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唐宋时期我国古代“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这里“三教合一”的主要含义是

    A.佛学体系的丰富、更新,深受儒、道哲学的影响

    B.道学体系的丰富、更新,深受儒、佛哲学的影响

    C.法学体系的丰富、更新,深受儒、道哲学的影响

    D.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官职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究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恰通透。”这段话提倡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致良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②奠定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④是该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反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在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陆九渊集》卷三六《年谱》)所谓“教人”之法,也就是认识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鹅湖之会”争论的核心问题是

    A.万物本源和穷理的途径之争

    B.客观唯心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决定性地位

    C.明清官方哲学的主导地位之争

    D.“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联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治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A.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图是1957年周恩来总理看绍剧《大闹天宫》后,怀抱演员小六龄童留影。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B.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的推动

    C.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高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习俗、旧习惯。下图“文革”中孔子塑像的命运,反映出红卫兵“破四旧”运动

    ①破坏了文物        ②导致了社会制度的倒退

    ③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美德  ④破坏了社会秩序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维纳斯》和中国秦朝的兵马俑。下列对两者的表述准确的是

    A.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B.产生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产生于农耕经济的发展

    D.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北斗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强调……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版必修3)

    材料五 他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教版必修3)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的思想主张。

    (2)材料三的主张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进步意义?

    (3)材料四中朱熹是怎样发展孔子的仁学的?应如何理解他所说的“正君心”?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五中三位思想家“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内容。

    (5)综观上述五则材料,你对儒家思想的基本看法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 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遽为之抱悲观也。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

    (1)据材料一、二,指出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体”“用”观有何不同。

    (2)材料三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结合其内涵说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实质。

    (3)据材料四,指出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特点。

    (4)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的基本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面左图所示之书这样记述“……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材料二 上面右图人物说:“……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三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林尚书”指谁?列举一件大事说明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2)材料一、二、三、四反映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哪一致命弱点?材料三在学习外国问题上比材料二有什么进步?

    (4)材料四所说的“变官制”是什么意思?它和材料三中的哪一句意思相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列材料图片,回答问题: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如下图所示)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人物

    思想核心

    民主政治目标

    重大实践

    孙中山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毛泽东

    人民民主专政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邓小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3)三次巨变伴随着三代伟人对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探索,他们始终坚持寻找适合本民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试概括三位伟人向外国学习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的特点和最终结果。

    (4)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