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基础知识综合 1 题,选择题 1 题,句子默写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对比阅读 1 题,语言应用 1 题,名著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作文题 2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基础知识综合 共 1 题
  1. 暮春时节,学校举办“春光作伴好读诗”系列活动。八年级的同学开展了“美丽《诗经》”专题活动。

    有同学查阅资料后,写出关于《诗经》的一段文字,请你参与完善,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一个爱诗的国度,中国人是一个爱诗的民族。我们从祖先三千多年前留下来的《诗经》里,依然可以找到我们今天所渴望的生活的样子。

    三千年前的《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孟德在《短歌行》中对《诗经·郑风·子衿》的化用显得如此自然真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太白表达离愁别 xù(   )的神来之笔,也语出《诗经·小雅·车攻》。          

    三千年前的《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探讨研究学问,我们会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赞美崇高品德,我们会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思念之情,我们会说“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                          

    三千年前的《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名字yuán (  )自《诗经·小雅·鹿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大会上讲话的用典出自《诗经·大雅·荡》。         

    历经三千年沧桑岁月而沉淀下来,《诗经》无需唤醒,它一直在。那些蕴藉风流的句子,道尽我们无法言说的情愫,早已           了我们的血脉,          着我们的容貌,          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诗经》中追寻民族的文化基因,拥抱那最美的诗和远方。

    1.文中括号内应填写的汉字和加点词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离愁别(序)   (缘)自   蕴藉(jiè)

    B.离愁别(绪)   (源)自   蕴藉(jí)

    C.离愁别(序)   (缘)自   蕴藉(jí)

    D.离愁别(绪)   (源)自   蕴藉(jiè)

    2.为更加明确地表达文意,将下列各句放在文中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甲)《诗经》,它本存在于我们的诗书传承中

    (乙)《诗经》,它本烙印在我们的家国文化里

    (丙)《诗经》,它本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A.①(甲)②(乙)③ (丙) B.①(甲)②(丙)③  (乙)

    C.①(丙)②(甲) ③(乙) D.①(乙)②(甲)③  (丙)

    3.在文中最后一段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塑造  淬炼     融入

    B.融入  淬炼     塑造

    C.融入  塑造     淬炼

    D.塑造  融入     淬炼

    4.传统楹联常引用《诗经》中的语句。济南历下亭有一副对联,上联就引了《诗经》中的语句,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恰当的一项是

    春光大不同,看    ,抱荷无与青山老 风气何其古,闻诗声朗朗,   

    A.雨雪霏霏   把盏犹吟名士多 B.杨柳依依   把盏犹吟名士多

    C.杨柳依依   掩卷常思绿水绕 D.雨雪霏霏   掩卷常思绿水绕

    5.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均出自《诗经》,这些成语在句子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人的一生难免有得有失:得之,不必洋洋得意;失之,不必耿耿于怀。

    B.好朋友遇到困难,他却爱莫能助,不能施以援手,他感到十分遗憾。

    C.他违反了校规,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他山之石,我们要引以为戒。

    D.上回蒙他相助,我才渡过难关。这次我投桃报李,定要助他一臂之力。

    6.下列关于儒家经典著作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这些诗 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一部编年体的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曹刿论战》一文出自《左传》。

    C.《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 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D.《孟子》是春秋时期的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 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考考生众多,而大学录取名额有限,能否在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关键要靠考生平时努力。(将“名额”改为“人数”)

    B.通过互联网多向化的传播模式,让资讯已变为公共资源。(删去“通过”或“让”)

    C.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引领世界潮流,为各国民众带去便利的生活。(在“生活”后面加上“方式”)

    D.40家主要网络文学网站提供1400余万种作品,并拥有日均逾1.5亿以上文字量的更新。(删去“以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1)在《雁门太守行》中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种壮怀激烈的豪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

    (3)《饮酒》中表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杜甫的诗,完成各题。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首联写诗人春之所见,其中“_____”字写出了触目惊心之景,“______”字写出了满目凄然之景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场面,并揭示诗句的的含意。

