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材料分析题 4 题,单选题 1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世贞,明朝一代名臣。他少年有才名,史藉称“生有异禀,书过目,终身不忘”“年十五,咏宝刀诗,师为之避席”。隆庆元年(1567年),王世贞被起用为大名副使。大名风俗,逢婚丧之事,姻族相聚吃喝,“多者匝月不止”。置办一次,“而中人之亏去半矣王世贞到任,定婚丧礼,力求简约。大名府下属州、县十一个,真定府三十多个,但“以军兴论供输,則大名与真定等”,极不平等。经过王世贞力争,“乃不果增”。万历二年(1574年)九月,王世贞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邵阳。在任期间他“为纠劾贪讥,咨访将才,刷军政,清屯田,郧遂隐然为重镇此时,张居正当国,王世贞对张居正改革是支持的,“江陵相业,吾始终不谓其非但张居正的骄横跋晨,他又极为反感,“臣道太盛,坤维不宁”。张居正的妻弟导江陵今,王世负“论奏不少贷”。万历十五年(15S7年),王世贞辞官回乡。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世贞的主要政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世贞的为官品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上半期,随着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体现为,一方面,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由于这样一个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发展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构建起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

    ——摘自邢来顺《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材料二  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共貫同条,莫可偏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貴贱制度者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共一……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启蒙运动时期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的异同并作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536年的“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全属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这是中国政治史、法制史的一件大事。春秋时期,上层贵族社会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子产这个做法,遭到很多贵族反对。晋国大臣叔向专门为此给子产写了一封措词严厉的信。信中说,本来民众怀着恐惧之心,不敢随便乱来。你把法律公布了,民众就会钻法律的空子,争相琢磨怎么做坏事而不至于被制裁,这样就不怕长官了,反而会导致犯法的事情越来越多,腐敗贿略到处泛滥,郑国也会因此而完蛋。子产给叔向回了一封信,表示要坚定不移公布法律。结果呢?犯罪案件减少了。晋国在子产“铸刑鼎”之后20多年,也把刑法铸在鼎上向社会公布了。可是孔子认为这样做不对。孔子说,晋国大概因此要灭亡了。人民知道了法律,只看鼎上的条文,不看贵族脸色,怎么能显出资族的尊责?

    ——马立诚《子产铸刑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郑国和晋国“铸刑鼎”改革的实质及遭到反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子产“铸刑鼎”改革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8年,美国面临着来自欧、亚两方面的威胁。罗斯福和军方首脑都看到旧有的只针对日本的“橙色”战争计划已不迨用。1939年,联合委员促使计划人员们制定出新的作战计划——“彩虹”计划。这组计划不同于过去的针对单个敌人,在一个地区,而美国又没有盟友的情况下作战的单色彩计划,而是一组针对一个以上的敌人,在一个以上的地区,并考虑到获得其他民主国家援助的情况下作战的多色彩计划。它由四个计划组成……战局的发展使罗斯福釆取积极的措施去援助被国的英帝国,也使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欧洲与大西洋的战争。与此同时,以大平洋为战略重的“橙色”计划也最终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美囚先后制定了多个版本的“彩虹”计划,前3个版本更多地体现了“橙色”计划的特点,都被放弃,最终选定了“彩虹”4号计划。至此,“橙色”计划走完了它的全程。

    ——摘编自徐蓝《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美国的对日战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转变所带来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2 题
  1. 汉朝政论家仲长统议论某一制度说:“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材料表明这一制度

    A. 从光武帝开始实行

    B. 台阁官员位高权重

    C. 是皇权扩张的结果

    D. 是中央与地方博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宋史专家漆侠指出,我国古代城市往往随着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而表现出它的盛衰。北宋灭亡,汴京也随之而萧然一空;南宋灭亡,临安也失去了往昔的光彩和繁华。这说明

