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23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1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历史学家杨宁一曾说:“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无论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隙过大的缺陷。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材料中反映的主要观点是

    A. 行省合理的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B. 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行使地方行政权力的机构

    C. 行省有效的弥补了中央与地方的空当

    D. 行省的设立是为了加强对地方军事的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01年,某报纸刊登了一篇评论,抨击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与该评论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3 题
  1.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 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 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 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钱穆认为:“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 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B. 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C. 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D. 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A. 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 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 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 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 分封制、宗法制

    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 郡县制、行省制

    D. 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820年,在美国国会讨论密苏里加入联邦问题的时候,南北双方又发生了争吵。后来南北双方签订了一项协议:密苏里作为蓄奴州加入合众国,但从马萨诸塞州划出一个缅因州,作为自由州加入合众国。美国设立缅因州目的在于

    A. 消除大小州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B. 平衡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

    C. 确保北方在众议院的优势地位

    D. 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

    A. 洋务运动   B. 辛亥革命

    C. 维新变法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 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 强化君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 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罗马法是人类历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的古代法律。罗马法中所蕴含的某种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这个“法律观念”是

    A. 抽签选举、轮流坐庄

    B. 自由、平等、博爱

    C. 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D.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这表明黄宗羲

    A. 反对实行君主制度

    B. 指出了废除宰相的弊端

    C. 认为君主不能世袭

    D. 强调宰相职位应该世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马关条约》签定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

    A. 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

    B. 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C. 列强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D. 割占大片领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

    A. 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

    B. 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

    C. 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D. 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杭州在那里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他的官职应是

    A. 刺史

    B. 通判

    C. 知州

    D. 提刑按察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对该“总结”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三代时期只有受过教育的学者有从政的资格

    B. “以客出仕”成为秦朝以前流行的做官途径

    C. 选官制度历经世官、察举和科举等阶段

    D. 汉代的中央官员主要来源于地方郡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语“demos”,意为人民。在我国先秦经典《尚书》中曾多次提到“民主”,如“天惟时求民主,乃降大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这说明

    A. 古代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

    B. 古代中国的民主政治源于西方

    C. 商朝政治具有民主特征

    D. 古代东西方民主存在本质区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雅典民主政体定义为:“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在柏拉图看来,雅典的民主政体

    A. 为民众获得直接民主提供了重要保障

    B. 有利于民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

    C. 是无视能力差异的国家管理模式

    D. 体现了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的特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二者的最大差别是

    A. 对犯罪的惩处力度

    B. 法律规定的立足点

    C. 立法的完整全面性

    D. 打击犯罪的效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但是,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一一具备了,你还能说什么呢?”从材料的观点来看,“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的事件是

    A. 1688年的“光荣革命”

    B.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C. 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

    D. 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北宋时期,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收入除少量自用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1804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宪法既未授予联邦,亦未禁止各州享有的权利,概归各州各自保留”,也就是说宪法单独列举中央的权力,而未经列举的权力一概归各州。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的这些措施实际上都是为了

    A.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 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 给予地方一定自治权

    D. 防止出现地方割据势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收中国入口之米税,每包二角二分,每年五十万包计,税银已百余万两;而美之麦粉入中国,竟不纳税。……丝绸(输美)美收50%,美之绸布入中国仍纳5%,两相比较已少收十之九。”美国获得此权益是通过

    A. 领事裁判权

    B. 允许外国在华设厂

    C. 开放通商口岸

    D. 片面最惠国待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图是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原因的描述,对此概括正确的是

    A. 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B. 自然灾害严重的结果

    C. 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D. 土地兼并加剧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美国企业家百森(1875——1967年)就中国某事件近况谈到:“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文中的“起义”是指

    A. 义和团运动

    B. 辛亥革命

    C. 太平天国运动

    D. 北伐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希腊人有一种引以为傲的创新管理设计,即多数人的政治。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公民集会的场所被设计成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并且是能够容纳几千人的剧院式结构,目的在于确保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见其他出席的人。但有人指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

    请回答:

    (1)与中国古代的体制相比,希腊这种统治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有哪些进步性?为什么会被指为“灭亡的真正罪魁”。

    材料二  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美国民主相对于古代希腊民主制有哪些重要突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且未曾中断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养治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四千年中中国人发展起一个独特的自治社会。这一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由地主和官僚统治。这一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

    从1514年开始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陆续来到中国,中国人坚决避免同所有这些入侵者亲近,他们将贸易关系限制在少数几个港口,拒绝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三次灾难性的战争,这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认识有何变化?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中国人遭受了哪三次灾难性战争的打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政治,既主选贤与能,为何不想出一种皇帝公选的制度来呢?这亦有它外在客现条件之限制。在贵族政治下,皇位容易公选,小国寡民城市国家的皇帝,也易公选。中国自秦以后,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社会上又没有特权贵族存在,散漫的一千几百个县行政单位,居民多数在农村,皇帝公选无法推行。有一个举国共戴长期世袭的元首,国家易趋安定。只求他不太作恶,利害两权,而容许一个世袭皇室之存在,这不能说是全由于皇帝方面之压力,也不能说是全由于人民方面之奴性。这尽可有一个较近光明的看法,较近情理的说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大不列颠国通过“光荣革命”驯服了专制王权,使得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在我们这样辽阔的国度里想有效地管理大家的共同利益,一个活力充沛的并且能充分保障自由的政府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样一个权力得到适当分配和调节的政府里,自由本身将会从中找到它最可靠的保护着。……我怀着欢欣的期待心情,指望在我切盼实现的退休之后,能与同胞们愉快地分享自由政府治下完善法律的温暖

    ——华盛顿

    请同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未能确立皇帝公选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深远影响。

    (2)结合史实并根据材料二,概述自“光荣革命”至十九世纪中期,大不列颠国是如何用和平渐进之方式来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使“权力得到适当分配和调节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