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材料分析题 5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23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4 题
  1. 1904年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向全国商人发出建立商会的号召。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近代商会的发展

    A. 促成与外国商战思想的出现

    B. 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

    C. 标志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 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的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周易》中有关的观念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宋代儒学回归和孔孟学说复兴

    B.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 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融合

    D. 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时,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取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A. 中外朝制度制约了君主专制制度

    B. 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C. 君权与相权斗争导致了政局动荡

    D. 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87年,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科技人员业余兼职若干问题的意见》获批准,允许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侵犯本单位的技术权益、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业余从事科学技术兼职工作。此举

    A. 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兴起

    B. 阻碍了乡镇企业技术革新

    C. 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求

    D. 体现了行政命令作用明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8世纪初,荷兰每年还有大约200艘船开往圣彼得堡,50年后则减少到原来的2/3,到1795年只剩下1艘,而同年英国有500艘商船开往圣彼得堡。此状况可折射出

    A. 俄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

    B. 荷兰造船业日益衰落

    C. 英荷对外贸易争夺激烈

    D. 欧洲商业霸权的转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世纪的欧洲,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这表明

    A. 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的传播

    B. 政治环境影响启蒙思想发展

    C. 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差异

    D. 制度构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西周所立地方封国的人口由周宗室贵族、周贵族率领移民以及土著群构成:地方封国不仅拥有作为国家的权力,而且负有作为更大的西周国家积极参与者应履行的义务。这说明在西周

    A. 以分封为纽带形成政治架构   B. 中央集权体制面临挑战

    C. 政治统治依赖于周王的权威   D. 异姓诸侯政治地位较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世纪末,清王朝的钳口禁忌(限制言论自由)进一步被突破,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社会启蒙的不断深入

    B. 中学西学间矛盾的解决

    C. 中体西用观念的流行

    D. 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普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代,许多商贾注意赶制时令性商品,如北京中秋节时,“纸肆市月光纸,绩满月像”。重阳节时,“市上卖糕人头带吉祥字”,“糕肆揉彩旗,曰花糕旗”。这反映当时

    A. 商业经营具有品牌意识

    B. 商品营销借助于民俗文化

    C. 北京是全国的商业中心

    D. 城市商业脱离官府的监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A. 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 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 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D. 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秦代泰山石刻有云:“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出土的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有29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课》等十余种。这表明秦朝

    A. 法律制度十分完备

    B. 注重以立法调节经济关系

    C. 苛捐杂税十分沉重

    D. 积极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罗马法分为公法与私法,私法调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国家的公权力不能进入私权利或私人的法律关系空间,国家公权力在私法领域仅仅发挥保障私权的功能即可。这说明

    A. 罗马法内容十分完备

    B. 罗马法私法比公法更重要

    C. 罗马法维护平民利益

    D. 罗马法注重调整民事关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中国近代通行原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这说明

    A. 近代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文明

    B. 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

    C. 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甲午战争后

    D. 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25年,李大钊在《农民与土地》一文中指出:社会的变革,若不动员工人、农民这些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是无法完成的。中国庞大的农民群体一旦组织起来,为革命奋斗,那革命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这表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

    A.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理论探索已经趋于成熟

    B. 认识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革命胜利的保证

    C. 试图在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探寻社会变革道路

    D. 对中国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有了明确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接管、整顿、改造等措施掌握了绝大多数新闻媒体的资产、设备、人员等控制权以后,充分利用这些“喉舌”、“工具”或“武器”,对重大政治事件,统一由中央引导,从而形成全国范围的社会舆论。由此可知,新中国

    A. 重视对思想意识形态的管理

    B. 开展了文化普及教育工作

    C. 建立了广泛的人民民主政权

    D. 实行新闻自由的方针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832年改革将选举权赋予新兴的中等阶级,1867年改革让工人阶级的主体享有选举权,1884年改革则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到1928年所有成年人均获得了平等的选举权。这表明英国

    A. 议会主导民主改革进程

    B. 政治体制改革渐进完成

    C. 民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D. 议会改革深受国际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斯大林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A. 注意调动农民的奉献热情

    B. 大力效仿西方工业化道路

    C. 努力完善工业化建设理论

    D. 急于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总统拥有提名高官、否决国会的立法与统帅军队等大权,但同时美国总统又受到国会与联邦法院的制约,这说明了美国总统

    A. 像英国君主一样,没有实权

    B. 不能代表美国政府行使外交权

    C. 所拥有的权力具有相对性

    D. 对国会与联邦法院负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百姓怕官”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常态。鸦片战争时,广东传出“百姓怕官,官怕洋鬼”的民谣。战后,广州民众成功地阻止英人入城,又有“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民谣。民谣的发展:

    A. 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反清斗争

    B. 表明官民关系被彻底颠覆

    C. 说明清政府利用民众反侵略

    D. 说明民众成为反侵略主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唐代官员的官舍一般不再居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离岗位,则须搬出官署;官员的住房形式也日渐多元化,以租赁或借住为主,官舍和官署逐渐分离。这一变化表明唐代