    3.古诗词中有许多送别诗,请你再写出两句表达送别之情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连续两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对比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傅说举于板筑之间  举:__________

    创业与守成孰难   孰: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3.从(乙)文看,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旨在谋求多国共同发展,至今已有 100 多个国 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如果从下面三则《论语》中选择一句来表达对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的认识,你会选择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②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③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选择    句。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小刘同学在读《西游记》原著前,认为孙悟空是个神通广大的猴子;读完整本《西游记》,他发现孙悟空不仅神通广大,而且重情重义。比如孙悟空被师父误解而被逐出师门,当师父遇难,他还是回到师父身边,降服妖怪,护送师父西天取经。你在阅读名著前后,对某一文学形象产生过怎样不同的认识?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产生新认识的过程。(100字左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这是近期大热的电视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开场白。这部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百集纪录片,每集重点讲述一件文物。不同于博物馆的平面展示,这档节目深入挖掘蕴藏在文物背后的深邃历史与精彩故事,用既专业严肃又不失活泼的解说词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了五分钟的视频里。

    《人民日报》刊文称赞:《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5分钟微纪录的形式,将厚重的中华文明与互联网的碎片化传播相结合,让国宝活起来,火起来,再次掀起了“国宝文物热”。

    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很难有人可以坐在电视机前静下心来看较长的纪录片。5分钟一集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就像打开了一条细细的门缝,让人们能通过活泼生动的电视语言,利用哪怕乘公交、坐地铁的闲暇片刻来一窥文物的精彩,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创造。可谓“充电5分钟,穿越8000年”。

    (材料二)作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的一件祭器。周武王之子、刚刚继位五年的周成王姬诵励精图治,还在距离当时王城西安三百多公里以外的洛阳建立了新的都城。一个叫“何”的同宗贵族铸了一方尊,并在尊身底部刻下122字铭文,记载了父辈们和新王的功绩,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后世称之为“何尊”。

    “何尊”中的铭文字字千金,其中有四个字“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然而这些珍贵的铭文因为存在于尊身底部,以往,只能展示给观众纸质打印出的铭文,有一些笔画无法采集完整。这一次,为了让观众看到何尊的内部影像,分集导演孙戈霆把小镜头伸入何尊内部,用最新的存拓技术将铭文清晰呈现,还原了青铜最初金灿灿的本色。他说:“观众在博物馆里看文物,基本上都是平视视角,或者是隔着玻璃罩往里看。但在纪录片里,由于使用了新技术,观众可以360度无死角地看到文物的每一个细节,也能更好地洞察这些细节背后隐藏的信息。”如今,凭借着新技术,以及节目制作者的用心,“尊底的122字铭文没有辜负它主人的期望,跨越三个千年,将祖先的丰功伟绩展现在后人眼前。”

    本集结尾的解说词令人心情澎湃,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中国,三千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三千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国。”“何以为尊我有中国”的海报宣传语正是由此得来。

    1.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分析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大热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说说“何尊”海报宣传语“何以为尊,我有中国”的妙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抗战时期的林徽因》,完成各题。

    抗战时期的林徽因

    王宇

    ①“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林徽因留给世人的印象,正如她笔下的这首小诗,美丽、浪漫,富有才情。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她生命中所经历的艰辛与苦难,又有多少人知道,她曾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为这可爱的国家带着血活着,流着血或不流血地死去,都觉得荣耀!”

