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公元前536年,代表庄正醇厚的三代理想的叔向反对子产“铸刑鼎”,认为“礼”的尊严给在于其不成文,让人日用而不知,提出“国将亡必多制”。子产则以“吾以救世”回应叔向的指责。两人争论的实质是

    A. 要不要铸造“刑鼎”

    B. 以何种方式“救世”

    C. “多制”是否“国亡”

    D. “世”需不需要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经济繁荣、社会秩序安定为文学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创作环境。下列诗句不能折射唐朝经济发展的是

    A.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B.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C.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 昔在建城市,盐酒昼夜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代土地所有权转换加速农民的地位也有了些变化,不再世代依附于某地主,隶属关系相对松弛。宋代社会关系的这变化

    A. 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B. 影响坊市制度的崩溃

    C. 使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D. 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据记载,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年间,尽管冀鲁豫三省土地得到了大量的开垦,但三省耕地总面积仅增长了30%,而同期人口数量则增长4倍还多,人均耕地从明代的12亩降至仅3亩。“冀鲁豫三省”的这一状况

    A. 促使土地所有和经营更加分散

    B. 推动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

    C. 导致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

    D. 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学者说,19世纪晚期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是一次“跛足式的发展”。这一说法针对的是

    A. 国家主导的排外性

    B. “中体西用”的局限性

    C. 民间私营力量的薄弱

    D. 官督商办的缺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20世纪30年代,“农村危机”成为非常强烈的呼声,复农村”“农村改进”“改革土地制度”,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湖。大批知识分子毅然故弃城市生活,投身乡村,形成了全国性的社会运动。这表明当时

    A. “工农武装制据”的道路探索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B. 日本侵华致使中国农村陷入危机

    C. 社会各界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

    D. 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群众基础广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阅读1914-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趋势图(下图):

    据此,下列关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分析正确的是

    A. 1914年在民族危机刺激下,民族资产阶级抓起“实业救国”的热潮我国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B. 1918年,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C. 20世纪20年代前半段,民族工业发展放缓

    D. 1927年-1936年,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占据主导,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较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材料说明

    A. 一五计划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B. 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导致农轻重比例不协调

    C. 借鉴苏联经验,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一五计划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梭伦改革规定,立遗嘱人可以把财产留给氏族成员,也可以不留给氏族成员。这一改革措施在政治上

    A. 莫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

    B. 提升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C. 体现了削弱贵族的趋势

    D. 提升了平民的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为了保护已有的利益,费城制宪会议的各邦代表(和他们所代表的不同利益集团)必须建立种高于各自利益的公共利益,并建立一种高于各自权威的公共权威来贯彻公共利益。由此,制完会议的各邦代表主张

    A. 实施人民主权和共和原则

    B. 建立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

    C. 改变各邦自治的原则

    D. 建立权力有限的联邦政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63年,经济互助委员会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19%,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占12%;到20世纪80年代,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27%-33%,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占14%-17%,内部贸易占48%-52%。这一变化表明

    A. 战后国际经济秩序重建

    B. 两大阵营关系趋向缓和

    C. 经济全球化的障碍扫清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的扩张,使得每一个国家都更难不受到距离遥远的地方所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在经历了25年的显著增长之后,1974年西方经济繁荣突然陷入停顿。导致这次经济衰退的直接因素是

    A. 中东石油禁运,国际油价暴涨

    B. 国家干预经济,财政赤字剧增

    C. 建设福利国家,民生开支过大

    D. 技术革命兴起,经济深度调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乡绅对于地方公共事务的参与,构建起一块相对独立于国家权力的公共领域。在这片公共领域,乡绅用私人财富和知识为乡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努力营造其作为地方精英的形象。这种公共领城成为一种用来凸显和集中宣扬乡绅所具有的不同于普通乡民的价值和荣誉的场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乡绅的身份才具有了公共性。之前,我们所界定的乡绅的知识要素和财富要素是由个人的努力或者家庭(家族)的支持而获得,虽然为乡民所崇拜和美慕,但对于乡村公共利益是没有实质性增益的,因而由知识和财富所产生的功名身份和地主身份往往只代表一种私人身份。唯有利用这种私人身份来增加乡村公共利益,乡绅才会具有公共身份。这便是身份的转化。

