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10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北宋仁宗时,有人指出:“朝廷以朔方为根本之地,御备戎虏,取材用以馈军师者,惟(河北)沧(州)(山东)棣(州)(山东)滨(州)(山东)齐(州)最厚。”如滨州仅马家庄镇,每年商税额即达5186贯,年商品交易额达25万贯。这反映出

    A. 少数民族袭扰冲击了北方经济

    B. 商税严苛影响了北方经济发展

    C. 全国经济重心尚未向南方转移

    D. 北方经济在全国仍占重要地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52~197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4.3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6倍,而居民消费水平仅增长了68.5%,平均年增长仅2.1%。这一经济增长形势

    A. 说明计划经济体制调节失灵

    B. 反映经济结构发生本质变化

    C. 不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D. 表明人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记述古罗马法律原则时写道:“针对那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善意)从盗贼或暴力取得人手中取得标的物的人,不能获得它们的所有权。”这一法律规定

    A. 强调了所有权的诚信原则

    B. 说明罗马法无法维护公平

    C. 导致法律成为盗贼的帮凶

    D. 表明古罗马社会矛盾尖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尼古拉・比萨诺是中世纪宫廷文化培育的艺术家,其大理石浮雕《最后的审判》背景有宗教教义描绘的场景,受罪人被恶魔折磨,受罚或得救的灵魂都以现实个体的人的形象,而非程式化的出现,在大街上能找到他们的容貌,看到的人可以想象到他们的身体走路或起跑的样子。这一浮雕

    A. 表明基督教仍然严格控制思想

    B. 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

    C. 描绘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现实遭遇

    D. 具有典型中世纪宗教画特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战国时期已有儒学为“世之显学”的说法。其相关文献出土已涉及南至曾被视为“蛮夷”之地的楚地;北到狄族的中山国,西到曾被视为法治传统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秦地。由此可见当时

    A. 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政治需求

    B. 儒学思想的社会传播较为广泛

    C. 诸侯国采纳儒学思想成为风气

    D. 儒学已经成为统治的正统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面是某学者将秦汉官吏享受特权方面的不同所做的比较表。由此可知,汉代

    A. 官僚机构日益完善

    B. 官吏违法现象较多

    C. 政治容易走向腐败

    D.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图反映了1651~1790年我国货币的流通情况。图中信息反映出这一时期

    A. 正常的生产秩序无法维持

    B. 流出海外的货币不断增多

    C. 商品经济取得了重大进展

    D. 货币多样化阻得商业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面是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进口结构变动情况的统计表(%)。表中数据反映出

    A. 中国工业化有效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B. 近代中国普通人的消费能力急剧下降

    C.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D. 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进口比例趋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件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件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由此可见,陈独秀重在强调

    A. 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B. 学习新文化知识

    C. 社会改革的必要性

    D. 宣传马克思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42年,国民党第二战区军报《阵中日报》的部分报道如下。这些报道

    3月21日

    《滇缅路虽被封闭中国抗战决不停止》

    5月24日

    《英报急呼“援助中国”——欲使日本被制于远东必须援助中国之抗战》

    7月5日

    集中报道日军遇挫的(山西)华灵庙战斗的文章《殉国壮土姓名》以成仁之心达歼敌目的》《华灵庙壮士可谓壮士种子华灵庙得失关系自大》《古今中外历史罕见》等

    A. 隐含了该报对抗日战争由贬到褒的态度

    B. 有利于鼓舞抗日军民奋勇抗战的士气

    C. 说明全民抗战背景下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D. 反映了正面战场士兵厌战情绪的蔓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在美国制宪会议上,麦迪逊认为,如果中央政府缺乏足够的权威,首先受害的是小州,“阴谋会将弱者卷入,但游戏属于强者”。这说明他

    A. 强调大小州不能取得平等的地位

    B. 主张中央政府控制小州对抗大州

    C. 认为强大的中央政府可消除内乱

    D. 提出君主专制有利于美国的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36年美国总统大选时,罗斯福遭到大部分垄断资本家和大城市3/4的共和党与保守报纸的反对,却得到劳工强有力的支持。这反映出

