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3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19 题,连线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有同学在学习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专题时整理了以下史实,这些史实中需要修改的是:

    ①清末民初,中国报纸上出现征婚广告

    ②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已经拥有自己制造的汽车

    ③民国时期,西装和中山装已经完全取代长袍马褂成为中国男子的主要服饰

    ④1949年,部分北京居民可以在家通过电视观看开国大典。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9 题
  1. 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期刊存在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A. 爱国主义

    B. 民主科学

    C. 追求真理

    D. 平等进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针对英国摄影师汤姆森的《中国和中国人照片集》,英国摄影史杰夫里评论说:“实际上,他的书并不是公正无私的调查,它倒更像是一本为了商人和殖民者的使用而设计的说明书。在沿着长江旅行的时候,他一直留意着轮船的路线和殖民地的位置。”中国也有专家认为汤姆森是在通过镜头“用英国社会的眼光解读中国、评价中国、判断中国”。由此可见

    A. 汤姆森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照片是不真实的

    B. 部分照片史料属于摄影师有选择的历史现场

    C. 利用西方摄影师的照片研究历史是不可取的

    D. 近代西方摄影师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都有偏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而晚清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材料认为近代报刊

    A. 取代政府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

    B. 迎合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

    C. 剥去了朝廷官方活动的神秘感

    D. 实际是社会上野史杂说的汇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青少年不仅喜欢电影,还把看电影当做一种学习。他们模仿电影明星,讲电影上的笑话,摆演员的姿势,学习两性之间的微妙举止,因而养成了虚饰的老练。”这段材料表明电影的出观对青少年产生的最为重要的影响是

    A. 电影成为青少年主要的娱乐方式

    B. 电影是教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一种艺术

    C. 电影对青少年的生活具有引导作用

    D. 电影提升了青少年的审美情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梁启超把报纸的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宣传维新变法,创办了一批报刊,如《中外纪闻》,《强学报》等,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这表明

    A. 报纸具有政治宣传的功能

    B. 近代新闻观念逐渐形成

    C. 报纸受到社会各阶层欢迎

    D. 看报成为民众生活重要内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题文)《故都杂咏》中写道:“喷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A. 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 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 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D. 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   B. 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 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D. 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897年,《时务报》登出《电浪新法》:“于一英里之外,设一电机,并在隔一山处,亦设一机,激动电浪,则两机俱应,是则电浪竟能穿山水矣。”这表明

    A. 部分报刊重视对新式科技介绍

    B. 近代中国开始创办无线电报业务

    C. 中国国际无线电报业务得以创办

    D. 近代中国无线电报开始得到普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887年,盛宣怀的电报总局与英国大东、丹麦大北公司签订“齐价合同”,“更得分收每年五、六十万,岁入共二百数十万元”。这表明中国近代电报业(   )

    A. 实现与洋商的平起平坐

    B. 在国际竞争中颇具优势

    C. 挽回了国家的部分利权

    D. 受到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做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材料中使人们“开眼界”指的是

    A. 电影   B. 电视   C. 报纸   D. 广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884年《点石斋画报》创办,上至朝政大事,下到市井百态,包括各国风俗、火车轮船及声、光、化、电等近代科学知识均有报导。多为一事一画,上文下图。“故士大夫可读也,下则贩夫牧竖,亦可助科头跣足(意:无拘无束)之倾谈;男子可观也……螓首蛾眉(指女子),自必添妆罢针余之雅谑。”该刊物创办时( )

    ①注重读者群体的广泛性

    ②有可能介绍德国制造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情况

    ③呈现形式通俗、平易

    ④在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日后成为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据此分析,该报畅销的原因有

    ①反映社会习俗

    ②传递商业信息

    ③倡导尊重传统

    ④宣传中外时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897年,湖南的《湘学报》创刊,该刊更多地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对西方富国强兵的实学的兴趣,远远大于对康梁改制说的兴趣。这反映出

    A. 湖南学界、政界视野渐开

    B. 维新变法运动在湘遭遇挫折

    C. 湖湘学派排斥政治近代化

    D. 湖南已开始有人开眼看世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对于大部分艺术品而言,其传播过程都需要借助复制来实现。比如音乐、舞蹈、戏剧等时间艺术或时空艺术,由于它们的呈现过程都有时间的流动性,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一次初始表演完成后,这件艺术品就不复存在。以后的历次表演,其实都是对这件艺术品的复制(或再创作).而能够“再现”艺术品,最能促进艺术大众化的是

