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5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周代法律规定士以下的人犯死罪处死刑时,要暴尸于闹市,贵族犯死罪时,则秘密处决。王族犯罪用刑时不得使用使其丧失生殖能力的刑罚。这反映了当时

    A. 法律限制贵族特权

    B. 法外特权的普遍化

    C. 宗法伦理的法律化

    D. 量刑定罪随意性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表为“东汉、西晋政府户数、口数统计表”,据此可推知

    东汉157年

    西晋280年

    下降比例

    户数

    10677960

    2459840

    77%

    口数

    56486856

    16163863

    71.4%

    A. 西晋时期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得到加强

    B. 从东汉到魏晋土地集中现象十分突出

    C. 战乱死伤是魏晋户口统计下降的主因

    D. 东汉后期自耕农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确证的是

    A. 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

    B. 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

    C. 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

    D. 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传统科举落第文士,大多做教书先生或回家种地。到了明朝又多新的出路,比如可以给官员做师爷,给商人做参谋,甚至还可以去戏班子写戏。据此可知明代

    A. 商品经济繁荣

    B. 戏曲备受士人推崇

    C. 科举制度衰落

    D. 社会等级秩序混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853年太平天国正式开科取士,规定:“人人都可考,凡应试者皆及第”,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考试还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据此判断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

    A. 实现了男女平等的主张

    B. 向民众普及了天主教教义

    C. 争取到士人的广泛支持

    D. 表达了对封建正统的反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35年,蒋介石提出将川滇黔为中华民国复兴的根据地,把四川作为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后来国民政府确立了以西南地区为新建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开始将沿海工业迁至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这反映出国民政府准备

    A. 平衡地区经济发展

    B. 转向战时经济体制

    C. 建立官僚资本垄断

    D. 防止西南军阀做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 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C. “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

    D. “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2条规定:“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以同态复仇而毁伤其形体”,这表明当时的罗马法

    A. 保留了无节制的同态复仇

    B. 隐含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渡

    C. 对民间既有习俗缺乏尊重

    D. 对解决社会矛盾具有滞后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拉伯雷在《巨人传》中融入了天文、地理、气象、航海、生物、人体生理、医药、法律、哲学、语言等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除了具有荒诞的特征,也是一个学识非常丰厚的人。这反映了当时

    A. 资产阶级追求知识渴望理性

    B. 艺术家们强烈批判教会腐败

    C. 人们普遍对世界有深度了解

    D. 新思想催生出未来社会蓝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圣西门将社会中的人群分为“劳动者”和“游手好闲者”,其中“劳动者”包括农民、存在雇佣关系的工人和工主、商业阶层以及银行家等,“游手好闲者”包括封建贵族、君主等。这表明圣西门

    A. 意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B. 将革命的对象指向封建专制制度

    C. 主要从经济意义上划分阶层

    D. 深刻认识工业革命中的阶级对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课,并配有标题“美国人领取救济——在‘世界最高生活水准’的广告牌下,美国人民排着长队领取救济。”该照片最早出自1937年2月美国《生活》杂志的新闻报道,原标题是“洪灾难民等待领取救济”。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 胡佛应对危机的效果十分有限

    B. 美国忽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C. 经济危机给人民带来巨大冲击

    D. 教材对该材料的处理存在不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对苏联的基本态度如下表所示:

    1946年1月

    杜鲁门明确表示,“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美国对苏联“不应该再做任何妥协”。

    1946年2月

    美国驻苏联代办凯南认为,苏联“在一切认为适时和有希望的地方,努力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的美国

    A. 积极推动美苏冷战格局的扩展

    B. 准备对苏实施强硬的遏制政策

    C. 试图借助于战争手段遏制苏联

    D. 对苏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转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经济领域中的体现,指表现于经济领域内的一种民族情绪。罗志田先生说过,提起近代中国(主要是晚清时期)的民族主义,“多想到其因外侮而起的救国观念与卫国运动”。那么,具体到近代中国的经济民族主义,则自然可以“顺推”为近代中国经济领域“因外侮而起的救国观念与卫国运动”。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那时,早期改良思想家提出采西学、制洋器;振兴百工、发展商务、实行商战等。

