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周幽王当政时,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在没有寇敌的情况下,命令城防举烽火。结果,诸侯以为自己的天子遇到了大敌,纷纷率兵救难勤王。即使到了春秋中叶,还出现过“诸侯城周”的勤王举动。这反映了

    A. 周王地位至高无上

    B. 宗法等级秩序森严

    C. 周朝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

    D. 分封制使“共主观念”成为共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西汉时期,薛泽、庄青翟、赵周三位丞相在位之时,正值武帝朝多事之秋。他们本应有所作为,但《汉书》只记录了他们的谨小慎微,认为不过是凑数的丞相。这表明

    A. 中朝决断国事

    B. 外朝负责执行

    C. 君主集权加强

    D. 宰相能力平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两宋客户比重一览表

    客户,指无土地和资产的人户。导致表中所示总体状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A. 小农经济衰退

    B. 商品经济繁荣

    C. 租佃关系普遍

    D. 土地政策调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白蛇传”故事最早出于唐传奇《白蛇记》,类似“许仙”的主人公李黄是盐铁使之子,南宋活本《西湖三塔记》中的同样角色奚宣赞为统制之子。到明代后期,冯梦龙所编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主人公却变成杭州的“药铺主管”了。这反映,明后期

    A.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 民间思想借助小说广泛传播

    C. 商品经济冲击等级观念

    D. 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874年,日本以“番地无主”为由侵略台湾。清廷在给闽浙总督的上谕中强调:“番地虽居荒服,究隶中国版图……遂听其蛮触相争,必为外国所轻视,更生觊觎。该督惟当按约理论,阻令回兵,以敦和好。”这表明清政府

    A. 高度重视台湾的海防地位

    B. 防范西方列强干预

    C. 以近代外交方式维护主权

    D. 力图维护天朝尊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清末民初,新名词大量传入,如“团体、革命、主义、阶级、公司、化学、公园、冰期、年代、手表、火车”等。据统计,仅从日本传来被中国人认同的外来词,就有849个之多,这还不包括从西方直接翻译的外来词。这些新名词遍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新名词的大量传入

    A. 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反映

    B. 破坏了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适应了对外交往的需要

    D.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的进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编印的《政治常识》中讲到:“中山先生说三民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朋友,这一句话说明了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信仰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和信仰共产主义的共产党,不应是仇敌而分裂,应该是互助互让的朋友而合作。”这种宣传的根本目的在于

    A. 回击国民党反共行动

    B. 维护全民族抗战大局

    C. 阐明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

    D. 巩固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社队企业是由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兴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社队企业大规模出现。1965年至1976年期间,其产值由5.3亿元增长到1239亿元。到改革开放前,社队企业发展到152万个,总产值达到493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4.3%。这一现象

    A. 阻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

    B. 说明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

    C. 是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D. 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据此可知,两位古希腊哲学家都

    A. 推崇绝对真理

    B. 具有理性精神

    C. 否定神灵存在

    D. 捍卫思想自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这一团体(第一国际)接受了马克思关于无产者为了以社会主义方式改革社会而夺取政权的纲领。它以自己的宣传工作和参加各种罢工的行动引起了很大注意。但它于1873年分裂,主要是因为其成员除了社会主义者以外,还包括缺乏纪律性、经常不和的浪漫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这反映了

    A. 马克思主义是第一国际的灵魂

    B. 民主主义发展导致第一国际解体

    C.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D. 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为1928-1937年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示意图(单位:%)。据图可推知,“二五”计划期间,苏联

    A. 推动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B. 农轻重得到不同程度发展

    C. 实行农业集体化成效显著

    D. 汲取西方经济危机的教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美国学者弗兰克·萨克雷认为,二战后初期部分学者主要关注西欧和日本的复兴。他在《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指出,“多年来他们(日本和欧洲)主导了大部分世界交易,人们普遍认为世界未来的繁荣依赖于欧洲和日本经济的复兴。前殖民地和现有的殖民地的存在价值均被忽略了。”这表明弗兰克·萨克雷观察历史的视角侧重于

    A. 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B. 辩证地看待历史的进程

    C. 以全球视野观察历史

    D. 欧日为中心的狭隘立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的对外开放繁荣,除中外使节的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唐廷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外商的介八使居代的从商人数、从商规模、市场规模均在悄然增长,从而培育起较为发达的市场系统。

    为了便于商品外销,手工业者专门制作具有外域文化特征的产品。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德泽布”,即“天下和为一家”“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摘编自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的特征及历史意义》

    材料二  近代以来,通商口岸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是“利害参半”。伍延芳等诸多清朝官员认为,对外开埠通商“利多害少”,主张自开商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局,推动了清王朝自开商埠的实施。清末新政时期,自开商埠为数更多,先后开放岳州、泰皇岛、济南等地。1905年,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为了抵御沙俄侵略,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全面开放东北。自开商埠中的各方面主权完全属于中国,更不准在此设立租界。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三  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摘自《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自开商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自开商埠相比,当今对外开放有哪些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法律馆,派沈家本为修订法律大臣,主持修订法律。1904年至辛亥革命前夕,先后修订、制定和颁行了商法、刑法、法院组织法和《饮定宪法大纲》等多种重要的法典、法规和律例。1904年公布的《公司律》是一部临时性的商事法规,计131条,以适应贸易和商事的需要。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钦定宪法的准则,即“大权统于朝廷”,以维护君主的最高权力。它还规定了臣民的权利义务,以及议院法要领和选举法要领。1911年1月颁行的《大清新刑律》,形式上采用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内容却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如保护皇室利益、维护封建礼教等。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清政府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清政府法律制度改革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材料  七七事变后,苏联采取了支持中国抗日的立场,在军事和经济上给予广泛援助。日本则于1938——1939年间多次向苏联远东边境挑衅,被苏军打败。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给苏联所倡导的集体安全政策以致命一击。与此同时,英美对日本侵略采取纵容乃至妥协政策,企图“祸水东引”。苏联从维护自身安全出发,于1939年8月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41年4月签署《苏日中立条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罗斯福通过苏联驻美大使向斯大林转达了希望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愿望。斯大林表示,对日宣战要视苏德战场的形势变化而定。1945年,雅尔塔会议通过了《三大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其中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中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盟国方面对日作战。1945年8月7日,即美国向广岛投下原子弹的第二天,斯大林向远东的苏联红军下达了对日作战的命令。8月8日,苏联政府正式向日宣战。

    ——摘编崔建平《苏联对日外交政策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1937年到1945年苏联对日本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7年到1945年苏联对日本政策变化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陈焕章、麦孟华等于1912年在上海创立了孔教会,订有教规,奉孔子为教主。陈独秀等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掀起反孔非儒的新文化运动。他揭去了给孔子披上的所谓教主的神秘外衣,指明了孔教属于现世的日常人伦哲学,而非宗教信仰。他也公开承认并服膺孔教的优点,如认为温良恭俭让、信义廉耻等皆有可取之处。虽然他能够较科学地分析看待孔教,但采取不可调和的态度反对孔教。他揭露孔教为帝制张目之微妙作用,视孔教与欧化针锋相对不可调和,认为它不适合现代潮流,旗帜鲜明地对孔教大加挞伐。

    他大声疾呼:“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陈独秀的这种孔教观,自运动开始至今,评议纷纭,褒贬不一。

    ——摘编自宋淑玉《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孔教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对孔教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独秀在实践中坚决反对孔教的原因及消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显著地位。欧洲之所以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这些革命的一个特点是,它们在1763年以前就扎实地进行着:另一个特点是,它们并不是平行或独立进行的,它们相互依赖、相互间不断起作用。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