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6 题
  1.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游褒禅山记》写游山经过,并由此生发议论,与一般的游记散文相比,构思新颖,别具匠心

    B. 对屈原的崇拜,从普通大众到士大夫,从稗官野史到正史,大家都对屈原的美德深信不疑。

    C. 食品卫生安全重于泰山,学校高度重视,严禁腐烂变质、半生不熟的食材端上学生的餐桌。

    D. 清明前后,春风如一只看不见的手轻轻拂过,长江以南半壁江山都笼罩在了一片暖意融融的春光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文段中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七十年前,经过百年战动荡的中国千疮百孔,斑驳陆离。面对云谲波诡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针对西方的各种封锁措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带领全国人民战胜国难,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闻不如一见,无论你身在何处,当你踏上这片土地时,你一定能感觉到如今的中国万象更新,生机勃勃。

    A. 斑驳陆离 B. 云谲波诡

    C.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D. 百闻不如一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虽然苏轼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屡次遭受贬谪,流离失所,甚至穷愁潦倒,但我们见到的依然是一个乐观豪放的苏轼,一个超然于大地、飘浮于半空、豪情万丈的苏轼。

    中国封建历史上,儒学之士常常以“济苍生、安社稷”为己任,但遭弃用,受贬谪,时时干扰着他们匡扶社稷的美梦。苏轼好佛,但他没有因佛教的思想而否定人生:苏轼饱读儒家经典,但他没有因宦海沉浮而自怨自艾(妄自菲薄)走向堕落;苏轼喜好道家思想,但他没有因此看破红尘而洁身自好(明哲保身)。因此苏轼不像有些意气风发(慷慨激昂)的青年,仕途失意便一蹶不振(一败涂地)。他没有在东坡雪堂里消弥自我,既不避世,也不避人,而是“澄怀观道”,以求对生活更深的理解,总是让自己不断地发展进步。

    1.文中划横线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穷愁潦倒 B. 匡扶社稷

    C. 消弥 D. 澄怀观道

    2.文中加点词语不能被括号中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A. 自怨自艾(妄自菲薄) B. 洁身自好(明哲保身)

    C. 意气风发(慷慨激昂) D. 一蹶不振(一败涂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之外的传统文学样式,兼有诗歌散文之长,内容______,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它与生活______,凡身边事、眼前景皆可入对联,欣赏对联,不仅能提升人文知识,了风俗人情,还能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对联最早出现于三国,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______。对联讲究炼字,更讲究炼意。作对联需要对每个字反复推琢磨,但是又要求不见斧凿之痕,______,宛若天成。

    对联分类繁多,不同场所应使用不同的对联。比如一中项家书院“承百年老院明礼崇德,继一中辉煌求知求真”、重庆湖广会馆“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来来来认认真真想想事,忙忙碌碌暮暮朝朝坐坐坐潇潇洒洒宽宽心”、南岸慈云寺望江亭“极目高秋遥送两江云水,会心深处默对一树菩提”、沙坪公园濯静亭“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

    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包罗万象      休戚相关      源远流长      一气呵成

    B. 灿若繁星      息息相关      经久不衰      信手拈来

    C. 包罗万象      息息相关      源远流长      信手拈来

    D. 灿若繁星      休戚相关      经久不衰      一气呵成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能增长人文知识,见识风俗人情,还能享受审美乐趣和修养情操

    B. 不仅能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还能增加人文知识,了解风俗人情

    C. 不仅可以增长人文知识和风俗人情,还能够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

    D. 不仅能增长人文知识,了解风俗人情,还能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文中不同场所对应的对联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 一中项家书院“承百年老院明礼崇德,继一中辉煌求知求真”

    B. 重庆湖广会馆“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来来来认认真真想想事,忙忙碌碌暮暮朝朝坐坐坐潇潇洒洒宽宽心”

    C. 慈云寺望江亭“极目高秋遥送两江云水,会心深处默对一树菩提”

    D. 沙坪公园濯静亭“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畏之感,使人服膺”(《乡土中国》)。中国人待人以礼、言谈重礼、语词得体合礼是我们的优秀传统。下面句子中不合礼的一项是

    A. 昨日本拟一电相告,以小轮船不来,故不能发,想正悬念。今特琐琐相告,可并禀高堂。(梁启超《与娴儿书》)

    B. 欣闻母校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校庆邀请函回函)

    C. 犬子在光明大道2号新开汽车工坊,欢迎新老朋友惠顾,(父亲在朋友圈发布的儿子店铺开张信息)

    D. 选科分班结束后,学生对老师说:“承蒙老师上学期的雅教,我受益良多,今后若有机会还请老师不吝赐教。”(师生道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傅青主善书画

    [清]徐珂

    傅青主以书画著,不轻为人作。尝有友求画,傅谓:“画虽末艺,然必须笔补造化,我每作画,先择其时,非遇良辰不下笔。今重违①君意,约以中秋夕为期,如天气晴爽,风定月明,当准备纸笔。”

    至日,果晴爽,友大喜,知其嗜酒,乃与痛饮,自晡至昳②,始罢席。乃命侍者为研浓墨,骈两几,铺丈长玉版纸于上,又取铁界尺镇纸四角,谓俟月上东向,秉烛为之。少焉,月出,乐甚,命侍者取所研浓墨一巨钵,置旁几,屏退诸人,独白命笔。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傅狂叫,叹曰:“孺子败吾兴,奈何!”遂掷笔搓纸而辍。友见其满头皆墨,汗下如雨,急取水为之浣濯,遣人送归。

