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3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20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林则徐抗英

    B. 《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D. 《辛丑条约》——戊戌变法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 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

    B. 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

    C. 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

    D. 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0 题
  1. 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这说明宋代

    A. 君弱臣强权臣擅权

    B. 相权仍能制衡皇权

    C. 官员文化素养较高

    D. 中央集权制度削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据此判断西方列强获得的特权是

    ①居住和租地

    ②领事裁判权

    ③关税自主权

    ④最惠国待遇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 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 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C.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D. 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自秦汉以来就采取了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 )

    A. 中朝 内阁 军机处   B. 三省六部 三司 军机处

    C. 三衙 通判 转运使   D. 门下省 谏院 都察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的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

    B.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所以说中央集权制至迟出现于战国时期

    C.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权得到巩固

    D. 中央集权制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不可能存在于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辛丑条约》

    D. 《马关条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的一个死结,围绕着“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见下表)。其反映的实质是

    乾隆时代(1793年)

    礼部坚持英国特使马嘎尔尼行跪拜礼,并擅改英国外交文书

    咸丰时代(1860年)

    指示决不见不行跪拜礼之夷人,否则“唯有与之决战”

    同治时代(1873年)

    英、法、俄、美等六国使节首次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

    A. 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B. 近代外交确立的艰难历程

    C. 清政府天朝上国的意识

    D. 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斗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这首民谣应出自

    A. 鸦片战争时期

    B.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 甲午战争期间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西方“主权”思想开始引入中国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A. 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 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C. 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

    D. 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题文)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质……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引文中“‘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

    A. 宗法制

    B. 君主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

    A.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 废除行省,设三司

    C. 设厂卫特务机构

    D. 以八股取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美国舰队敲开锁国的日本,日本反而庆幸这个刺激让其早日惊醒;而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却认为惊醒他的人罪该万死,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八股取士致使封建士大夫保守自大   B. 小农经济社会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C. 闭关锁国使社会发展脱离世界潮流   D. 儒家文化对国民思想的深远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近代历史上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坚持进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其中在下列哪一次战争后列强的势力入侵边疆地区,导致出现边疆新危机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观察下面的漫画,它反映了发生在19 世纪晚期的一场侵华战争:中年大汉被一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而一帮西方人在一边袖手旁观。判断通过这场侵华战争,列强获得的侵略权益是

    A. 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等五处港口

    B. 今诸国驻防之处,系廊坊……山海关等

    C.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D. 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射猪斩羊图》是义和团运动时散发的宣传揭帖。观察下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 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指在华洋教势力

    B. 反映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 表达了义和团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决态度

    D. 对清政府不再抱有幻想,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反侵略斗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学者道:“我们有必要将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视为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如同一曲戏剧的三个场次。”此处所说的“衔接、演进”主要反映在

    A.对守旧势力进行无情革命

    B.把夺取政权作为奋斗方向

    C.将反帝爱国作为革命目标

    D.以爱国知识分子为主导力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列条约中,涉及即割地又赔款的是(   )

    ①《南京条约》 ②《北京条约》 ③《马关条约》 ④《辛丑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使西方列强认识到中国人“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瓜分之说不啻梦呓”的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义和团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一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材料二 1901年为确定《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总税务司赫德向列强提供了清朝财政报告,其中收支状况表如下:

    岁出

    数额(千两)

    岁入

    数额(千两)

    中央和各省的行政费

    30000

    田税

    26500

    陆军

    30000

    各省杂税

    1600

    海军

    5000

    各省杂项收入

    1000

    宫廷花费

    1100

    盐税盐厘

    13500

    海关经费

    3600

    厘金

    16000

    出使经费

    1000

    常关税

    2700

    河道经费

    940

    海关税(一般货物)

    17000

    铁路

    800

    ……

    债款开支

    24000

    ……

    总计

    101120

    总计

    88200

    注:“债款开支”中的债务主要是指1895—1898年的三笔外债。 “厘金”是一种商业税,盐也是抽厘对象,即“盐厘”。 “常关税”为内地货物通过税。

    (1)归纳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分析通商口岸带来的主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以“从财政收支看清末政治经济状况”为主题,解读材料二。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不同角度的信息至少3条)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