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1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西洋社会有些像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直至一挑。每一根柴在整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清楚不乱。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常由若干人组成。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因为一个人可参加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不可能同时出现某根柴。我们称这种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为“团体格局”。西洋家庭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来”,你知道和他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西洋,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中国“阖第光临”虽常见,但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包括哪些人。

    为什么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名词,我们会不清不楚呢?这表明我们的社会格局和西洋格局不相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捆扎得清楚的柴,而是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这就是“差序格局”,描述了一种按离自己距离远近来判定亲疏的人际格局。这种格局主要体现在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上。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

    在我们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有丧事要助殓。这是生活互助机构。可这不是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厚薄而定。就像贾家大观园,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便更多了,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源于此。

    与中国不同的是,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就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去。这不是人情冷热问题,而是权利问题。

    (摘编自费孝通《差序格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中国人不清楚“家”的概念,所以导致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不同。

    B. 每个人在“差序格局”中都是影响他人的圈子中心,圈子波纹到哪,影响就到哪。

    C. “差序格局”能够形成,主要是因为我们社会具有“亲属关系”与“地缘关系”。

    D. 在中国社会中,“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这让中国家庭可大可小,大可至一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举朋友写信的事例,把西方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概括为“团体格局”,分析了西洋人的“家庭”构成。

    B. 第三至四段紧承西洋社会特点,从“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两方面举例论述了中国社会格局特点。

    C. 第五段对比中西方社会格局特点指出:中国社会中一些“人情冷热”问题,在西方社会属于“权利问题”。

    D. 作者虽不像提出“团体格局”那样鲜明地提出“差序格局”,但却围绕“差序格局”展开论证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把西洋社会格局比拟为柴捆有缺陷,这体现出作者思维的严谨与缜密。

    B. 西洋人认识“家”透彻深刻,中国人对此却比较模糊,这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C. 在“差序格局”中,亲属关系社会网络虽然包含的人不尽相同,但以“己”为中心。

    D. 中国人深感世态炎凉,是因为那些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青萍

    端木蕻良

    我的窗前有几片青萍,它被养在一个磁州窑的钵子里,在阳光映照下,它在不断地孳生着……

    它是来自徐霞客生长的地方:江阴马镇胜水桥畔。

    徐霞客家门前有一湾清水,水上有一座石桥,阳光把桥影就映照在这浮在水面碧绿的青萍上。

    我一定要带走这青萍的绿色,这青萍,是徐霞客亲眼看过的。这位伟大的旅行家,卓越的地理学家,每次出游,或是从远方归来,都得从这桥上走过,他的身影,随着桥影也映落在这青萍上了。

    到处都有水,到处都有青萍。但是,这座小石桥下的青萍是不寻常的。因为,只有它,才能准确地记录着徐霞客在哪一天离开家门,徐霞客在哪一天又回来的。

    正是这位徐霞客,他有水的活力,他有青萍的生机。我从小就仰慕他。在我跨进七十岁的前夕,来到他故居的门前,我仿佛亲眼看到当年的徐霞客走过这座桥去,而恰恰是他的影子,印落在这一片青萍上面。

    我看见这青萍,完全忘记我行动不便了,拄着手杖,蹒跚地下到水塘边,便伸手去捞取青萍,可是够不着,我便用手杖把儿把它勾了过来,青萍随着一些漂浮植物来到了岸边。

    我们还要访问好几个城市,在路上还要花费将近一个月的时光。但是,我们就是要把它带回北京去。

    在汽车上,是不能把青萍放在水里的,随着车身的颠动,水会晃出来的。因此,在又要上路的清晨,耀群就把青萍从茶杯中取出来,放在打湿了的手绢里面轻轻包好,装进塑料袋,放在手提包的最上面,决不许任何东西挤压它。待到一住进旅馆,头一样事就是把青萍取出来放进盛着清水的杯中养着。要是我们不在屋中,便赶紧叮嘱服务员同志,千万不要把它当作废茶倒掉。

