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公元前5世纪初,雅典出现了一个新词isegoria,意思是“言论自由”,但这一“自由”只意味着在所有公民的集会上就最重要的问题拥有发言权,而不是“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这说明古代雅典

    A. 公民言论自由权被剥夺

    B. 倡导公民关注公共事务

    C. 直接民主制度存在弊端

    D. 缺乏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A. 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B. 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C. 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D. 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17年11月,上海进步报刊《民国日报》把十月革命后俄国的状况称为“乱况”“乱事”,把布尔什维克党称为“乱党”“过激党”等,而到1918年6月17日,该报社论首次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对这一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

    A.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新思潮的传播

    B. 布尔什维克倡导和平的外交政策

    C. 国人对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推崇

    D.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效显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巡抚始于明太祖令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宣宗时,由于地方动乱,开始常设巡抚。巡抚职权不断扩大,不仅掌政,而且掌军,实际上已成为地方军政首长;但其中央官性质未变,还必须经常上京汇报军政事务。关于明代巡抚的设置说法正确的是

    A. 明代巡抚已正式演变为地方长官

    B. 明初地方“三司”制不利中央集权

    C. 设置的最初目的是镇压地方动乱

    D. 利于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

    B. 蔡邕所书的石经字体一律采用小篆

    C. 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D. 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共进会领导人刘公在武昌起义前命人制作铁血十八星旗时曾表示:“革命必须使用武力,以热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外角十八颗金黄星表示晚明汉地十八省人民铁血主义精神。”但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却定五色旗为国旗。这说明

    A. 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

    B. 满清贵族与革命派实现了妥协

    C. 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

    D. 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而又曲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据北洋政府农商部的统计,江苏、安徽、浙江、山西、河南、吉林、察哈尔8省在1912年共有农牧垦殖公司59家,1919年已发展到100家。投资人主要是军阀、官僚及买办商人、华侨和少数工业资本家。但许多公司成立仅仅是为了贱价领取官荒,然后再以高出若干倍价格将土地出售。据材料可知

    A. 农垦公司仍然属于封建地主经济的范畴

    B. 近代农村经济获得极大发展

    C. 农垦公司的创立完全是一种土地投机行为

    D. 中国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的滋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52年英国对华出口额为300万英镑,1953年上升为1030英镑,1957年达到1200万英镑,1958年又增加一倍多,同时中国对英出口额也有大幅度增加。中英贸易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A. 中英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B. 新中国开放的外交政策

    C. 我国“一五”计划的推动

    D. 美国放松对华贸易禁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从1994年起,国务院把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统一后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这一改革

    A. 标志着国企改革进入产权制度创新阶段

    B.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构建

    C. 表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

    D. 体现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从华盛顿开始,历届总统都设立内阁辅助其行使行政权。19世纪60年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倡改革内阁,加强内阁与国会的关系,提高内阁的地位,使其成为对议会负责的机构,但结果都未获得成功。导致内阁改革未获成功的根源在于

    A. 内阁地位提高会削弱总统权力

    B. 美国内阁的政治地位比较低

    C. 总统与国会之间的权利制衡

    D. 1787年宪法规定的立国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表是《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比例变化(1882-1907年)》。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三大产业人口比例的变化

    1882年

    1907年

    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

    42%

    35%

    工业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

    39%

    42%

    服务业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

    19%

    23%

    A. 农业人口的流失导致了农业衰退

    B. 城市化与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缓慢

    C. 经济结构得到了重大调整和完善

    D. 国家统一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39-1955年,英国以燃料、食品等为代表的被管制商品的黑市交易非常活跃,“汽油劵”更一度成为“硬通货”在市场流行,这对英国经济造成了较大影响。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B. 战争造成英国物资短缺

    C.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 欧洲煤钢联营的冲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三国到北宋,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逐渐扩大到闽广地区。当时的制棉工具仅有铁杖和小竹弓,制棉技术还是比较落后的。到南宋末年,棉花种植及棉纺织业已扩大到江南地区。棉布经纬纱相当均匀一致,南宋的棉纺织技术已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元代,黄道婆将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和原有的纺织工艺结合起来,推动了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家庭手工业开始增添棉纺织业。