    ②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狼烟突起,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恰恰也在这一天,林徽因和她的丈夫梁思成在五台山发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唐代佛光寺大殿,这也是他们一生古建筑考察中最伟大的一次发现,对中国建筑史意义重大。五台山外烽火连天,而五台山中的他们却对局势一无所知。他们回到北平,不久即收到一份日本军部的请柬,邀请梁思成加入“东亚共荣协会”。离开北平已刻不容缓。他们匆匆处置了大批凝聚着多年心血研究的资料、文献,草草收拾行装,带着年幼的儿女,仓皇上路,流亡西南。

    ③在长沙,空袭警报响起,林徽因夫妇两人本能地一人抓起一个孩子,奔到屋外,一刹那,身后的房屋轰然倒塌。又一枚炸弹从头顶上方落下。林徽因想,这下逃不掉了,那就一家人死在一起吧。但这一枚炸弹竟然没有响,死神大度地与他们擦肩而过。

    ④去往昆明的路上,常找不到交通工具,一家人不得不在土匪横行、野兽出没的湘黔边界中徒步穿行。在贵州偏僻的小县城,林徽因突发肺炎,高烧不退。更糟糕的是,夜幕降临,风雨滂沱,根本找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一家人在黑暗和泥泞的道路上挣扎。就在此时,奇迹般传来一阵悠扬的小提琴声,循着暗夜里的琴声,他们找到了八个空军航校学员的住宿地。小伙子们大方地腾出一块地方让他们一家容身。林徽因整整躺了两个星期才退烧。从此这一家和八个年轻人结下深厚的情谊,林徽因将他们视作自己的弟弟。正好她弟弟林恒与他们年龄相仿,而且也是空军航校的学员。到达昆明之后,他们经常来往。这八个年轻人的父母都在沦陷区,梁林夫妇成了他们的代家长,还出席他们的毕业典礼。不久,这八个热血青年先后为国捐躯,遗物被陆续寄给梁林夫妇,每一次收到遗物,林徽因都悲痛不已。从此每到七月七日中午十二点,一家人都要为这些青年英烈肃立默哀。更让她悲痛欲绝的是她亲爱的弟弟林恒也血洒长空,年仅25岁。三年后林徽因写下《哭三弟恒》一诗,悲悼亲人。战事最危急的时刻,孩子曾问过妈妈:“如果日军攻入四川怎么办?”林徽因冷静地回答:“中国的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⑤到昆明后,他们已经捉襟见肘。林徽因不得不每天爬四次山坡,走很远的土路到云南大学做兼职英语老师。1941年11月,为了躲避轰炸,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所属的中国营造学社跟随中研院史语所迁往四川李庄,从此开始了他们生命中最为艰难的五年时光。初到李庄,林徽因常常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她就像贫苦的农妇那样,整天都在缝补那些几乎补不了的内衣和袜子,直到实在补不下去。生活的辗转艰辛加之长期的营养不良,使林徽因原本病弱的身体终于到了承受的极限,肺部和肾都严重感染。她每日不停地咳,却又尽力克制,那声音仿佛是要将五脏六腑一起涌出。在无法就医的情况下,她几乎终日卧床,只有靠着坚强的生命意志,才得以在死亡的边缘默默喘息。

    ⑥而最让她不能承受的是思想与精神的困顿。她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甲)“偏偏碰上大战,转入井臼柴米阵地,五年大好光阴又失之交臂,近来更胶着于疾病处残之阶段,体衰智困,学问工作恐亦无分……”正是这样的焦虑,促使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在李庄病榻上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的宋辽金部分,以及全部书稿的校对、补充和润色,编辑《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翻译整理了一批国外现代住宅建造的资料,并汇编成四万字的学术论文《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林徽因在困境中的不懈追求,可以理解为艰难时世中一个知识分子自觉的使命意识,家国关切,一如当时整个李庄的知识分子群体。

    ⑦即便在最艰难的战乱困厄中,林徽因依然保有对生命、对艺术、对美的一份感悟与沉醉。在逃难途中,她时时被周围景色所吸引,每每不辞劳苦写信与友人分享:(乙)“玉带般的山涧,秋山的红叶,发白的茅草,飘动的白云,古老的铁索桥、渡船,以及地道的中国小城……”“如果不是在这战期中时时心中负着一种悲伤哀愁的话,这旅行真不知几世修来的。”在李庄,偶然从中研院图书室借到几张莎士比亚戏剧台词唱片,她便对着丈夫和孩子绘声绘色模仿,用英文朗诵哈姆莱特那段著名台词“To   be or not tobe,that ist he question……”飞扬的神采脱离她病弱身体、陋室穷巷,穿越战争的废墟,在时光里熠熠生辉。面对苦难与死亡的从容承受与超越,便是生命的高贵与尊严。

