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9 题,其中:
单选题 17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7 题
  1. 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 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 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 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 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书》记载:(秦朝)“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吏为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这说明秦朝

    A. 建立了严密的地方统治秩序

    B. 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C. 建立了完整的中央行政体制

    D. 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与注貝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由此可见“殷周间之大变革”

    A. 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

    B. 与后世王朝的更替本质相同

    C. 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 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左传》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日:‘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bì,给与)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材料反映出的实质是

    A. 周天子地位衰微   B. 分封制遭到破坏

    C. 宗法制崩溃   D. 嫡长子继承制遭到破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史载:“夏氏革命,叉为九州,涂山之会,亦云万国。四百年递相兼并,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及乎国初,尚有千八百国,而分天下为九畿……其后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从制衡向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 从夏到商,中央王朝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小

    C. 兼并战争在国家的统一方面客观上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D. 为有效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中央王朝鼓励诸侯之间相互征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斑固《汉书》载: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缓,掌治其国。……武帝改(王国)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碌助,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日仆,秩亦千石。成帝(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泊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从

    材料中可以看出

    A. 汉初分封王国有利于中央集权

    B. 提高王国官吏俸禄及军政权力

    C. 逐步削国如郡加强对地方控制

    D. 王国事务一直由中央统一管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年龄)。”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的是

    A. 选官对象必须在四十岁以上

    B. 通过考试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

    C. 通过九品中正制来选拔人才

    D. 杜绝了选官过程中的舞弊现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读下面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C.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元史》载:“若元(元朝)……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每省置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随着时间推移,元朝中期后频繁更换皇帝,仅大德十一年(1307年)至元统元年(1333年)就更换了36个皇帝,在位都很短,全部由权臣摆弄下诏或颁布诏令。皇帝成为傀儡,不能决策大事。材料表明元朝

    A. 宰相权力相对有所扩大

    B. 中央政府权力遭到严重削弱

    C. 推行行省制度使得皇帝成为傀儡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并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默写填空)。又投牒自举(自己报名参加考试),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要求“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杨绾认为科举制

    A. 考试内容有失偏颇

    B. 选拔标准不合时宜

    C. 选才路径沿袭传统

    D. 录取原则公平公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题文)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 摧毁了门阀政治

    B. 扩大了政权基础

    C. 促进了社会公平

    D. 与人才培养脱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新唐书》记载了8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这反映了当时

    A. 专制皇权弱化

    B. 宗法观念受到冲击

    C. 地方吏治废弛

    D. 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北宋朝廷尽收州县之财,州县日常开支全仰上司批拨。由于州县额定行政费用之外,所收赋税“不留盈余”。或者“水旱洊至,闾里萧然,农民菜色。而郡县且不能以赈救,而坐至流亡”。这说明了

    A. 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划调整

    B.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C. 中央集权制阻碍社会进步

    D. 过分削弱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题文)嘉庆四年正月初八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由此,嘉庆帝发布上谕的主要目的是

    A. 剥夺军机处的军务处置权

    B. “敲打”军机处以限制其权力

    C. 明确皇权地位的至高无上

    D. 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题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1367年,颁布《律令直解》.洪武六年,朱元璋又亲自参与编定《大明律》,其中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在“胡惟庸案”后,又颁布《昭示奸党录》等法律文件。这说明朱元璋

    A. 强调法律治国作用

    B. 推行法家治国思想

    C.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 严查官员擅权贪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明儒之学用以应事,清儒之学用以保身;明儒直而愚,清儒智而谲;明儒尊而乔,清儒弃而湿。……才智之士惮于文网、迫于饥寒,全身畏害之不暇,而用世之念汨于无形,加以廉耻道丧,清议荡然,流俗沈昏,无复崇儒重道,以爵位之尊卑,判己身之荣辱。”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清朝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清儒之学的转变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影响了清儒之学的转变

    C. 清儒之学的转变深受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D. 清儒之学的转变为道光年间新思潮萌发奠定基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7世纪40年代,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也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这一“革命”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东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

    A. 东西方文明的衰亡和兴起

    B. 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

    C. 东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

    D. 东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续汉书·百官志》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离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僧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钱穆《国史新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四科取士”所指代的制度并归纳其选拔人才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比材料一,分析选官标准的变化并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弊端。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材料三中选官制度的积极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宗曰:“(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吴兢《贞观政要》卷一

    材料二     (嘉庆曰)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即朕勤政以来,办理庶务,悉尊皇考遗训……而至用人行政,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

    ——清·梁章钜《枢垣纪略》

    材料三    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

    ——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评价:钱穆与王亚南的分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隋文帝相比,概括指出唐太宗在处理政事的做法。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该特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