    A. 广播

    B. 电影

    C. 电视

    D. 报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题文)1900年章太炎在《中国通史略例》提及“今日治史、不专赖域中典籍。凡皇古异闻、种界实迹,见于洪积石层,足以补旧史所小逮者,外人言支那(中国)事,时一二称道之,虽谓之古史,无过也。”下列对材料中章太炎治史思想理解错误的是

    A. 民间故事传说毫无可取之处

    B. 重视吸收外国史学研究成果

    C. 注重运用近代考古学的方法

    D. 不拘泥于对文献史料的研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演义白话报》创刊于1897年。该报创刊以前曾在《申报》上刊出广告,声称“本报当用白话,务使人人易晓。约会时事、新闻两门”。梁启超也曾在《时务报》上热情介绍该报。该报第十三册刊出了一则新闻《孙逸仙》,说孙中山犯了“谋叛大罪”。下列说法与上述材料不符的是

    A. 该报使用白话文

    B. 该报新闻导向受政府主导

    C. 维新派曾关注此报

    D. 该报因内容的通俗性受民众欢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29年,三家上海影戏公司合并成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公司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口号,开展“国片复兴运动”,很快与老牌的电影公司“明星”“天一”形成鼎足之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中国电影业

    A. 其发展应与社会需要相适应

    B. 在旧中国以联合发展为主

    C. 突出功能在于引导社会舆论

    D. 已经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题文) 1987年9月,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我国第一个Intemet电子邮箱节点,连通了Intemet的电子邮件系统,并向德国成功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这一事件

    A. 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B. 标志着新中国进入到“信息时代”

    C. 为新中国研制巨型计算机奠定基础   D. 说明中国信息技术开始赶上世界水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大会的主题是“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计算机网络大大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

    B. 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C. 1990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D. 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远远超过城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1987—2015年公益广告主题的变迁

    时间

    公益广告的主题

    1987~1995年

    《公共走廊呼咦公共道德》《还是排队上车好》《喝酒四部曲》《敬老爱幼家庭和谐》《交通安全系列》《儿童礼貌教育》《希望工程》《戒烟有三关》等

    1996~1998年

    《下岗再就业》《抗洪救灾》等

    1999~2002年

    《知识改变命运》《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将爱心传递下去(洗脚篇)》《爱我中华再创辉煌》

    2003~2009年

    《弘扬民族精神共同抗击“非典”》《新北京新奥运》《爱心传递篇》《抗震篇》等

    2010~2016年

    《孝道文化篇》《环境保护篇》《核心价值观》《筷子篇》《门》《你好2017》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20世纪重要的大众娱乐媒体——电影,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路程,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电影”一词,原本是“电光影戏”的缩略。因为中国人早在电影进入中国以前便享有丰富的传统戏剧,很自然,在接受电影这个新生事物时人们把它看作京剧,粤剧等传统戏剧的延展。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拍摄自己的首部电影时,非常自然地从京剧中借用题材。这部由同名京剧若干片断构成的电影于是就成为中国电影的滥觞。

    ——王众一《“电光影戏”百年风云》中国网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是上海电影的黄金时代,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对中国东北的军事侵略后,一批表现抵抗侵略的救亡电影应运而生。如《风云儿女》——抗战结束之后,一部8年抗战中发生的一个家庭悲剧《一江春水向东流》创造了连映80天不衰的票房纪录。这部电影描写了战争给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带来的创伤和变化,使观众发生了深深的共鸣。民族的厚重感和国家的历史感以及电影故事的感染力交织在一起,使一部家庭伦理片跃升为一首经典的民族电影史诗。

    ——改编自王众一《“电光影戏”百年风云》中国网

    材料三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签订以后,中日两国进入友好蜜月期。1979年摄制的《樱﹣サクラ》是中国电影片名中第一次出现外国文字,故事第一次触及战争孤儿的问题,并对中日经济,技术合作表示欢迎。中日合拍的《一盘没下完的棋(未完の対局)》,由中国演员孙道临和日本演员三国连太郎联袂主演,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由于准确地表达了正确的历史观”,而受到中国观众的好评。

    ——改编自王众一《“电光影戏”百年风云》中国网

    (1)请写出以京剧为题材的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名称以及拍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剧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电影深受国民欢迎的原因。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述电影艺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侵犯;欺侮),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美国《纽约时报》记者N.S.D在1871年12月24日游历广州时,对广州城市的繁华惊叹不已:“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

    ——据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材料三“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等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四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广州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择偶标准是建立在怎样的一种经济基础之上的?根据材料四,指出新中国以来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