    只要住下来,我便每天偷偷地为放在茶杯内的青萍换清水。但是,青萍并不体谅这份儿好心,它好像是越来越少了。待到我们离开杭州的时候,玻璃杯中的绿色全都不见了,只有一团像干枯蘑菇色的东西。我拿出放大镜来看,也找不出一点点有生命的绿色了。耀群不知是为了安慰我,还是她有什么起死回生的绝招儿,并不像往常那样干脆地主张丢掉算了,而是命令我绝对不许再换水,仍然在又要上路的清晨,用湿手绢轻轻将它包好,放在提包内任什么也侵犯不到的地方。到了地方住下后,也仍然首先将它取出,放在杯中养起来,更着重地叮嘱服务员同志,千万不要把它当作茶根倒掉。并把它放在窗台上,使它尽量能受到阳光……

    一天两天过去了,三天四天过去了,我们从杭州乘长途汽车到了苏州,又从苏州乘火车到了上海,杯中并没有什么变化,我每次看到的,仍然是那朵干蘑菇,每次都使我感到的并不是愉快……

    在上海的第三天清晨,耀群照例也去向杯中观看,突然,她欢叫起来。我连忙起身赶了过去。她欢叫着:“看!绿的!是绿的!青萍又活了!”

    我急忙取了放大镜来看,在镜子的凸面下,有一个绿色写的“人”字,虽然只有一片,而且是极小的一片,但它是青萍!耀群胜利了!她又一次叮嘱我,再不要为它换新水。

    是的,这青萍已经不是徐霞客当年的青萍了。但它代表的生机,代表着徐霞客的生机,却比当年更加旺盛,它可以在任何地方表现出来。

    现在,不但徐霞客旧居前塘中的青萍,不是当年的青萍了,就是我们从江阴带回来的青萍,也已经不是彼时的青萍了,它已经孳生繁殖,它蕴育着的生机,却因为孳生的繁茂,反而更显得旺盛。徐霞客门前胜水桥下的青萍,已经不知经过多少代了,但它内含着徐霞客不朽的生机,也正和窗前瓷钵里的青萍一样,远隔千里,相映成趣。

    水到处都有的,青萍也是到处都有的,青萍把灿烂的阳光,巧妙地织成绿色,把阳光里的热,转化成为绿色。绿色,可以说是生命的本色。每当我写作疲倦时,便向窗外看去,看到青萍的绿色,不但赶走了我的疲倦,仿佛在我心灵深处,更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直接切入题目,举全文之纲,描写窗前青萍的勃勃生机,借以引出从徐霞客故乡护持几片青萍来京的艰辛历程。

    B. 文章于细微之处蕴含真情,用手杖勾捞青萍、一路精心照顾、发现青萍重新泛绿等细节描写,勾勒出了“我”的情感轨迹。

    C. 文章构思精巧,采用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捞萍、养萍、护萍环环相扣,并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主题表现深刻。

    D. 文章以窗前青萍入笔和收束,首尾照应,结构严谨,感情真挚,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绿”是生命的本色。

    2.文中“青萍”的内蕴十分丰富,请结合全文理解其含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短句的语言形式,新颖独特,请赏析其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保护古村落,就是留住中华民族的根,真正走出一条古村落的“活化之路”。多年来,古村落的开发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修复破损严重的古民居需要大量资金;每户村民的意愿各异;建设性破坏严重,有的翻修房屋,大量使用现代的瓷砖、水泥等建筑材料,更头疼的是在村内或周边修建楼房,导致古村落环境氛围的破坏。

    随着城镇化规模的扩大,出现大量的“空壳村”,导致古村落在逐渐消亡。“如果村子里没了原住民,其非物质文化形态,即原住民生活方式,是谁也无法挽留的。”山西省旅游局规划财务处副处长师振亚如是说。在城镇化、商业化大潮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田园风光不难找到,但“留得住乡愁”却十分不易。