    A. 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B. 等级制度日渐淡化

    C. 官僚制度逐渐完善

    D.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汉阳铁厂“不仅是中国近代第一家大型钢厂,也是远东第一家规模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其建成投产的第一年(1890年),生产钢铁制品即达8,860吨,其中该厂自身用去3,870吨,湖北枪炮厂用去300余吨,外售1,000余吨。这反映了

    A.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 近代企业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C. 洋务企业成功抵制了外资

    D. 中国出现了现代工业的曙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有学者研究发现,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讲“科学”很少往“技术”方向走,而更注意其“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层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B. 共和政体并未挽救危机

    C. 封建君主专制已被推翻

    D. 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图为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对西欧经济援助资金(共88亿美元)的具体使用情况,据图可知,马歇尔计划

    A. 利于美国扩大出口和繁荣经济

    B. 有力地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C. 存在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

    D. 催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下面是一幅关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漫画。其主要寓意可能是

    A. 扩大经济合作范围融入全球化

    B. 提升整体实力应对外部挑战

    C. 打破地域障碍加强制度化建设

    D. 减少贸易壁垒以便优势互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5 题
  1.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9一1979年,是我国住房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根据相关资料,国家在这30年内投入374亿元巨资建设住房引旦仍不能满足城镇职工居民的需求。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低租金的福利分房制度,国家和企业为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背上了沉重的包祇,延缓了我国住房建设的进程。从1978年开始,国家和企业一方面增加住房投资,加快住房建设步伐,另一方面开始探索改革住房制度。1980年4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住房改革要走商品化的路子,从而揭开了住房制度改革的大幕。1982年,国家有关部门设计了“三三制”的补贴出售新建住房方案,即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各承担1/3,并在郑州、常州、四平、沙市试点。1985年,住房制度改革从“三三制”售房转向租金制度改革的研究和设计。

    ——摘编自谢然浩《中国住房商品化2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住房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代君子的推崇。西汉虽然已经逐步确立大一统政治,但对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汉武帝授意霍光秉政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正因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怀有充分信任,西汉末年,王N依托周公、居摄行权的举动在当时不但没有遭到强烈的反对,反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然而,历史并没有机械地重演。东汉建立以后,王莽作为汉室中的罪魁祸首自然成为东汉朝廷着力批判的对象。为了恢复汉朝的正统地位、巩固君臣之间的尊卑伦理,东汉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于是乎,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在东眼里,他完全成了一位忠臣的代表、温柔敦厚的化身。而这样一个全新的周公形象,也成为东汉政教文化的历史缩影。

    ——摘编自宋艳萍《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备受古代君子推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周公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当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朝野好战分子都认为这次大战是变中国为日本附属国的绝好时机。1914年12月,日本政府正式确立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年5月,袁世凯签订了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

    英、法、俄、意等帝国主义国家由于本身已陷入欧战。为了保存自己侵华的既得利益,竟相与日本妥协和勾结。1917年春,英、法、俄、意等国纷纷与日本订立密约,迎合讨好日本,出卖中国。在大战期间,唯有美国是日本独霸中国的一大心头之患。美国在与日本的抗衡中,与日本在政治上有争夺也有勾结,经济上则乘虚而入,渗透扩张。1917年11月美国在华盛顿与日本签订的《蓝辛石井协定》就是美国政治上与日本妥协,经济上抗衡和威胁日本的文证。

    ——摘编自陈国清《简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若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侵华格局的变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学界公认,美洲大陆与世界的交流是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的,原产于美洲大陆的许多作物,应该是通过哥伦布及其以后的商船向外传播的。明清时期,有二十几种美洲作物先后通过不同方式、不同路线传入我国,对原已形成几千年的“五谷、棉麻农耕结构”带来了冲击。经过几个世纪的变迁,又形成了一种新的“粮、棉、油型农耕结构”,这是人口的增加和美洲作物传入、普及的互动结果。

    人口数量增加需要大量的粮食,导致高产、耐早、耐薄的美洲作物的广泛传播。花生、烟草和棉花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对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成强大的冲击;甘薯、玉米和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使得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大幅度提高,引起饮食结构的巨大变化。在农业生产工具进步不大,农药、化肥没有出现的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科学技术手段,也是明清时期农业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是明清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摘编自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的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一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一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世界《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对明清时期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卷进文明中来”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黄兴涛所撰《民国时期人的观念中,谁才是“民族英雄”?》记载:1937年6月,在国民政府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的主持下,请到该会下属的史地、语文两研究会的部分成员前来开会讨论,专门就“表彰民族英雄的议案”发表看法。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研讨,最后决定先将秦始皇等四十人,推为“民族英雄”,特通告全国并征求传记。

    附此次表彰民族英雄的名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