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1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18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黄宗羲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在此,黄宗羲

    A. 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

    B. 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

    C. 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

    D. 反对实行分封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这说明他们

    A. 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

    B. 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

    C. 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

    D. 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8 题
  1. 李贽认为“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非但不是“万世之至论”,而且变成了“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这种议论

    A. 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B. 表明李贽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C.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D. 是对专制君主的猛烈抨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反映的思想是

    A. 农商并重

    B. 重农抑商

    C. 重商主义

    D. 自由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李贽的思想特别朴实,接地气,说出人世诸多真相,可谓“童言无忌”,而著名的“童心说”正是他提出的。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下列关于李贽这种思想的解读,正确的是

    A. 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B. 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C. 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 体现了发展独立个性的愿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写到:“科举考试制度还有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之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以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舰出现时中国陷人困境的一个原因。”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科举制度的存在导致中国落后挨打

    B. 独尊儒学始终禁锢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C. 八股取士束缚了明清进步思想的发展

    D. 儒家学说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顽固落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题文)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这一表述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A. 宣扬个人英雄史观

    B. 抨击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 主张为天下人立法

    D. 蕴含近代民主法制的基本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内容,不包括

    A. 批判宋明理学

    B. 批判重农抑商

    C. 批判君主专制

    D. 批判农工商皆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毛泽东曾经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因此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潮

    A. 否定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B. 始终不能冲破儒家思想的羁绊

    C. 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 提出了完整的近代民主政体构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题文)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对中国两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在当时万马齐喑的文化专制时代,可以说是出现了一缕民主的曙光。黄宗羲、顾炎武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在于(  )

    A. 大力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B. 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 提出国家应重视“法治”的主张

    D. 认为国家是君主个人的产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促使黄宗羲形成这一认识的主要社会根源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传统道德的强化

    C.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 西学东渐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适,虽伯夷叔齐同为淫辟。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秕糠”。李贽这段言论的核心思想是(   )

    A.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B. 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

    C. 主张男女平等   D. 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题文)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方镇》中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黄宗羲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A. 主张推行郡国并行制度

    B. 扩大地方权力,限制中央集权

    C. 深刻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

    D. 设方镇以克服郡县制度的弊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王夫之:“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文中的“器”指(  )

    A. 客观存在的事物   B. 认得感知器官

    C. 万物发展的规律   D. 试验的仪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中,有两个重要的思想爆炸期。一是春秋战国,二是明清之际。在第二个思想爆期,个性解放、平等、民主、务实等成为进步思潮。下列言论中,能体现第二个思想爆炸期平等思潮的是(  )

    A. “法不阿贵”   B. “天下为主,君为客”

    C. “民为贵,君为轻”   D. “当有圣人出为民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黄(宗羲)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6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在这里,作者认为(   )

    A. 对待历史应该客观且不能逾越时代背景

    B. 认识历史应以“现代”事物为衡量尺度

    C. 黄氏之说仍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且无新见

    D. 黄氏学说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这表明他

    A. 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

    B. 肯定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

    C. 具备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

    D. 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顾炎武给黄宗羲写信自述为学感受,说“炎武自中年以前,……而于圣贤六经之指,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渐有所窥。……以管见为日知录一书,……但鄙著恒自改窜,未刻;其已刻八卷乃数年前笔也,先附呈大教。”由此可见他的治学风格是

    A. 经世致用   B. 开拓创新

    C. 旁征博引   D. 严肃负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王夫之认为“天下惟器而已矣” “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指的是

    A. 客观存在的事物   B. 人们的感知器官

    C. 科学试验的仪器   D. 万物发展的规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黄宗羲说:“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这段话表明黄宗羲

    A. 认为加强相权可以抑制君权

    B. 主张挑选贤能的宰相协助皇帝议政

    C. 认为君主世袭致使君权弱化

    D. 主张恢复宰相制并且宰相一职世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在认识论上,“格物致知”。“物”就是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里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

                       ——摘编自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史大纲》

    材料二  “天地,一夫妇也。是故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夫妇之为物始也如此。”……“夫妇人不出阃(kun,三声。指古代女子居住的内室)城,而男子则桑孤蓬矢(有远大志向之意)以射四方,见有长短,不待言也。……谓见有短长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夫而不贤,则虽不溺志于声色,有国必亡国,有家必败家,有身必丧身,无惑矣。而彼卑卑者乃专咎于好酒及色,而不察其本,此儒所以不可议于治理欤!

                       ——摘编自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

    材料三  李贽是晚明思想启蒙的旗帜,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他崇尚真奇,鼓倡狂禅,揭露封建社会“无所不假”、“满场是假”的虚伪现实,反对儒家的泛道德主义,建立了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新思想体系。他的学说使他处于时代矛盾的焦点上,在朝野引起了激烈争论,以致于理解他乃是理解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变迁的一大关键。

    ——摘编自许苏民著《李贽的真与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指出其精华与糟粕。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贽的妇女观。指出这些观点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3)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的学说是如何体现“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变迁”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