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连线题 5 题
中等难度 1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据《通典》(卷十三)对于两汉时期的选举制曾有这样的记载:窃名伪服,浸以流竞,权门成仕,请谒繁兴。该现象说明

    A. 西汉的选官标准已发生变革   B. 察举制容易引发政治腐败

    C. 察举制的弊端引发风气日坏   D. 秦汉时期选官渠道多样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A. 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B. 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C. 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D. 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据统计,明代江西商帮每年对外输出的主要商品中粮食达500万石、茶叶500厅斤、夏布230万匹、售纸50万两及杉木、蓝靛均居全国之首。材料表明商帮

    A. 获得了人们的大力支持   B. 有利于整合地方商业资源

    C. 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   D. 经营的产品主要是农产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图是刊登在明治二十八年(1896年)3月23号的《团团珍闻》上一幅名为《春帆楼会议》的漫画(图中人物为日本国民、春帆楼为中日条约签订地址)。该漫画主要反映了

    A. 《马关条约》深受日本国民的高度关注

    B. 日本上层人士支持日本政府侵略中国

    C. 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D. 入侵中国是日本对外扩张的重要一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著名学者任鸿隽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发刊词中指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据此可知,任鸿隽主张

    A. 民主制度必须与科学思想相结合   B. 科学救国是近代中国的唯一出路

    C. 科学革命比政治革命更显得重要   D. 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开始发生转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近代中国变迁过程中,民族主义成为现代化最有效的社会动员,成为最凝聚人心、整合社会意识形态的象征。谁抓住了民族主义这面旗帜,谁就占据了领导现代化的精神制高点。民族主义的巨大作用取决于

    A. 近代各个阶层的宣传鼓动   B. 推翻清政府的需要

    C. 中国沉重的灾难和屈辱   D. 日本的侵华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79年,在日本政府酝酿对中国提供第一批日元贷款之际,日本国内出现了对中国放弃战争赔偿要“知恩图报”的氛围。日本通产省针对内外反对对华日元贷款超过对东盟援助的意见,也曾明确表示应该对放弃战争赔偿要求的中国给予积极的合作。这种现象

    A. 有利于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B. 是对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响应

    C. 表明中日两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D. 受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这说明

    A. 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变革认识深刻   B. 中国科技发展速度要求思想革命

    C. 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D. 科教兴国战略丰富了邓小平理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政治头脑,富于政治知识,拥有管理经验的人来承担,而不能把权力交给一个毫无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手中。这主要说明了古希腊

    A. 直接民主的弊端   B. 精英文化的缺失

    C. 人民主权的危害   D. 城邦制度的衰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直接任命内阁成员、出席并主持内阁会议;在讨论重大决策时,他的旨意常常起到拍板定音的作用。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 议会仍然无力对抗王权   D. 国王仍旧保留一定的行政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18年5月,列宁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一文中明确指出:小商品生产的优势地位,使得苏维埃俄国不可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而是需要一个中间环节,即国家资本主义。它比小商品要进步和优越得多。该材料可以反映

    A. 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错误的   B. 新经济政策的部分理论依据业已酝酿

    C. 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是苏俄国情的产物   D. 列宁认识到排斥市场经济带来的恶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47年3月,杜鲁门致国会咨文称“在目前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择一种”,“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所企图的征服”。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冷战是全球范围内的权力斗争   B. 冷战既是权力斗争也是观念之争

    C. 冷战是全球范围内的观念之争   D. 冷战就是经济和政治领域的竞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都始终强调教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忽视教育与生产力的密切关系。学校教育就只是为统治阶级培养、选拔治术人才,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工具。在西方古代社会,由于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干涉不同,学校教育认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学校行政管理逐渐呈现多元化和自由化局面,整个时代或社会的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就可能从政治中分离出来,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而很好地与社会生产力结合起来,为推动社会的前进服务。中国学校教育始终把“明人伦”的道德教育放在核心地位,而其他教育都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可有可无。西方比较重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因而学校的课程设置既有人文科学知识,又有自然科学知识;既有体育,又有美育。

