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8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34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21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A. 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B. 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 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   D. 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

    B.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索取巨额赔款

    D. 各国通过《辛丑条约》纷纷设立租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34 题
  1.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 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蔓延开来。这个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它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作者强调了中英战争的

    A. 必然性

    B. 偶然性

    C. 可能性

    D. 必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周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 礼仪与政治分离

    B. 从人治走向法治

    C. 国家管理制度化

    D. 为民主政治奠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

    D.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

    B. 宗法制引发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C. 周幽王厉行君主专制

    D. 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刘盈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所生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并不得父亲的钟爱,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此刘邦几次向朝中大臣提出改立太子事宜,却遭到萧何等大臣的反对。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此发表的评论,其中正确的是( )

    A. 甲:萧何等大臣的做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B. 乙:萧何等大臣顶撞刘邦违背了三纲五常

    C. 丙:刘邦的做法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

    D. 丁:刘邦的做法不符合分封制的惯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郭沫若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这说明

    A.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B.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

    C.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

    D.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汉书》记载:(秦朝)“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吏为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这说明秦朝

    A. 建立了严密的地方统治秩序

    B. 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C. 建立了完整的中央行政体制

    D. 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

    A.实行分封制

    B.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C.实行郡县制

    D.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国古代的“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从近世开始,部分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周边政权已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

    B. 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度

    C. 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D. 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迅速扩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

    A.重农抑商

    B.中央集权

    C.君主专制

    D.削弱相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梁启超在《战国载记》中说:“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其中“皋牢百代”的政治举措是

    A. 创立皇帝、丞相和郡县制度   B. “使黔首自实田”

    C. “书同文”,以小篆为标准字体   D.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这次转型

    A. 摧毁了宗法观念

    B. 发展了分封制度

    C. 确立了专制政体

    D. 创立了科举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这里的“中间路线”是指

    A. 中朝制度

    B. 郡国并行制度

    C. 刺史制度

    D. 察举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蔡襄在《端明集》中写:“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故于文士,观其所长,随其才而任之,使其所能,则不能者止其术。”说明蔡襄生活在(  )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  )

    A. 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 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

    C. 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   D. 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战国时期已经瓦解,被郡县制取代。但是,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又大封刘姓诸王,“刑白马而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分封制的回潮说明

    A.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B.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期稳定

    C. 西周的分封制被后世普遍推崇

    D. 分封对象主要为同姓子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 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 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

    C. 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D. 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

    A. 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

    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

    C. 西北边境的威胁得到了缓解

    D. 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

    A. 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   B. 决策过程具有一定制衡色彩

    C. 决策制度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D. 君主乾纲独断专制达到顶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

    A. 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B. 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

    C. 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

    D. 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广东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B. 鸦片战争时期广东人抵制洋货

    C. 鸦片战争打击了广州对外贸易

    D. 清政府加强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该条款涉及

    A. 割让香港岛

    B. 领事裁判权

    C. 巡查贸易权

    D. 关税协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观察下面的漫画,它反映了发生在19世纪晚期的一场侵华战争:中年大汉被一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而一帮西方人在一边袖手旁观。判断通过这场侵华战争,列强获得的侵略权益是(   )

    A.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等五处港口

    B.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C. 今诸国驻防之处,系廊坊……山海关等

    D. 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辛丑条约》规定:“诸国人民被戕害、凌虐之城镇,五年内概不得举行文武各等考试。”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

    A. 武力震慑

    B. 文化侵略

    C. 严刑惩凶

    D. 心理征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A. 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

    B. 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

    C. 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D. 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随着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托古改制”与“扶清灭洋”方案的上演反映出

    A.封建制度已成为众矢之的

    B.洋人成为民族的主要敌人

    C.两方案都对清政府寄予希望

    D.社会对西学认识日益深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镇压了太平军和捻军起义,签订了《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李鸿章仍有值得肯定之处,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他(   )

    A. 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B. 洋务运动的主要实践者

    C. 率兵收复新疆

    D. 与顽固派进行论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它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与第一第二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其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文中“它”指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义和团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据记载,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洋语、及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重则致杀身之祸。陈旭麓先生将其概括成“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这里的“某一时期”是指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义和团运动时期

    D. 辛亥革命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帕首靴刀,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塞云边月,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A. 林则徐

    B. 邓世昌

    C. 谭嗣同

    D. 左宗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下面是晚清时期一首歌谣,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 义和团运动

    D. 武昌起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探索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不屈不挠的抗争史。以下宣言、口号、诗句,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

    ①“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②“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

    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A. ③②①④       B. ②④③①

    C. ④②③①       D. ④②①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1)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发展史,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相关知识?

    (2)观察图示中有三处空白,请将其填充完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初的国歌歌词:“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二“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

    ——芮恩斯《一个美国外交官在中国

    ——1913-1919》

    材料三今本危急存亡之秋,又有“五四”运动及各省响应。……平民之思潮,乃吾人所以立国。……今日群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正可因势利导。

    ——《恽代英日记》(1919年7月5日)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指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平民思想”产生的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