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5 题
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法律》中说,通过法律,我们能与诸神共同联结于一个城市之中,宇宙乃是人与诸神的共同家园。因此,这一“由爱统治的社会”超越了“城市的围墙”,而具有了世界性。这体现了罗马法强调

    A. 维护人类共同体

    B. 宗教是最高权威

    C. 节制是公民义务

    D. 法律具有强制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晚期,一些大商人往来于列国之间经商。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以后,去往齐国的陶隐居经商,“三致千金”;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累千金”,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由此推知,当时的商业

    A. 获得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B. 以齐鲁之地为交易中心

    C. 对政权具有很大依赖性

    D. 形成了地域性商人群体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朝的“台谏”为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是主要的监察机构。谏院对朝政遗缺、官员失职等事进行规谏讽喻。宋太祖曾立下规矩,“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后来宋朝皇帝都恪守了这一祖训。宋朝的这一传统

    A. 保证了王朝统治的长期稳固

    B. 调动了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

    C. 完善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D. 体现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孝经》是闸发儒家伦理的著作,以“孝”为“百行之本”,进而阐述如何以忠孝、孝悌的原则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等各种社会伦理关系,以及立身、处事、齐家、睦邻、治国、垮君等各种社会政治事务。汉魏以来,《孝经》成为儒学教养的主要文本。至唐代,《孝经》获得“经典”地位,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儒家“经书”之一。《孝经》地位的演变反映了

    A. 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B. 儒学地位得到强化

    C. 统治思想趋向保守

    D. 道德教化受到重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晚清学者中,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在经世致用思想中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这表明中国文化具有

    A. 传承性

    B. 实用性

    C. 内生性

    D. 民主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据道光二十年“恩科桂月”(1840年9月)刊刻的《新策琼林》所录,当年的科举考试时务策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功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一考题反映了当年的科举时务策偏重

    A. 国计民生

    B. 海防武备

    C. 制度变革

    D. 政治得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晴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一(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

    A. 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不同

    B. 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C. 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D. 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历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华民族只有一个》中说:“日本人在(泰国)退罗宣传桂、滇为掸族故居,而鼓动其收复失地。某国人又在缅甸拉拢国界内之土司,近更收纳华工,志不在小。”这一论述旨在

    A. 唤起民族认同

    B. 巩固统一战线

    C. 抗击日本侵略

    D. 维护领土安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59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终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随后,美国、英国、法国三个核大国也对中国在原子科学技术上实行严密的封锁。上述情况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工程”。这说明中国的原子弹研制

    A. 缺乏人才

    B. 缺少技术

    C. 开局不利

    D. 迎难而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图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分期付款使用比例柱状图”。该数据说明美国

    A. 大众消费结构趋于合理

    B.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 生产销售矛盾日益缓和

    D. 经济运行风险不断增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53~1964年期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问的年均产量增长62%。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1960年初,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而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上述结果的取得主要因为

    A. 经济体制的转型

    B. 农业政策的调整

    C. 垦荒运动的推行

    D. 经济结构的重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为1962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一幅漫画,标题为《朽木难雕》。这幅漫画表明

    A. 美国陷入经济滞胀

    B. 政府干预宣告失效

    C. 意识形态影响明显

    D. 越战拖垮美国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耶稣会士为在中日两国打开传教局面,遂以西医为百姓疗疾来赢得人心。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向中国译刊一大批西医著作,向国人初步介绍了西医解剖学、药物学等知识。此后,西医在中国渐趋实用。康熙帝任用传教士为其治疗心悸症和上唇生瘤,获得奇效。在民间,一些传教士也为老百姓治病。但总体上西医在中国影响不大。西医最初在日本传播时,传教士深入民间行医舍药,颇得民心,很多倾慕西医者受洗入教。此后,以兰学(指经荷兰传入日本的西洋学术)为代表的西医著作大量传入日本,从理论上丰富了日本人对西医的认识。

    ——摘编自田毅鹏《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过程中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近年来在英美等国掀起“中医热”,世界卫生组织也将在2019年把中医纳入全球医学纲要。请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初期大事年表(1978~1980年)

    材料反映了中国现代史发展的多条线索。请从中提炼出一条线索,并运用所学知识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线索。(要求:线索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初年,币制混乱,汉武帝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考虑,任用桑弘羊推行币制改革。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下令“悉禁郡国无铸钱”,废除了景帝以来的那国铸币制度,“专令上林三官铸。(注:上林三官系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均输三官)钱既多,而今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武帝还下令提高三官五铢的铸造工艺,规定“周廓其质,,。在此工艺下,三官五铢边廓工整、重量准确、钱文秀丽且质量上乘,其盗铸成本较高。“……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三官五铢的发行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且五铼轻重合宜,自汉至隋七百余年,基本上行用不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德国进攻苏联的第二天,美国发表声明,支持苏联。罗斯福在这个援苏声明上加了一句结束语:“在今天,对美洲各地的主要危险是希特勒的军队。”1942年6月,美苏签订《美苏租借协定》。整个二战期间美国援助了苏联111.41亿美元的物资,其中包括飞机、坦克、冲锋枪、舰艇、石油、小麦等。

    ——摘编自从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苏联援助政策研究》

    材料二  在战争期间,苏联对美国的援助以各种形式表示感谢。斯大林在1944年说“……美国和英国,……供给我们极宝贵的战略原料和武器……”但是战争结束后苏联在对待美国援助上作出了与战时不同的评价。1948年苏联国家计委主任沃兹涅夫斯基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军事经济》一书中对战时美英援助只有两句话:“……如果把这一时期盟国向苏联提供的工业品数量同苏联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工业品数量作一比较,就能看出,在实行战时经济体制期间,这些供应品只占本国产品的4%。”

    ——摘编自单云《浅析二战期间美国对苏援助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援苏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美国援苏问题上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5年-1804年)是美国开国元勋之一.在为独立后的美国选择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道路这两个根本性的建国方略上,他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面对独立之初美国的严峻形势,汉密尔顿在1781年至1782年,以《大陆主义者》为题连续发表6篇文章,集中阐明只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治理一个大陆。此后他又积极倡议召开费城会议并推动了《关利坚合众国宪法》的制定。联邦政府成立以后,美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成为当时最紧迫的任务。1791年12月,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制造业的报告》。该报告详细论述了为什么要鼓励制造业以及怎样鼓励和支持制造业。在参照西欧各国政策的基础上,报告提出了11条保护制造业的措施,包括:征收保护关税,禁止原材料出口,免除制造业出口关税,提供便利汇兑和信贷等。尽管这份报告当时未被国会通过,但是它对美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誉为“美国工业化的宪章”。

    ——摘编自张进铭《汉密尔顿的建国思想及对美国的历史性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密尔顿建国方略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密尔顿的建国方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