    政府允许百姓将税粮折合成棉布加以征收,加之《农桑辑要》《农书》等农业书籍将棉纺织技术加以总结推广,共同促进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大发展。明代建立后,朱元璋大力提倡植棉加之生产上积累的丰富经验,棉纺织业非常发达,遍及全国,产品精美丰富。清代,中国棉布大量出口到西方。鸦片战争后,西方大量廉价的棉布输入中国,洋布逐步取代土布,传统的棉纺织业开始衰落。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大量东方廉价棉布涌入英国激发了普通民众的服饰革命,刺激了国内商人对东方棉纺织品的模仿,现代棉纺织业的雏形开始在英国出现。18世纪中期以前,世界各地的棉纺织业都属于手工业经济。手工业者高昂的工资使得英国棉纺织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种情况迫使棉纺织工业在技术上寻求突破。不久,一连串机械化操作开始在英国率先实现,极大地提高了棉纺织生产的效率,扩大了工业规模,强大的经济力量使英国走上世界霸主的地位。然而,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依然存在固有的禀赋矛盾:一方面,棉花要从外国进口;另一方面,英国国内市场有限,不足以使其保持持久的增长优势。英国棉纺织工业凭借政府的力量,在克服固有禀赋矛盾的过程中,统合起世界各个相关地区,对全球体系的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杨松、马瑞映《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棉纺织工业在技术上实现突破的条件,并说明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初仍使用秦制半两钱(重12铢),由于民间私铸,以致出现英钱(重3铢)。民间还出现剪边半两钱,也就是一些人将秦半两钱剪下钱上的一圈青铜,七到八个半两钱就可剪下12铢青铜,市场混乱物价飞涨。武帝即位后,鉴于市面上因流通“半两”“四铢”“榆芙”等币量不一的货币对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收回封国的铸币权,并严禁民间私铸。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中央政府收回铸币权,由上林三官,即钟官、辨铜和均输专门负责铸币事宜,铸造新的五铢钱。此时所铸五铢,史称“上林三官钱”,币质上乘,钱文挺秀,郭圆周正,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因此,汉初以来的私铸、盗铸之风逐渐消失,铸币权分散之积弊也同时根除,汉武帝统一币制的改革至此终获成功。

    五铢钱流通范围极广,从东南沿海到新疆地区,从云贵川到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都流通五铢钱。五铢钱历东汉魏晋南北朝隋代,至唐武德四年(621年)废止,前后跨度为738年。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统一币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战爆发后威尔逊总统发表正式声明,敦促美国公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要保持不偏不倚”。1914年,在美国9200万的总人口中,约有1/3是外国裔美国人。800万德国裔美国人,还有400万爱尔兰裔美国人由于他们对美国的世代仇恨而力挺同盟国。而不少美国人则因为美英之间在文化与语言上的联系以及美法之间的传统友谊,倾向于支持协约国,1914年8月,美国诞生了反军国主义联盟反对备战。反战情绪在美国南方和中西部尤为高涨。……交战双方的战时宣传突出强调了战争高昂的生命代价,美国人更加坚定地认为美国应该明哲保身。战争初期,英国对德国实施全面禁运,威尔逊对禁运表示抗议,但他既不想与英国为敌,也不希望美国与协约国之间的贸易受到影响。美国与德国之间的贸易几乎完全停止,而与协约国之同的贸易则直线上升,1917年1月底,德国决定不同意通过谈判的方式达成合议,相反,希望在最后一搏中将协约国置于死地。3月,7艘美国商船被德国U型潜艇击沉,损失惨重,威尔逊召集国会特别会议,请求国会批准宣战。

    ——摘编自(美)约翰・马克・法拉格等《合众存异:美国人的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欧洲爆发战争后美国并未立即介入欧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威尔逊总统请求国会批准宣战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60年9月,当咸丰皇帝在外敌进攻面前逃往热河时,恭亲王奕䜣被留在北京应付额尔金勋爵和葛罗男爵。奕䜣与蛮夷达成了条约,并促使他们撤离了京城——所有这些是在没有任何军队或水师支持的情况下做到的——这被许多汉人和满人看作是奇迹。

    奕䜣在与额尔金勋爵和葛罗男爵的周旋中,他发现这些从前的敌人不仅不想对中国隐瞒他们的军事秘密,而且还公开提议要按西洋模式来帮助中国训练军队及铸造武器。这位28岁的亲王为中国制定了一项新政策:中国应在外交上接纳西方以获得一段时期的和平,并于这期间在西方帮助下加强军事力量。因此,通过外交赢得和平便成为政府的直接目标(标),而自强更生则为终极目标(本)。这种双向的手段在京城得到了满洲军机大臣文祥的衷心支持,在外省则得到几个实力派领袖如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的拥护。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奕䜣制定新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奕䜣制定的新政策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脚、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着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在营里当差的二德子之流。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的十五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七十多岁的虎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教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和卫道的虎太监唇枪舌剑发生争执。

    ——摘编自老含《茶馆》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前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