    ⑧“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当我们将林徽因看作20世纪的一道美丽风景、一个浪漫传奇时,我们是否也应该低下头来看看她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有删改)

    ①[林徽因](1904—1955),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

    1.阅读文章,请你说出,抗战期间林徽因经历了哪些“碱滩和礁石”。

    在长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往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李庄,物质匮乏,身染重病,思想与精神困顿。

    2.本文多次引用林徽因写给友人的信,请从(甲)(乙)两处任选一处,具体分析引用这段书信的作用。

    选择: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取文中的某一处语句,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同学们对林徽因更深入的认识,并写出你的解答。

    语句:_____ 问题:_____

    解答: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弱德”之美与“群德”之善》,完成各题。

    “弱德”之美与“群德”之善

    李斌

    ①有人主张“该出手时就出手”,有人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何在“公德”二字面前“做好自己”?不妨先听听这样两种观点。

    ②一种是“弱德”说。学者叶嘉莹曾感叹:“我不想从别人那里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当今社会上许多人以强者为德,提倡争夺和竞争,但实际上“弱”才是品德。以退为进,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③一种是“群德”说。梁启超批评古人束身寡过的做法,“合群之德者,以一身对于一群,常肯绌身而就群”。在他看来,缺少“群德”是国家衰落的一大本源,“今吾中国所以日即衰落者,岂有他哉,束身寡过之善士太多,享权利而不尽义务,人人视其所负于群者如无有焉”。以群为德,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④“弱德”不是无为,而是内向修身有所为,外向克己有所不为。从广场舞扰民、远光灯肇事,到闯红灯、乱插队,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很多都是由内向修身、外向克己不足引起的。看来,“弱德”建设关键在先善其身。“弱德”的价值就在于,强调行使权利、主张诉求应有边界意识,不以个人举止打扰别人权利,不因自我存在妨碍他人自由,达成自己和外界的和而不同。

    ⑤相较“弱德”,“群德”侧重向善而为、见义敢为,达成的是公众利益的和合共进。“群德”之于道德建设,关键在相善其群。见摔不扶、临危不救,乱砍滥伐、污染环境,公地悲剧、丛林法则,道德之所以会“摔跤”,“群德”不彰是重要根源。超越个人、关怀公共,超越私利、守卫群体,“群德”所托举的,是包含自我权益在内的公共利益、共同福祉。

    ⑥现代化的物质,离不开现代化的精神的浇灌。“弱德”与“群德”, 一个突出           ,一个突出        ,一个      一个       ,两方面结合起来,一定能奏出最美的文明和声。           

    (有删改)

    1.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

    首先,_____;然后,_____;最后,强调“弱德”的价值。

    2.结合全文,在第⑥段横线处填入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①美美与共   ②主动为善   ③主动修身   ④各美其美

    A.②③①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秦玥飞的行为属于“弱德”还是“群德”。

    (材料)

    秦玥飞,耶鲁大学毕业,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玥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是第七个年头。

    2011年,秦玥飞到衡山县贺家乡任大学生村官,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信息化教学。2013年他被央视评为“最美村官”,立个人一等功一次。2014年服务期满,秦玥飞认为“输血”并非最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他放弃提拔机会,转至白云村续任大学生村官,用“造血”建设乡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2 题
  1. 题目一:成语“甘之如饴”,出自《诗经·大雅·绵》,意为感到像糖一样甜,比喻心甘情愿地从事某种辛苦的工作,甘愿承受艰难和痛苦。 请你以“甘之如饴”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在 600-800 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题目二:请你发挥想象,将“如果    会说话”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在 600-800 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