    游客对古村落的关注主要着眼于建筑风貌和生活方式两方面,都希望传统的形态能够永远留存。但现实无法将某个时期形态完全原封不动地定格或固定下来供人观赏。村落是活态的传承,传承中有遗传也有变异,在当今时代,变异较为明显。“我们不能自己住在水电气暖齐全的楼房里,却期望古村落中的村民永远点着煤油灯、使用旱厕和烧柴的灶台;我们也不能期望村里的老大娘热情地给你倒着水喝,做着农家饭吃,当按价收费时,内心又生‘世风日下’之感。”师振亚说。

    目前,国内有将“空壳村”建成封闭景区的现象。虽然这种博物馆式的保护有其存在的必要,但这种旅游产品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这种保护方式仅单方面保存了建筑,而遗失了传统生活形态。”师振亚说,“古今风貌并存、古今生活并存、旅游业与其他业态并存,这是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理想状态。”

    (摘编自李吉毅《古村落应当怎么“活”下去?》)

    材料二:

    目前,不少古村落寄希望于通过发展旅游来发展经济,然而记者了解到,一些传统村落对于怎样才能更好地平衡保护与开发,仍停留在“修旧如旧、不会过度开发”的表达层面,尚无清晰、具体地发展思路及路径,相对来说,未来的开发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显得尤为诱惑。

    “一刀切地将所有村落全都关上门孤立地‘保护’起来,日久天长,就难免会走向标本化和景点化。”冯骥才认为,在一些地域内,往往相邻的村落在创建及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共同的历史命运、自然变迁、族群演化中或分或合;在相同的气候条件、自然环境、民族背景和生活方式中,共享着一致的民俗文化。对这种“古村落群”,如果采用单一的个体化保护便会割断它们的历史脉络,使其人文变得孤立而单薄。相反,如果把这些相邻又相关的大大小小的村落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则有助于村落人文的相互支持以及历史记忆的传承与传统生命力的保持。

    (摘编自宗苗淼《保护性开发,与传统村落共守乡愁》)

    材料三:

    在旅游开发的很多具体场景下,古村镇的居民往往需要为外来观光客提供供其“发现”或“探险”的“文化菜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就会为应对外部的文化消费需求而不断地“再发现”或重新解释自己的村镇历史传统。在古村镇的保护与开发过程当中,人们一方面津津乐道地叙说它“原汁原味”,把它说成是“原生态”的,总是不厌其烦地美化古村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律;可在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同时对古村镇进行大规模的硬件改造。这些硬件改造均程度不等地重塑了古村镇的风貌,或优化了古村镇的功能和结构布局,其目的都是要让古村镇既适合于向游客开放和进行某些民俗文化或地方风情的展示,同时也能够满足古村镇居民自身的现代化生活及其对发展的需求。有的时候,甚至还不得不对观光区和生活区加以区隔。浙江省的“历史文化名镇”安昌,就是把“街河”开辟为旅游观光区,以便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所区隔。不过,另辟新区的方法,固然可以使古村镇免遭城市新兴建筑浪潮的侵蚀,却又会割裂了居民们的日常生活。因为当把本地的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也作为资源予以开发时,古村镇的居民们就被赋予了对其随时进行现场演绎、“重现”和担负起表演角色的责任。当他们从新区回到古村镇里向游客展示或解说其过往的“生活”时,正如任何一个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去上班一样。而当他们同时成为自己生活的展示者和表演者时,也就意味着他们原先自在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迁。

    (摘编自周星《古村镇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再发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从古村落保护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古村落保护中的问题及其成因,最后提出了建成封闭景区的解决办法。

