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单选题 19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19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6 题
  1. 1870年以后,欧美国家重工业发展迅速,在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生产流程日趋复杂,一个产品需要多道工艺流程分工与技术的复杂性与19世纪前期不能同日而语,这种现象

    A. 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B. 促进了垄断组织的出现和发展

    C. 得益于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发展

    D. 体现了科技发明在工业中的应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据此分析

    A. 斯大林模式已经形成

    B. 单一公有制已经建立

    C. 容易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D. 新经济政策被终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

    A. 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   B. 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

    C. 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   D. 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清时期实行永佃制。永佃制有“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买卖田骨一般称为“大买”或“大卖”,买卖田皮一般称为“小买”或“小卖”。由此可以推知,明清期

    A. 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懈

    B. 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

    C. 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冲击

    D. 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从晚清顽固派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害地脉”到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A. 封建迷信是当时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B. 官员的喜好对各行业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C. 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趋势是向机械动力演进

    D. 近代交通的进步逐渐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9 题
  1. “战略目标的冲突和长期海上对抗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形式——与近四世纪英国所参加的战争相比,它是完完全全的贸易战争。交战的任何一方几乎都没有入侵对方领土的意图,英国所要求的是至高无上的贸易统治地位,……是为了求得海上生存而极力抗争。”这场发生于17世纪的战争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 西欧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

    C. 英国建立起“日不落帝国”   D. 荷兰的殖民霸权逐渐丧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 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 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 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 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B. 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 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D. 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 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A. 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C. 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D. 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 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据考古资料统计,秦汉墓葬、村落遗址、冶铁遗址出土的1350件起土铁农具中,犁铧、铧冠、鐴土约计146件(其中,铧冠约计101件,鐴土4件),锸、锄、铲、镢之属1204件。这些信息说明秦汉时期(  )

    A.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C. 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D. 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康熙初年的枫泾镇,“里中多布局,局中多雇染匠、砑匠,皆江宁人,往来成群”。踹染工匠在人身上受到“保长、布防、包头管辖”,作坊主对踹染工匠还有一定的超经济强制权利。据此分析当时的枫泾镇

    A. 踹染工匠受到残酷剥削

    B. 手工业者没有人身自由

    C. 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学者认为:尽管洋务运动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但是“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此说法主要是

    A. 肯定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B. 指出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实质

    C. 否定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D. 看到了洋务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表是抗战时后方工矿业发展的状况

    下列对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实业救国思想和战争需求的刺激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C. 工业生产被官僚资本垄断

    D. 日本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据《申报》1912年2月19日报道,湖南湘潭县城“剪辫者已十居其九,闻有一二未剪者不过顽固之乡愚”,有“一挑水夫尚垂发辫,该兵士迫令剪去”。结果发生争吵推拉,挑水夫受伤致死。这表明( )

    A.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 革新与传统惰性并存

    C. 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   D. 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它是作为斯大林时代以来最成功的一个五年计划载入苏联历史的”。这是俄罗斯学者菲利波夫对第八个五年计划的评价。“最成功”指的是

    A. 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B. 拄着拐杖在二战后初期迅速崛起

    C. 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优势地位   D. 苏联成为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题文)对几乎所有人来说,苏联的突然崩溃是一件“出人意料”的黑天鹅事件(比喻意外的,并具有极端影响的事件)——在崩溃发生之前,这个制度的崩溃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当它发生的时候,却不显得令人惊奇。若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观察,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A. 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没有能长期坚持   B. 戈尔巴乔夫改革节奏混乱措施不力

    C. 十月革命使俄国的历史偏离正确的轨道   D. 斯大林模式违背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要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题文)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 A理论是持续时间最长并且始终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

    B. 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C. 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经济滞胀的出现

    D. 20世纪70年代以后,B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再发挥任何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这一状况说明在此时期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阻力重重   B. 经济方针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C. 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D. 计划经济体制逐渐确立起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近代以来,生产力进步,东西经贸交流频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机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市出现生产凋敞,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材料三:  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丝车仅一百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损耗殆尽。光绪十三年后,丝厂事业逐渐发达,丝车自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后法国绸商渐知中国除土丝外,亦有机制厂丝可供应用,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采办。此项办法始自光绪十九年,迄今三十余年,未尝变更也。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不同时期欧洲在东西贸易中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迅速增长的原因。

    (3)根据材料概括此家丝厂初期经营困难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后期经营改善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加深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把旧“四大自由”……改成了新“四大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免于匮乏”的观念把社会平等定为一项原则。就是说,在一个这样富有的社会还有赤贫现象是不合理的,非正义的。消灭这种不合理现象应是政府和社会的目标。

    ——资中筠《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

    材料二: 当然,这三驾马车即政府的三个部门——国会、行政部门和法院。其中两匹马今天正在协力拉曳;而第三匹却不然……法院的所作所为已不像是一个司法机关,却像一个政策机关了……

    ——罗斯福总统1937年2月演说,黄德禄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

    材料三:

    1935年

    判决《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

    1936年

    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宪

    1937年4月

    支持《全国劳工关系法》

    1937年5月

    支持《社会保障法》

    1937年7月

    国会未能通过罗斯福最高法院改组计划

    ——根据[美]麦克洛斯基《美国最高法院》改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体现“免于匮乏”观念的措施。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阐释罗斯福所说“其中两匹马今天正在协力拉曳;而第三匹却不然”。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三反映的罗斯福与最高法院的斗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