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单选题 2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朱元璋主持的《皇明祖训》中写道: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或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这反映了明初政府

    A. 邻国面前抱有大国姿态

    B. 主张平等对待世界各国

    C. 希望建立平等外交

    D. 已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史学家白寿彝考证后指出:“晋的原县,第一个县大夫为赵衰,称为原季,而继任者为赵衰之子赵同,亦称原同。”《左传》记载赵简子在作战时宣誓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这反映出当时(     )

    A. 宗法制遭到破坏   B. 分封等级秩序消失

    C. 县的面积比郡大   D. 郡县行政组织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廷议是明朝六部官员集体议事的制度,廷议内容广泛而重大,参与人员较多,为皇帝提出决策方案,对已经拟定的皇帝诏书,六部官员还拥有审查和复奏权。廷议制度从朝廷决策的角度看

    A. 行使了宰相机构的决策权

    B. 弥补了六部各自为政的缺陷

    C. 开启了中央决策程序化进程

    D. 皇帝被排斥在决策程序之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

    A. 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社会现实

    B. 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C. 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

    D. 越王认识到人口与富国强兵的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当今中国,在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学孔子课堂呈现繁荣发展;各地儿童读经,国学班、德育班等遍地开花;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不断发展。材料反映出中国

    A. 看重思想文化的国际影响

    B. 对宋明理学著作进行了新解读

    C. 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化价值

    D. 已经认识到古代科技的优越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1 题
  1.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这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这从本质上说明

    A. 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

    B. 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

    C. 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

    D. 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朝官员海瑞曾说,执法之时“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其富民;与其屈愚,宁屈其刁顽。事在争产上,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海瑞的思想

    A. 重视对人权的重视与保障

    B. 符合孔子“正名”的精神

    C. 与传统伦理观念密切相关

    D. 符合传统法家的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治国思想方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而荀子则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材料主要反映了

    A. 荀子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 从德治角度完整论述君民关系

    C. 体现以德治国、以礼育民思想

    D. 儒家思想法治充实礼治的转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尚书》中记载周公曾经告诫康叔说,“元恶大憝(duì,奸恶),矧(shen,况且)惟不孝不友”要“刑兹无赦”。西周时期告诉权中规定“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A. 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

    B. 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

    C. 社会秩序实现长期稳定

    D.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 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B. 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 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D. 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一篇。学者如此判断的理由是

    A. 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B. 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

    C. 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

    D. 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唐初不少部曲和奴婢因征战有功而获得解放,有的上升为均田农民,有的上升为契约佃农。唐朝政府规定均田制下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作庸,也叫“输庸代役”。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 均田制的推广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   B. 封建政权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

    C. 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化   D. 唐初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雍正皇帝曾说:“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下列对材料中的经济政策解读有误的是

    A. 最早提出者是商鞅

    B. 具有端正民风的目的

    C. 用法律手段强行推进

    D. 妨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属下设有各种主管,如典作兵器铠甲的考工令、主管炼染的平准令、掌管婢缝制衣服及洗补的御府令、造作刀剑及其他器物的尚方令等。……仅就少府监来说,就有工匠19800人,将作监有15000人。据此可知

    A. 民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巨大

    B.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

    C. 民营手工业受到政府的压制

    D. 官营手工业工艺传承的封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据古文字学家研究,在殷墟甲骨文中,“帝”字共有三种含义:其一是花蒂的象形。这象征着殷商种族绵延不绝的本源;其二以“帝”作为祖先神的别称;最后以“帝”或“上帝”称呼天神时,实际上就是把天神当作本宗族的本根。这反映了在商代

    A. 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国家

    B. 将祖先与神的崇拜相结合

    C. 极力维护贵族等级秩序

    D. 提出了“君权神授”理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朱熹主张“天地之间,理一而已”,并强调“物格知至”,可与圣人比肩。王守仁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下列对上述两位思想家主张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A. 二者对古代圣人的态度相左

    B. 王守仁的心学是对朱熹理学体系的补充

    C. 二者都把儒家学说提升到“天理”高度

    D. 朱熹重“物格”王守仁重“求心”都忽视“知行合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一名西班牙官员在写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密信中说道:“许多白银和银币都被运到马尼拉去交换中国的货物,虽然部分仍留在那里,但其余全部被中国商人运走”,这能反映当时

    A. 明政府已放松了海禁政策

    B. 中国对外贸易超过了前代

    C. 中国手工业处于领先地位

    D. 明代存在着严重的“银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A. 由神权政治转向君权政治

    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 由城邦国家转向领土国家

    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到明中后期,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理学体系已变得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于是……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关于这次思潮的局限性,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A. 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

    B. 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C. 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D. 批判了先秦儒学的消极因素,但实质上又维护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2017年天津卷)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史记·货殖列传》说:“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未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

    B. 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C. 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 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表为不同史籍对于隋大业十三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李渊为西河之战主帅

    B. 殷峤为西河郡长官

    C. 李建成为西河之战将领

    D. 李世民攻克了西河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雍正帝宣称:“若无孔子之教……势必以小加大,以少陵大,以贱妨贵,尊卑倒置……,越礼悖义,所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下列说法,符合雍正观点的是

    A.清代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B.三纲五常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

    C.传统儒家思想受到猛烈冲击

    D.明清时期,理学始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表为关于唐代粮食贸易现象的记述。由此可知,唐代

    A. 粮食贸易比较频繁

    B. 粮食短缺导致粮价昂贵

    C. 粮食的价格不稳定

    D. 政府严格控制粮食交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司马迁曾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如下图所示),司马迁的这一划分体现了当时

    A.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B. 地区性生产基地出现

    C. 江南地位的日益重要

    D. 农耕经济范围的扩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A. 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 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C. 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D. 全面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渎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周初,周公旦鉴于商朝失德亡国,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明德慎罚等主张,强调“明德”、“敬德”、“成德”作为施政的理论基础和以德化民的具体措施。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并将这种本用关系提升到与自然现象“昏晓阳秋”一样永恒而不变。明太祖在《大明律》成时,特别宣誓臣民“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据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  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恩主诈骗被保护人的,应宣誓充作‘牺牲’,奉献于神”。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处死以祭谷神。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不发达的状况深刻地影响了古罗马刑法中公犯与私犯的规定,以至造成两者的失衡。

    ——据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评价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罗马法体现的法制理念与中国古代法制理念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确定往往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社会发展的推动。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元、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隼逸,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成出于是

    ——(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

    清代乾隆年闽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美才,其术美善于此。”一“入彀”一“牢笼”、“疆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二  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等在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1)据材料一,指出杜佑和鄂尔泰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2)“忠孝”观念在我国渊源流长,两宋有重大发展,20世纪初有人强烈抨击,列举这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有什么特点。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4)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近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19世纪80年代—20世纪30年代币值:1936年元)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1953年2月15日,中共中央正式通过《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向全党公布。决议指出:党在目前对于发展互助合作运动的方针,是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可能,稳步前进在新区和互助运动薄弱的地区,应有领导地大量发展临时性的、季节性的互助组在有初步互助运动基础的地区,应逐步推广常年互助组在群众有比较丰富的互助经验,而又有比较坚强的领导骨干的地区,应有领导地、重点地发展土地入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决议还指出要防止农业互助合作过程中的消极和急躁两种不同倾向。

    该决议的颁布,大大推动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向前发展。到这一年年底,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在这两个决议指导下,农民生产互助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农业合作化运动稳步前进。

    ——《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

    (1)根据材料一,读图指出明代农业与宋代农业相比较有何新发展,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近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必要性及其重大影响。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对当今加快农业发展的启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