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5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1939年1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抗战到底之“底”就是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引起东北爱国人士的强烈抵制。在社会各界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委托陈诚做出妥协,“最低限度要恢复九一八以前状态,最低限度要恢复中国领土主权之完整”。上述材料说明

    A. 蒋介石政府企图放弃对日抵抗

    B. 全国人民力求抗战的全面胜利

    C. 东北人民极力反对蒋介石政府

    D. 全国抗战形势处于危险的边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78—1991年间,中国电视媒体在经济管理模式和财务运作机制上,先后经历了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国家财政提供全额资金补助),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国家拨款为主、媒体创收为辅),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媒体创收为主、国家拨款辅助)的三次历史性跨越。这一过程表明

    A. 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渐变革

    B. 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结束

    C. 现代企业制度的正式确立

    D. 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A. 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 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 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D. 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西汉前期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体制,皇帝任命官员管理与委托刘姓子弟统治一方并举: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通过授权品级较低的刺史代表皇帝巡查监督各地郡县官员和王侯;东汉后期刺史所辖州成为郡县之上的地方一级行政区,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取代郡县二级制。这些举措的变化主要表明汉代

    A. 地方行政机构并非一成不变

    B. 统治者着眼于加强中央集权

    C. 统治者的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背离

    D. 都起到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效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表唐朝各个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地域分布统计

    统计数字的地域变化反映出

    A. 重农政策有所松动

    B. 农业生产格局发生变化

    C. 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D.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表反映了清代前期部分年份主要财政岁入情况。从表中信息可以推断清代前期

    A. 对外贸易实行一口通商

    B. 强化人身依附关系

    C. 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

    D.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这反映了

    A. 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

    B. 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

    C. 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

    D. 民族资本与官僚资本的竞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各省打出的旗帜五花八门:武昌打出了“铁血十八星旗”;上海打出了五色旗;广东出现了井字旗、青天白日旗;杭州一带打出的是白旗。这表明

    A. 革命党人内部政见纷杂

    B. 思想领域出现活跃景象

    C. 封建官僚借机投机革命

    D. 各地对革命的理解不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显然是自然的产物,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无族、无法、无家之人,这种人是卑贱的,具有这种本性的人是好战之人,这种人就仿佛棋盘中的孤子。这反映

    A. 城邦要求公民具有团结意识

    B. 亚里士多德崇尚和平与自由

    C. 人的自由受城邦生活的制约

    D. 希腊城邦重视政治历史传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圈地运动在18世纪达到高潮,英国农村土地高度集中,同时造成农村人烟稀少、村舍为墟,人口大量流失。而1801年英格兰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见下表这一情况说明

    A. 英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条件已大为改善

    B. 圈地运动导致了英国种植业的全面衰退

    C. 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大农业发展

    D. 更多富余农产品为工业化提供坚实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据历史记载,1921—1923年,苏俄(联)多数电影院恢复放映,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就从10家增加到50家,看电影成为市民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这表明当时苏俄(联)

    A. 计划经济取代了新经济政策

    B. 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C. 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 经济和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是1960年德国漫画家所绘的《戴高乐的欧洲之路》。漫画能够说明

    A. 法德携手奠定了欧洲一体化的基础

    B. 法德和解促成了欧共体的建立

    C. 法德最先在煤炭和钢铁两大领域进行合作

    D. 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力求摆脱美国控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5 题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徵(1571一1644年),字良甫,陕西泾阳县人,明末著名科学家。1616年,王徵入京参加会试,结交了传教士庞迪我等人。1626年,王徵撰写《诸器图说》记述其已造和未造的虹吸、鹤饮、轮激、风磨等八种日用生产机械。次年又与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翻译、编著《奇器图说》,该书是最早系统介绍西方力学及机械知识的中文著作。王徵认为“学原不问精粗,总期有济于世”。在扬州任职时,他主持改造漕河水闸,以放水救秧;创制打捞机械,以捞取坠入高邮湖底的堤石。1634年,王徵在家乡创立天主教慈善团体“仁会”,意图以善举“补此有憾世界”。1643年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西安,力邀王徵为官,王徵以死相拒,绝食而亡。王徵对传播西方科学、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卓有贡献,被誉为“南徐(光启)北王

    ——摘自田淼、张柏春《王徵——欧洲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传播者》

    (1)根据材料,归纳王徵一生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徵取得一系列科技成就的时代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很好地概括了科举制度下中国古代文人的处境。科举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向上社会流动的机制。但是这个机制的有效性在于它是一座独木桥,迈不过去的话,就只配给人耻笑。越过这座独木桥之后,文人的出路还是单一的,只有为皇帝服务这一种选择,其命运依然是危机四伏的。欧阳修议论说,侍奉皇帝不当,为原则过于刚直,就有“杀身成仁”的可能。

    材料二欧洲中世纪晚期国王或者大贵族使用的文官是中世纪最有教养的人群,而且越来越多是大学毕业生。毕业生的去向不是单一地为国王服务,而是有多样选择和可能性。中世纪欧洲向上社会流动的特点是,做官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大学教育所构成的社会地位改善途径不是单一的、官本位的,而是多元的,律师、教师和医生不仅可以独立于官府,而且有尊贵的地位,他们的难题不限于能否做官,还可能是能否找到待遇丰厚的律师、医生和教书的职位,做官和从事这些专业工作并无那么明显的贵贱之分。拥有博士学位本身就意味着获得一系列特权和很高的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自《彭小瑜:中世纪欧洲大学与中国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文人和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人和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的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代作家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现代中国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少平高考落榜,回乡生产。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这时农村生活混乱,旱灾又火上加油,村支书田福堂为加强自己的威信,组织偷挖河坝与上游抢水,不料出了人命。为了“学大寨”,他好大喜功炸山修田叫人搬家又弄得天怒人怨。生活的航道已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1979年春以后,孙少安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孙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1982年秋,少平到了煤矿,尽心尽力干活,成了一名优秀工人。少安的砖窑也有了很大发展,他决定贷款扩建机器制砖,不料因技师根本不懂技术,砖窑蒙受很大损失,后来在朋友和县长的帮助下再度奋起……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的改革回眸)

    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发布教育改革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问是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旧的学制己不能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这时学制改革就势在必行了……这个新学制有以下特点:

    (1)学校教育面向工农,保证广大劳动人民及其子女有优先受教育的机会。

    (2)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确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保证了为工农业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确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建设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

    (3)重视在职干部的再教育,有利于广大在职干部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教育改革的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异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自1900年,德国统治精英内部一直企图占领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的领土,并且在非洲和海外挑战英国的殖民统治。……德国以容克集团为代表的统治精英,面对国内社会民主党势力日益强大,可能赢得议会选举把帝国推向民主和共和的局面,萨拉热窝暗杀正好为德国宣战找到了借口。

    材料二德国的崛起,加上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打破了欧洲大陆势力均衡,引发了一系列的重建均势的连锁反应,大国之间纷纷结盟,大国与其周边邻国或势力范围内的小国形成保护关系,从而构成欧洲民族国家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通过海外殖民地扩展成为全球系统性风险。

    ——以上材料均摘自周健工《一战百年,恶之花依然不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国家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