    A. 罗斯福的政策只有利于劳工阶层

    B. 罗斯福政府失去对劳资关系的控制

    C. 发展工会成为罗斯福政策的核心

    D. 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劳工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北京每两三年就有一次会试,平时又有各种零星的“投考、选缺、引见、解饷”等事,各省有志上进的人都想到北京“结声气、谋出路”。他们在北京住上一些时间,其见识学问长进,交游声气扩大,再向外省发展,又可培养出第二批人,再来接受北京的教育。清初,限制汉人和外来人口在内城居住,大部分官员、士子居住在外城。新兴名士显宦兴建了些名大宅,国绕这些宅第,经由同乡、同年、门生等人际纽带,形成了一些士大夫相对集中的街区。据统计,清代北京建有会馆341个,为各地来京应试的举子提供食宿、交往服务的士子会馆则多达300余所,均处于宣南地区。

    ——据銖庵《文化城的文化》等整理

    材料二  到1907年,北京已拥有200所学校,17053名学生。其中新式学校中学生12000余人,八旗官学仍然有4000余人。这时共有4所高校:外文专修馆(由外交部组建)法政学校、高等技工学校、北京大学。到1919年,北京公立、私立学校数目为324所,其中28所是大学或相当于大学水平。这些新式学校的分布主要在内城。以北大为核心的沙滩一带,被北大人自喻为中国的“拉丁区”,用以象征自由开放、带有波西米亚风格的现代学术和文化神。这些名士、学子大多是从完全的陌生人开给,凭借兴趣爱好、政治偏好等方面,围绕名师、班级社团、刊物等建立交往空间。

    ——摘编自王丽援《从科举制中心到新文化发源地一近代教育转型与北京城市文化空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京宣南文化区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材料一的宣南文化区相比,近代北京文化区的新变化,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唐代的食封制度分食虚封和食实封两种形式。食虚封的户数与一定的爵位相应,无具体经济利益和特权。食实封虽然与爵位的关系不大,但封家(亦称食封主)众多,据《唐会要》记载,唐中宗时期,食封邑者为一百四十余家,且能得到与实封户数(即真户)相应的物质财富与经济特权。唐中宗时期,入封家的庸调绢是一百二十万匹,政府收入则多不过百万匹,少则七八十万。开元初年,“天下户版刑隐,人多去本籍,浮食闾里,诡脱繇赋,豪弱相并,州县莫制”。开元三年开始,唐玄宗规定封家不得直接在封地收取赋税,均由州县收取并转运入京,封户缴纳的租庸调全归封家,后又修改继承法:封家嫡男和诸男分食封户,到玄孙一代,只有承嫡房的封户可继续依法承袭,非承嫡房全部停止,并不须归入承嫡房。

    ——摘编自阁守诚《论唐玄宗对食封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食封制度改革的原因和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食封制度改革的积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雅尔塔体制是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国家联合主导建立的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在五十年里,人类惨遭两次世界大战的痛苦,基于“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的决心,重建世界和平与发展,确立新的国际关系体制,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但是,汲取以前国际秩序的教训,重建一个能为世界带来持久和平的国际新秩序,不论是就现实可行性而言,还是就技术性而言,不是仅仅靠几次首脑会议就能完成的。正如现实所发生的那样,雅尔塔体制既是大国对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安排,也是战后国家间政治、经济实力状况对比的结果,是20世纪国际政治思想的体现。

    ——摘编自李先波《雅尔塔体制内容再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雅尔塔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罗敦伟,字韶卿,湖南长沙人。1938年后,罗敦伟发表了《非常时期之经济政策》《战时国家总动员》《战时经济总动员论》等多篇文章和著作。在这些文章和著作中,罗敦伟在总结一战、二战期间欧美国家及日本统制经济实践的基础上,认为经济与战争关系密切,战争的本质完全是经济。在战争时期,要实现全国经济的总动员,政府须采用统制经济,即“一切经济事态,一切经济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都应该按照军事的需要去活动”。只有实行统制经济才能使企业按照军事的需要进行,才能确保军需品的大量供应,“防止重复的设备及物质劳力的浪费”,避免国家财政的损失,降低战争给国民生产能力、消费生活以及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带来的不利影响。

    ——摘編自李海玉《民国时期罗敦伟战时经济总动员思想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罗敦伟提出战时全国经济总动员思想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敦伟战时国家和经济总动员思想的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18世纪50~80年代物价无太大的波动和攀升;18世纪80年代~1820年,呈起伏较大的上扬之势;1820~1850年,呈波动不太大的下降走势。其中,1850年大多低于1750年的水平。这一时期英国工资变化统计如下:

    1851年与1755年相比各类工人全时名义、实际工资增幅(1851年=100)

    ——摘编自赵虹、田志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从实际工资的角度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