。

    (2)《氓》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3)《声声慢》一词中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之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柳永《雨霖铃》一词中虚设别后情景,把离别伤痛推向高潮的句子是“______, 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许多格言或熟语沿用了千百年,但随着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不再把某些训诫奉为圭臬。

    ②有人说,教师的不经之谈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教师不留心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

    ③那些有机会却瞻前顾后不积极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共和国核心领导人产生制度,以消弭未来中国可能祸起萧墙隐患的人,就是共和国最大的敌人。

    ④历史上的不少发明和创造确曾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并使许多一度重要的生活景观和文化经验终成明日黄花。

    ⑤一部网络小说动辄上千万字,文字水平鱼龙混杂,价值表达未经深思,此类问题普遍存在,即便所谓“大神级”作品也不能免俗。

    ⑥美国与土耳其的关系发展并非一片坦途。在风云际会的国际冲突和起伏不定的国内形势影响下,双边关系有过波折和动荡。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填入下列语段划线处、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出类拔萃、深孚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言嘉行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训,流风余韵,绵延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家风。         

    A. 家风是一个影响力和美誉度都好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B. 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C. 家风是最为宝贵的一个家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

    D. 家风即便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面是一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写的自荐信中的几句话,其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我在数学方面较有建树,多次在各级竞赛中获奖。

    B. 希望贵校务必给我一次考试机会。

    C. 敝人王强,现年18岁,省重点中学学生。

    D. 贵校是我心仪已久的高等学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