    ——摘编自李玉《认识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的新维度》

    材料二  众所周知,“经济民族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给欧洲和美国乃至世界带来深重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40年代,痛定思痛,根本克服“经济民族主义”的国际制度被设计出来。二战后,美国“经济民族主义”为“经济自由主义”取代,“经济民族主义”逐渐没落。……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新保守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主导思想时,美国的贸易政策则发生了逆转,主张加强政府对外贸活动的干预,实行“公平与合理贸易”政策,以保昔日的竞争优势。这样一种以非关税措施为政策工具的贸易保护主义也被称为“新经济民族主义”。这样的“经济民族主义”,表面上是对美国有利的,但是实际上是对美国不利的。

    ——摘编自庞中英《积极应对全球“经济民族主义”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为克服“经济民族主义”设计了哪些国际制度?并说明美国兴起“新经济民族主义”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民族主义”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技术引进路径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历史地形成的。我国历史上技术引进的路径发生了多次变化,综合表格中多个历史阶段的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我国技术引进的演变

    ——据姜辉《美国出口管制政策与我国技术引进路径演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过二百多年发展,今天的西方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监察经验并建立了完善的行政监察制度。作为世界上最早设立专职行政监察机构的瑞典,其行政监察机构就彻底摆脱了对监察对象的依附关系,地位相当超然、独立。新加坡的监察体系中,既有预防性立法,如《公务员法》、《公务员行为准则》、《公务员纪律条例》、《财产申报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又有惩治性法规,如《公务员惩戒规则》。法国政府制定的公务员《道义法规》,对公务员的道德行为标准也作了具体规定。加拿大的《知情权法》,规定一切政务信息除涉及国家安全、他人隐私外,都应向公民公开。美国联邦刑法典规定,任何政府官员如果收受的财物价值超过7000美元,就要处以相当于其收受财物价值3倍的罚金,或者判15年以下的监禁,或者取消其政府官员的资格。

    ——摘编自樊曼莉《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等国在其利益集中的中国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所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已被日本占领军夺权,原来居住在租界内的美英人士被日军看作敌侨关进了集中营,其产业也被日本占领军接收,成为战利品。日本法西斯大肆鼓吹“解放东亚民族”“黄色人种革命”等,推行“对华新政策”……上演所谓“交还”租界和“撤废”治外法权的闹剧。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指出:“(汪精卫宣传)他已将英美驱逐,收回了租界,取消了领事裁判权,废弃了不平等条约,重庆却拥护不平等条约,替帝国主义的特权作战。日本发言人也做着同样的宣传,这种宣传真是恶毒之至。但不平等条约的存在,是一种事实……我们的盟邦又何所吝惜而不给我们为正义而战的中国人解除这种羞耻呢?”这从另一侧面对促使美英改变对华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新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推行“对华新政策”的背景及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对华新政策”产生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出生名门,是辽朝皇室后裔。他“三岁而孤”,在家中接受教育,“母杨氏教之学”。耶律楚材天资聪颖,受过系统的儒家传统教育,从小树立了“以儒治国”和“致君泽民”的志向和抱负。耶律楚材崇尚儒学,为官后多次向统治者推荐儒士。他还建议修复孔庙,设立编修所和经籍所,召名儒译经。后人这样评价他:“观居士之所为,迹释而心算,名释而实儒,言释而行儒,术释而治儒,彼其所换者,善有道矣。”耶律楚材援引饱学的儒家之士入朝做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元朝最高统治者一味倚重武人,鄙视儒士的做法,“振兴儒教,进用士人,以救偏任武夫及色目种人之弊。”后元人评价这一功绩时说“国朝之用文臣,盖自公发之。”耶律楚材被誉为元代第一贤相。

    ——摘编自梁慧《慧眼识才的政治家耶律楚材——论耶律楚材的人才观》

    (1)根据材料,概括耶律楚材为实现其人才观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耶律楚材的人才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