    ——摘编自李小利《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

    材料二1850年,蒸汽机的普及和“铁路大狂热”,标志着英国工业化进入工业革命真正大飞跃的时代。迅速的都市化,更大规模的社会流动以及机械化代势手工劳动等,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的新要求,英国教育体制必然要向国家干预以及法定的全国性教育体制转变。从此,政府进入英国教育领域,国家通过税收和拨款,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学校教育。1870年初等教育议案声称有150万6至12岁孩子获得政府提供资金的学校教育,但这只是工人阶级子女的2/5。到了1880年,小学义务教育的实施,才改变了民众教育“欠缺”的状况。坎特伯雷附近的一个村庄.5至14岁儿童的上学率就从1851年男孩的33%和女孩的42%,增长到1881年的73%和80%。

    ——摘编自谢天冰《试论英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教育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古代教育的不同,并指出我们应如何发展当前的中国教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重阳节”的昨天与今天

    ——摘编自杜尚侠《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重阳节》

    根据上表,任选其中两个阶段,提取有关“重阳节”发展的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说明:要求提取信息明确,说明史论结合,运用史实准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旧税更加繁重而难以负担,旧税之外又增加了新税”。其中,厘金就是影响和数额较大的一个新税种。咸丰三年(1853年),清朝在扬州帮办军务的雷以诚采纳幕客建议,实行“商贾捐厘”。劝谕米行捐厘助饷,抽捐的数额大抵为1%,故称之为厘金。半年即收款2万贯。咸丰四年三月上谕:“雷以诚试行捐厘助饷,业有成效,请推广照办。”厘金税原议“军务告竣,再行停止”,但实际上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愈征愈多,与田斌、关税,并列,成为财政收入的三大支柱之一,并有后来居上之势,厘金的征收没有统一的规则,不同地区的办法各异,只凭主事者的意志为所欲为,就厘金的收入,地方督抚对上只报总数,就拨充军饷和做其他开支,形成了各自为政、任意性很大的局面,问题丛生。甚至出现遇卡即征现象。路程越远,征课次数越多。名目有坐厘、埠厘、门市月厘、铺绢、落地绢等众多称谓。厘金作为一个税种,“中货有厘税,而洋货无之。于是洋货之价日贱,中货之价日昂,价贱则购用日多,价昂则购用日少”。

    ——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第5卷)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咸丰帝税费改革的主要原因并概括厘金的演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厘金带来的消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以下条款摘自1945年7月美、英、中三国政府领袖对日本发表的《波茨坦公告》:

    (六)欺骗及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威权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盖吾人坚持非将负责之穷兵黩武主义驱出世界,则和平安全及正义之新秩序势不可能。

    (八)开罗宣言之条件(日本必须把侵占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波茨坦公告》得以发表的历史条件。

    (2)近期有学者指出:“《波茨坦公告》是解决当前中日争端的合法依据。”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阮元(1764~1849年),生于扬州府城一个文武兼备的家庭。幼年、少年时代受父母的精心教育,为日后的学业精进打下良好的基础。阮元的家乡扬州府地处南北大运河咽喉之要津,讲学与办学之风甚盛,外地文士与当地士人结合,切磋学问,既培养了人才,也造成文风兴盛。阮元在家乡有机会向学有专长的人学习及与友人研讨学问,离开故里也能向乡前辈讨教。

    阮元是一个勤奋的人,聪明好学,在读书时多少注意学以致用,不间断地研究学问,在治学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做,不是为标新立异而创异说。经学、文字学、金石学、天文历算学、史学、地理学、校勘学,无不涉猎,尤专于经学,编撰有《掌经室集》《畴人传》《十三经校刊记》《经籍幕话》《积古斋钟鼎弃器款识》《国史儒林传》等巨著。

    李元度说:“以经术文章主持风会,而其人又必聪明早达,扬历中外,兼享大年,其名位著述足以卉冕群才,其力尤足提倡后学,若仪征相国,真其人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阮元取得突出的学术文化成就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阮元学术文化成就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