    B. 材料一说,村落是活态的传承,在传承中有变异,我们不能为了保护古村落而要求村民回到原始落后的生活状态中去生活。

    C. 材料一作者认为,既有美丽的田园风光,又有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生活,还能够承载起人们的乡愁,这才是理想中的古村落。

    D. 材料三谈到古村落旅游开发中,让村民表演、展示、解说过往的生活,这既展示了村落文明的“形”,又蕴含了它的“魂”。

    E. 三则材料都围绕“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这一问题展开,材料一和材料二采用访谈的形式展现了受访者的观点。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古村落应该怎样正确保护与开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可适未冠有勇,驰射不习而能。鄜延郭逵见之,叹曰:“真将种也。”荐试廷中,补殿侍,隶延州。从种谔出塞,遇敌马以少年易之,可适索与斗,斩其首,取马而还,益知名。米脂之役,与夏人战三角岭,得级多。兵久不得食,千人成聚,籍籍于军门,或欲掩杀以为功。可适曰:“此以饥而逃耳,非叛也。”单马出诘之曰尔辈何至是不为父母妻子念而甘心为异域鬼耶皆回面声喏流涕谢再生各遣归。羌、夏人十万入寇,可适先得其守烽卒姓名,诈为首领行视,呼出尽斩之,烽不传,因卷甲疾趋,大破之于尾丁硙。回次柽杨沟,正午驻营,公骑据西山,曰:“彼若蹑吾后,腹背受敌,必败。”果举军来,可适所部才八千,转战至高岭,乃从间道趣洪德,设伏邀其归路。敌至,伏发冲之,其国母逾山而遁,焚弃辎重,虽帷账首饰之属亦不返,众相蹈藉,赴厓涧死者如积。论前后功,至皇城使、成州团练使、知岷兰州镇戎军。帅钟传行边,为敌所隔,以轻骑拔之,得归。传议取灵武,环庆亦请出师,命可适将万骑往,即薄灵州川。而庆兵不至,乃引还。诏使入觐,帝以传策访焉,对曰:“得之易,守之难,当先侵弱其地,待吾藩篱既固,然后可图。”帝曰:“卿言是也。”大城萧关,与传议龃龉,会覆师数百于踏口,传劾之,贬郑州观察使。转运使请于平夏、通峡、镇戎、西安四寨分筑场圃,置刍粟五百万,可适以费大难之,又欲借车牛以运,及致十万斛于熙河,皆戾其意,乃中以疑谤,召为佑神观使。数月而卒,年六十一。

    (节选自《宋史•折可适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单马出诘之曰/尔辈何至是/不为父母妻子念而甘心为异域鬼耶/皆回/面声喏/流涕谢再生/各遣归

    B. 单马出诘之曰/尔辈何至是/不为父母妻子念而甘心为异域鬼耶/皆回面声喏/流涕谢再生/各遣归

    C. 单马出诘之曰/尔辈何至是/不为父母妻子/念而甘心为异域鬼耶/皆回/面声喏/流涕谢再生/各遣归

    D. 单马出诘之曰/尔辈何至是/不为父母妻子/念而甘心为异域鬼耶/皆回面声喏/流涕谢再生/各遣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冠,尚未加冠之意,循古礼,男子年十八岁加冠,未满十八岁为“未冠”。

    B. 夏,指由党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因偏居我国西北部,史称“西夏”。

    C. 州,是宋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宋代常见的行政区划还有“路”“府”“县”。

    D. 观察使,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主管察访地方官政绩,后渐成虚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可适少有勇力,具有武将天赋。他年少时很有勇气,骑马射箭这些武艺不学便会,颇有武将天赋,为后来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 可适颇有谋略,着力要害用兵。异族入侵,他运用谋略,直击要害,冒充首领巡视烽火台并杀掉了所有的守卫,中断了敌人的信息渠道。

    C. 可适解危救难,见解深得帝心。统帅钟传被敌军所阻,他率兵击败敌军,让钟传顺利脱危。同时,他的一些用兵见解,得到皇帝的首肯。

    D. 可适仕历丰富,但也遭受弹压。他历任多职,仕宦经历较为丰富,但因与统帅钟传的意见不合,遭受众将弹劾,被贬为郑州观察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兵久不得食,千人成聚,籍籍于军门,或欲掩杀以为功。

    ②得之易,守之难,当先侵弱其地,待吾藩篱既固,然后可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喜迁莺•宿莺啼