    ——除祖澜《历史变迁语境下的乡绅概念之界定》

    材料二  乡绅不仅负责教化民众、承担赋税、维持治安和平衡乡村社会结构等任务。而且还担负起县级以下乡村社会的公益事务,如治水赈灾或治安等,特别是在清末,由于朝廷治理能力遭到巨大的削弱,各种不受乡绅约束的民间社会组织在地方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具有自治性的功能。总之,乡绅的各种权力和社会地位,相当一部分是皇权默许甚至授予的。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目的是让乡绅在皇权难以支配到的乡村社会里,担负起率民为善的教化责任,以补充地方行政的不足。同时,乡绅又从乡村的宗族、家族、民众那里得到支持,这种源于古典式民主并具有较广泛民众基础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成为乡村民众的代表,构成在官府之外的又一股势力。这股势力既是官方与民间的桥梁,又是官府、乡里所期望造福乡里或教化民众的不二人选。正是其双重代理的身份维系了封建社会的稳定性。当然,其主要代理的是基于宗族的乡村社会的利益。因此,上下分治结构包含着降低执政风险的两个机制散执政风险的机制和自发调节集权程度的机制,从而有助于治理体制自身的长期稳定。

    ——曹正汉《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

    材料三  在国家权利构成方面,乡绅阶层是“国权不下县”的真空产物。乡绅阶层的产生,是国家权力在乡村形成的权力真空的产物。我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县级以下的乡镇,均实行自治,国家权力的触角只能到县一级,无法再向下渗透。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这样表述: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权力的真空、乡村社会的宗族文化和伦理支撑造就了“乡绅”这个阶层。

    ——冯艳春《乡绅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绅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乡绅在中国农村长期存在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乡绅存在的积极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魏皇朝在封建化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法律的修订,一百多年间,先后修律达十多次其中以神麚(jiā)律、太和新律、正始律最有代表性。神麚律体现了北魏前期的法律特点,主要是来自汉律,以传统法制为基准。太和新律吸收了河西因素,正始律则加入了江左因素在历次修律时,又不断揉进儒家学说,故北魏律令集汉、晋、南朝律学之大成,为北齐、隋唐律令之源头。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修订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修订法律的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美国的教科书对涉及越南战争的很多问题都缺乏系统介绍,诸如“战争正义与否”“是否合乎道德”等问题或点到为止,或语焉不详。越南战争神秘化使美国人不能够正确理解此后的很多类似事件。一些政治家用“越战的教训”去驳斥对安哥拉、科威特和伊拉克的干涉。不少政治评论对这两场看来没有尽头的战争(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进行了细节对比。2006年,亨利·基辛格用他自己对美国在越南大崩溃的不恰当理解——他谴责国会当年的撤军——去劝告布什总统在伊拉克要“延緩撒军进程”。所谓“越南的教训”还被用以指导或误导关于保密新闻发布、以及联邦政府如何运作,甚至军营是否允许同性恋等问题的讨论。中学生有权利获得足够的关于越战的知识。毕竟,他们是一群将被征召入伍,参加下一场战争的人,不论那些战争是否是越战的重演。

    ——摘编自(美)詹姆斯·洛温《教师的谎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越南战争“神秘化”造成的后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教科书系统客观介绍越南战争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吉野造作从1906年起住在天津,担任袁世凯长子袁克定的家庭教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吉野认为日本人应对中国持有“同情与尊敬”的态度,并加深了对中国、台湾地区的关注。1916年,吉野造作发表文章,提出中国和日本都是资本主义后进国家,一定要引进民主主义。五四运动爆发后,他请求外务省保护被捕的留学生,并为了释放留学生而四处奔走。他还将大学工资和稿费等收入,拿出相当一部分资助中国留学生的生活。

    ——摘编自菊池秀明《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概括吉野造作对华友好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吉野造作对华友好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小人物的人生经历也可以反映社会大历史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无锡市民贺星允老人从1958年始每天不落的记账,20多本家庭账册以平民角度记录下国家历史的巨变。下表数据是从贺星允老人20多本家庭账册整理出来的。

    时间

    家庭总收入

    家庭总支出

    一根大饼油条价格

    1958年

    971.2元

    798.26元

    4分钱

    1979年

    1568.3元

    1003.97元

    2角5分

    2000年

    30595.12元

    13705.18元

    5角

    2008年

    65872.45元

    39564.72元

    3元

    2018年

    112358.68元

    78546.23元

    6元

    ——摘编自2018年12月28日《扬子晚报》

    根据材料找出相互关联的数据自拟题目进行历史解读。(要求:材料数据之间有关联,自拟题目与选取的数据合适,历史解读合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