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2 题,选择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7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2 题
  1. 吴晓波在《激荡两千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时说:“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曾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地消失了”。这一制度

    A.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B. 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C. 导致知识阶层消失         D. 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38年1月31日,是全国抗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春节,卫立煌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身份,从临汾的战区总部专程到山西省洪洞县八路军总部给朱德总司令拜年。并观看了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该材料可以论证

    A. 标志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B. 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

    C. 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

    D. 抗日救亡运动在民间蓬勃开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在种族观念上,以汉族的‘我者’,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却又是颠倒了‘我者’与‘他者’的相对地位。”这一观点旨在说明

    A.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思想

    B. 太平天国挑战清朝统治

    C. 洋务运动存在自相矛盾现象

    D.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联邦党人论稿》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被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 维护各州的权力

    B. 争取民族独立

    C. 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 建立民族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

    A. 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 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 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D. 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题文)在审判国王路易十六时,罗伯斯庇尔主张对国王不应该适用法庭审判,而应该适用人民审判。罗伯斯庇尔说:“他们不下判决,他们像闪电一样予以打击;他们不裁判国王,他们把国王化为乌有。”这一主张

    A. 体现了司法制衡民主的理念

    B. 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向欧洲的蔓延

    C. 反映了民主主宰司法的思想

    D. 蕴含了坚守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宰相”两字的古文注解揭示了中国古代从“王国”转换成“帝国”后所形成的相权的本质。“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

    A. 统率百官以及协调政务

    B. 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

    C. 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

    D. 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史载,周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后父亲申侯联合曾国和犬戎杀死幽王,并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材料表明(  )

    A.申侯遵从血缘宗族关系权力政治原则     B.申侯代表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力量

    C.申侯通过与诸侯联盟展开称霸争斗      D.申侯僭越以分封为特征的等级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A. 宣扬以德治国

    B. 辩护政治法统

    C. 推动经济交流

    D. 加强民族融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A.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B. 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

    C. 户籍制度不合理

    D. 移民制度的僵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唐朝政治与以前不同之处,则为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由此可见,唐代(   )

    A.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 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

    C. 君主权力空前强化

    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突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了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东厂的设置从本质上反映出

    A. 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备

    B.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监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D. 宦官权力的扩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 对外政策灵活务实

    B. 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

    C. 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D. 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11年武昌起义后的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3月8日,参议院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这种变化

    A. 因人设法,工具主义倾向明显

    B. 符合国情,有利于防止总统专权

    C. 违背了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

    D. 仿效美国,便于国民党控制政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认为封建分子与资产阶级已经叛离,“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党应该“执行急进的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 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基本形势 B. 已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

    C. 彻底摆脱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 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亲眼目睹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实说明。《拉贝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主要理由是( )

    A. 日记内容的丰富性

    B. 作者身份的特殊性

    C. 日记时间的一致性

    D. 作者经历的真实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题文)下表是摘录于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部分)。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A. 北伐先遣战江南

    B. 三次反“围剿”

    C. 千里跃进大别山

    D. 挥师过长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随着雅典城邦的兴起,市政广场、公民大会会场、露天剧场、体育场、摔跤场、神庙、祭坛等规模巨大的公共建筑开始出现,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这些公共空间的出现

    A. 加剧了公民的贫富分化   B. 强化了公民的等级观念

    C. 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D. 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虽然詹姆斯二世在威廉率军登陆后逃离了英国,并未与其正面交战,但英国民众主动发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斯二世的反叛浪潮,在英格兰开始爆发并迅速波及到英伦三岛,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不可避免而且相当持久。由此可以看出

    A.民众斗争推动英国革命胜利

    B.光荣革命是一场宫廷政变

    C.民众成为英国革命的领导者

    D.政治变革离不开武装斗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

    A.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

    D.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20世纪70年代,日本、德国经济实力相对上升,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因此这两个国家的币种也成为国际上最坚挺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日元、马克和美元已经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意味着

    A. 世界政治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B. 美国经济衰落逐渐落后于德日

    C. 美元不再被国际经济体系认可   D. 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英国历史学家埃尔顿说:“历史学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千万不能降低到布道者的水准;一个好的布道者必须有某种信仰,而一个好的历史学家则必须质疑自己的信仰,并承认他人的信念也有价值。”他强调历史学家

    A. 不能拥有宗教信仰   B. 应具有全面客观的眼光

    C. 尽量避免价值判断   D. 应尽可能多地占有史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古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这主要表明古罗马法

    A. 限制公权滥用   B. 保障民众自由   C. 主张法律至上   D. 追求司法公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十三部刺史,“六条问事”,重点监察强宗豪右和郡国长官。东汉光武帝把御史的官署从皇宫里搬出来,并入兰台(收藏和管理宫中典籍的机构),名义上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三国时曹魏的御史台脱离了少府,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唐模仿隋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御史台本部,处理台内日常事务)、殿院(在宫廷举行重大仪式时纠察礼仪)和察院(主管弹劾百官),监察机构进一步完善。明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突出了唐代察院的职能,说明御史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同时设置六科(有点像今天监察部的派驻机构),对中央主要部门实施对口监察;六科直接对皇帝负责,监察机构又得到加强。

    ——据《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色》

    材料二  孟德斯鸠:“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最高法院为非民选的机构,在美国的宪政结构冲突中拥有最终的裁判权。参议院的人员每州两名,和每州的人口数量不构成比例关系,其人员由各州议会指定而不是民众直接选举。……总统由每州选举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而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据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材料三 政治制度,其实是需要一个相应的社会文明程度去配合的。……它不可能在街头市井的吵架中诞生。规则虽小,背后却是漫长积累的文明。

    ——林达《如彗星划过夜空》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是如何从制度建设上防止权力滥用的?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全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在权力监督方面与古代中国相比有何进步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近代中国某时期报刊上登载的一幅《善吞》的漫画,漫画中一个日本装束的魔术师正将铁路吞入口中,火车上写着“青岛胶济路”。此漫画

    A. 美化了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B. 批判当时的中国政府出卖铁路主权

    C. 表达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前景的担忧

    D. 说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起,部分清廷重员和封疆大吏将停废科举视为改革科举的主要目标。1903年,张之洞、袁世凯奏请递减科举,因军机大臣王文韶反对而搁浅。同年,吏部尚书张百熙奏请递减科举,获朝廷允准。上谕: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将乡、会试中额及各省学额,按照所陈逐科递减,待各省学堂一律办齐,确有成效,再将科举学额分别停止,以后均归学堂考取,届时候旨遵行。至此清廷正式确立渐废科举之方针。

    然而,清廷渐废计划尚未实施,国内外时势急剧变化。面对反清浪潮,清廷内部立宪呼声日益高涨,立完急需新式政治人才。反对停废科举的徐桐、刚毅早已过世,而主张改革科举的荣禄、刘坤一等人受赏识和提拔。1905年,清廷同意袁世凯等人“立停科举,广以学校”的奏请。上谕:着即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编自李世愉《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新政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就是“沉沦”;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1901年到1920年间二十年的历史,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黑暗到黎明的转折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请回答:

    选取中国近代1901—1920年间的主要史实,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说明:可以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结论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