    A. 城市发展受制于政治因素

    B. 城市的经济职能薄弱

    C. 两宋时期的城市发展艰难

    D. 城市有其发展的周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清时期的江南儒家士大夫往往吟诗作画、刻经讲道、吃斋念佛、奇门遁甲,不问苍天问鬼神。儒家士大夫在朝廷排斥佛教、道教,但回到江南乡镇却和僧人、道士关系密切。这种矛盾现象表明

    A. 开始出现“三教合一”局面

    B. 儒与佛、道有很多共通性

    C. 明清儒家士大夫爱好广泛

    D. 程朱理学世俗化、普及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古代东亚,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万国来朝”“天下共主”的国际秩序模式,称为朝贡体系。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条约,在中国建立起新的中外关系模式,称为条约体系。这两种关系体系

    A. 均为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国际关系体系

    B. 是平等与不平等两种外交关系的反映

    C. 体现了王道与霸道不同交往观念的差异

    D. 符合主权国家观念及其相应的国际秩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25年,中共“四大”决议指出:“我们参加民族运动……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德谟克拉西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革命之革命性。”这说明中共认识到

    A. 国共合作中应保持党的独立性

    B. 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艰巨性

    C.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

    D.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37年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亲任第三战区军事指挥官,以极大的决心和力量组织、指挥这场大规模战役,“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据此可知,淞沪会战

    A. 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 迫使日本改变侵略中国策略

    C. 蕴含了中国抗战的多重战略意图

    D. 体现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配合作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格兰特在《科学与宗教——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中写道:“研究物理世界意味着研究上帝的创造物,研究上帝则意味着了解世界。追求、发现、阐明自然规律的效果,足以显示上帝造物之奇妙与思虑周详,这一神学动机为整个近代早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大的驱动力。”作者意在说明

    A. 宗教改革影响了人类价值取向

    B. 基督教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C. 理性崇拜与宗教信仰同步共生

    D. 科学发展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英国外交官哈利法克斯勋爵对英国代表团主要成员凯恩斯低声耳语:“他们是有钱袋子,但是我们有的是脑瓜子。”这表明

    A. 英国对自己的方案缺乏自信

    B. 英美两国经济实力差距悬殊

    C. 美国的方案比英国的方案更好

    D. 美英均提出国际贸易体系方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二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并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1951年,美国集合48个国家在旧金山签订对日媾和条约,结束了日本的被占领状态,同时日美还签订了《日美安全条约》,规定美国军队继续驻扎日本并有权使用日本军事基地。1952年和1954年两国又缔结了关于驻日美军地位的行政协定和《共同防御援助协定》。这表明

    A. 冷战改变了日本的命运

    B. 战后美国一直扶持日本

    C. 日本重获政治大国地位

    D. 经济格局影响政治格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某些画家特别重视形、色、体积的构成关系,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这种美术风格始于

    A. 浪漫主义

    B. 新古典主义

    C. 现代主义

    D. 后印象画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13年中国各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具体统计如下表。这反映出

    A. 中国政党政治逐渐完善

    B. 政党决定中国政治走向

    C. 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

    D. 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表为1949-1956年国民收人构成表(单位:%)。据下表可知

    A. 中国的工业化拉开序幕

    B. 人民物质生活逐步改善

    C. 国民经济结构渐趋合理

    D. 经济部门比重基本平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至少包括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批判精神和良好判断、合理推论的批判思维技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著名的经济史家麦迪逊经过详细的计算处理,曾提出一组数据:直到清英鸦片战争爆发之前20年,即道光帝立位的1820年,中国的总产出(GDP)仍占世界总份额的32.9%,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的产出总和十二个百分点,更遥遥领先于美国(1.8%)和日本(3.0%)。这样的数据虽未必完善,但至少表明了一个基本结论,中国在清中叶仍属全球首富。……从中外学者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共识,至少在经济方面,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并不落后。

    ——卞姗姗《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核心素养的建构》

    围绕上述材料,运用批判性思维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论题,论证须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