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单选题 25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7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5 题
  1. 西方法律大多继承了古罗马法,其基本制度和原则今天依然起作用的

    ①陪审制度

    ②律师制度

    ③“不告不理”的原则

    ④三权分立的原则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九十多年前,中国的一位外交官愤慨地说道:“偌大一省权利见夺于他国,这就是我们加入协约国参战的报酬吗?”他如此愤慨的原因是

    A. 鸦片战争失败,中国被迫割香港岛给英国

    B. 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开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 巴黎和会上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D.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地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 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 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 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 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

    A. 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

    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

    C. 西北边境的威胁得到了缓解

    D. 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 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罗马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它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适应了

    A. 维系帝国的需要

    B. 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

    C. 外来移民的需要

    D. 维护平民利益的需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郡国并行制

    B. 颁布“推恩令”

    C. 设立刺史巡行郡县

    D. 分封同姓诸侯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新中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定位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上世纪90年代以前强调革命史观(反封建反侵略斗争),近些年来强调现代化史观(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趋势)。以下不能同时体现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是

    A. 太平天国提出的《资政新篇》

    B. 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抗日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A. 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 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 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 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某中学历史教师组织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课堂讨论。同学们对其先后颁布的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点做了评价,其中正确的是

    A. 甲同学:两个纲领都体现了农民的诉求

    B. 乙同学:二者都否定了封建剥削制度

    C. 丙同学:纲领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D. 丁同学:两个纲领都不符合时代潮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l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A. 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 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C. 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D. 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A. 为资产阶级私有财产提供了法律保障

    B. 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

    C. 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D. 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有人认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一种共同的“精神”。这种“精神”指的是

    A. 彰显资本主义民主原则

    B. 保留本国旧专制残余

    C. 避免行政权力过于集中

    D.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新制度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获得“各种政体的实验场”称号的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德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由此可知

    A. 耆英为其签约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辩解

    B. 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

    C. 系列条约的签订达到了抚靖羁縻的目的

    D. 清政府以签约展示天朝上国的外交诚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断,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这段材料应该出自

    A. 《告台湾同胞书》

    B. 江泽民关于祖国统一大业的谈话

    C. “九二共识”

    D. 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许,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理解准确的是

    A.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结束

    B. 中国人民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

    C. 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

    D. 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之。”这段材料反映了

    A.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 春秋时期的分封制

    C. 战国时期的分封制

    D. 西周末年的分封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美国的国家结构从邦联制转变为联邦制,其原因有

    ①邦联制国家的真正权力在州,中央的权利很软弱

    ②美国实行邦联制期间,政府难以应付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和外部军事威胁等问题

    ③美国爆发了反对当局的人民起义,使争权夺利的资产阶级各派有了一种共同的“危机意识”

    ④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我欲打破其安占华北之战略,一则逼其军队不得不用于江南,二则欲其军队分略黄河南岸,使其兵力不敷分配,更不能使其集中兵力安驻华北。中倭之战必先打破其侵占华北之政策,而后乃可毁灭其侵略全华之野心。”为实现这一战略意图,国民政府组织了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十二铜表法》中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等等相互交错。”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的哪一特点

    A. 注重保护私人财产

    B. 内容广泛庞杂

    C. 法律至上

    D. 注重诉讼程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2004年,日本首相小泉在谈到安理会改革的问题时说:“那些有意愿和资源在国际和平与安全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国家,应当参与安理会的决策过程。”由此表明

    A. 日本即将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B. 日本重新走上了扩张霸权的道路

    C. 日本希望为国际和平提供更多资源

    D. 日本谋求在世界政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英国《旁观者》评价说:“富豪可能有能力买一所豪宅,但在世界的每一张圆桌边上,钱却不易买到一个位置。”这一评价最有可能针对的是当今世界上的哪一国家

    A. 美国

    B. 德国

    C. 日本

    D. 中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下飞机后主动伸手与周恩来总理握手。尼克松事后写到:“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句话意味着

    A.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 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正常化

    C. 中美两国的分歧从此消失

    D. 美国开始放弃干涉中国内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观察下面的1934年10月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占有状况调查表(%),表中农户的土地占有状况反映了江西

    A. 土地革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B. 地主依旧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

    C. 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不具威胁

    D. 中共土地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材料一  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拒绝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为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堂吉诃德了。”

    材料三  莫克·维卡在信中还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1)概括材料一中“反对派”反对政府政策的理由?

    (2)据材料二,总结莫克·维卡所表达的主要观点。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中“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的真实含义。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新生的中华民国顺应世界潮流,仿照美国的政治制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将国会、选举、多党制、三权分立、言论自由以及共和精神——引进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并在其后十三年的实践中建立了完整的民主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则。民初的议会政治虽然屡遭挫折……但它开创的民主政治迄今为止仍是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标

    ——林炯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章开沅认为:“应该了解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100年,特别是辛亥革命怎么来的,孙中山的纲领怎么来的,它都是有依据的。同时还要盘点辛亥革命后的100年。还要研究从现在开始,再往后的一百年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你是否同意“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这一观点?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3)材料三中,章开沅先生为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提供了什么新视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纪念邮票

    图一:1995年9月3日发行,主题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共8枚,图案为“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台湾光复、伟大胜利(注:芒友会师指1945年1月27日中国驻印军、中国远征军和盟军在取得缅北滇西反攻作战胜利后在云南芒友会师。)

    图二:2005年8月15日发行主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共4枚,图案为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