    唐•冯延巳

    宿莺啼,乡梦断,春树晓朦胧。残灯吹烬闭朱栊①,人语隔屏风。

    香已寒,灯已绝,忽忆去年离别。石城花雨倚江楼,波上木兰舟。

    (注)①朱栊:朱红色的窗棂。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片前两句写宿莺啼叫,惊扰了游子的乡梦,用语平淡,直接表达了游子的恼莺情绪。

    B. 上片第三句写出了朦胧的树影和游子内心的迷离恍惚,情景交融,营造出朦胧迷离的意境。

    C. 上片中“闭朱栊”为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游子想隔绝莺语,为自己制造一个续梦的环境,聊慰思念之苦。

    D. 下片“香已寒,灯已绝”与上片“残灯吹烬”相呼应,写出时间的推移,天渐渐亮了,游子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

    E. 本词语言婉约细腻,流露出浓浓的相思之情,“断”“忆”等词细致地表现出游子心理变化。

    2.本词下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秦人弃置珍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描写夜雨绵绵,不知何时归家并为后面的想象铺设情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军事专家要求将雷达部署在地势开阔的区域,以防被挡住观察视野;同时要求部署地周围需交通发达,这样才利于战时进退维谷。

    ②汪国真的诗平易近人,富含哲理,一直畅销20余年不衰;这种独特的“汪国真现象”,可谓中国诗歌界的一个文化奇迹。

    ③在书店的图书区,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孩子贪玩撕坏图书的包装,而一旁的家长却置若罔闻,这样的纵容无疑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④在NBA这个商业联盟中,有些队友关系一直不错,能做一辈子的队友,但有很多队友琴瑟不和,甚至在球场上公开发生冲突。

    ⑤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只要有一颗传播中国文化之心,都可以去做关于传播中国文化的事情,不必等到自己金玉满堂,满腹经纶才去做。

    ⑥晚清著名学者刘熙载要求弟子学宋儒,他认为“为学要不疑处有疑,才是进步”,这是其弟子胡适治学终身奉为圭臬的格言。

    A. ①⑤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我国网络游戏快速发展,内容形式不断丰富;但也有部分网络游戏存在文化内涵缺失,作品格调不高,价值观念出现偏差。

    B. 中法拥有参与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必要的实力基础,对构建21世纪以多边主义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C. 国际上“海水淡化”的方法大都采用蒸馏法,这种方法将海水变成蒸汽,蒸汽经过冷却得到淡水;由此可判断蒸馏法是物理变化。

    D. 携程网提醒登录网站或使用手机客户端购票的旅客,不要将个人信息提供给第三方网站或手机客户端,以免给个人信息泄露带来风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实用文体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我公司将对辖区的电路设施进行改造,对工程施工给您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不安,请予理解支持。﹣﹣《施工公告》

    B. 家慈于2018年6月8日喜迎70高寿,为感谢各位亲友厚爱,特备薄酌恭候大驾,望您务必赏光。﹣﹣《请柬》

    C. 如果我能得到贵单位的青睐,今后为贵单位服务,我一定会肝脑涂地在所不惜,在此,恭候您的佳音。﹣﹣《自荐信》

    D. 上述事宜,敬请各位业主予以留意为盼,如有任何疑问,烦请致电本公司24小时客服中心电话:888888.﹣﹣《停水通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曾有社会学家认为,传统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其实,_____,只不过在乡村自治的情势下,法律不大需要或难以全面深入渗透到广大的基层社会。在乡土社会,解决百姓的各种矛盾和纷争,_____,礼俗不同于法律、制度,它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____,我们常说的“约定俗成”“出入循礼”“心理有依归,行为有参照”等正是传统乡土社会真实的写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请仿照下面示例,另选话题,写一句话,不超过60字。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一致,语言简明。

    示例:如果说,没有钱就不会幸福;那么写出“倚南窗以寄傲”的陶渊明是不幸福的,因为他的房子只能“容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②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⑤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⑥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陆九渊)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