    京师打钟庵落成,僧慕傳名,丐书庵额,以僧无行,不许,僧谂③某与傅善,啖以重金,令转乞。甲不敢遽达,又虑无以报僧,既思得一法,乃沽佳酝招饮,又预作五绝诗一首,以打钟庵三字嵌诗中,乘微醺,自握笔书此诗,屡书,屡自拉弃之。傅睨之而笑,甲:“家有屏,欲书此诗刻其上,顾不善涂鸦。”时傅醉矣,曰:“我为汝代笔如何?”甲喜曰:“幸甚。”遽索纸,纵笔为之,甲请曰:“既赐书,即求署款。”傅笑而许之。甲刓④三字授僧,榜于门。

    一日,傅偶过庵前,讶额署己款,笔意确是,注视之,沉思良久,忽忆前为甲书屏中有此三字,始悟为甲所卖,遂与绝交。

    (节选自《清稗类钞·艺术类》)

    [注]①重违:难违,②昳;太阳偏西。③谂:通“审”,详细了解。④:剜,挖。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谓俟月上东向         俟:等待

    B. 始罢席           始:开始

    C. 以僧无行           行:品行

    D. 僧谂某与傅善         善:交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画虽末艺           虽一毫而莫取

    B. 乃命侍者为研浓墨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 急取水为之浣濯         于人为可讥

    D. 以僧无行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为甲所卖

    A. 客有吹洞箫者

    B.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有碑仆道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

    B. 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

    C. 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

    D. 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

    5.下列四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命侍者取所研浓墨一巨钵,置旁几,屏退诸人。

    让侍者取来一大钵研好的浓墨,放在旁边的几案上,让周围的人都退下。

    B. 京师打钟庵落成,僧慕傅名,丐书庵额。

    京师打钟庵落成,庵里的和尚仰慕傅青主的名声,请求他题写庵上的匾额。

    C. 欲书此诗刻其上,顾不善涂鸦。

    我想写下这首诗刻在它上面,只是我不擅长书写。

    D. 时傅醉矣,曰:“我为汝代笔如何?”

    当时傅青主己醉,便说:“我为什么要替你书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傅青主对创作有严格的要求,每次创作都必须先选择时机,遇到了良辰才肯下笔。

    B. 友人为了求得傅青主的画,置酒与之痛饮,因此败坏了傅青主的清兴而没能如愿。

    C. 甲为了回报和尚,设计骗取了傅青主的真迹,最后却因此断送了与傅青主的交情。

    D. 本文通过对傅青主的动作和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位富有鲜明个性的书画家形象。

    7.把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啖以重金,令转乞。甲不敢遽达,又虑无以报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庐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服:承受,承当

    B. 岁比不登,盗贼满野              登:登山

    C. 庶几有隐君子乎                 庶几:或许

    D. 予弟子由适在济南                 适:恰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 是谓求祸而辞福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 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           险以远,则至者少

    D. 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的是

    A. 吾安往而不乐 B. 又乌知胜负之所在

    C. 而今安在哉 D. 而又何羡乎

    4.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作者“超然物外”思想的一组是

    ①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②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

    ③始至之日,岁比不登

    ④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⑤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⑥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②④⑥ D. ①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若认为凡物都有可欣赏的地方,都可使人快乐,只要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

    B. 作者登台远望,联想到古人功业,可见作者虽然身在胶西但并没有完全磨灭建功立业的理想。

    C. 描写超然台四方胜景和四季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能在既有境况下获得快乐,突出了超然的思想。

    D. 作者在文章篇末点题,并给高台取名,表示自己“无所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和豁达胸怀。

    6.把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元)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含,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注]诗眼:诗人的洞察力。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投老:临老,到老。

    1.下面有关曲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此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

    B. 起首两句在上下千载、纵橫万里的时空背景上,赞颂圣贤与英雄豪杰,感慨王朝兴衰、个人得失。

    C. 没有车马红尘的喧扰,读“万卷”书,饮“春水”茶,山中归宿宜人可慰,结尾感情由浓转淡。

    D. 张可久散曲以典雅清丽著名,此曲亦然,古今融汇,情景交融,语言华美绚烂,风格婉约。

    2.下面有关曲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思接千古,视通天涯,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 首句总写兴亡盛衰的虚幻,再以“孔林”、“吴宫”、“楚庙”三句具体印证。

    C. “茅舍”、“村家”、“山中”既照应题目,又突出了隐居环境幽古。

    D. 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反问,描写诗人酿酒饮茶恬淡安宁的隐逸生活。

    3.诗眼是一首诗中起关键作用的一个字或一个词,用以表达诗人全篇的思想感情,是整首诗的精髓,有人认为本曲的诗眼是“兴亡”,也有人认为是“梦”,是“倦”,请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诉说许多小人嫉妒诽谤其德行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身处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社会而内心痛苦。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4)《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之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6)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的概念早在1978年就由美国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琼·斯潘思提出,最近几年这一经济现象开始流行,主要包括一个由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这个第三方可以是商业机构、组织或者政府,个体借助这些平台,交换闲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或者筹集资金。

    (摘编自曾响铃《“共享经济”改变了什么》,《大众日报》2015年7月22日)

    材料二: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借助互联网手段,满足迥异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难看出,创新的不只是交易方式、交易对象,更是共享的价值理念。因而,同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共享经济带有天然的社交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同时也蘊藏由此而生的风险。有调查指出,约39.9%的受访者对拼车服务的安全有所顾虑;在私厨服务领域,69.1%的受访者表示不相信陌生人。信任和理解,已经成为共享经济成长过程难以回避的命题。单车的乱停乱放,让中国再一次成为“自行车王国”;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的利益纷争,在多个城市的街头上演;知识的分享,对原创内容的保护和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等。共享经济的发展,给治理带来了更多的难题,

    (摘编自盛玉雷《共享经济如何优雅走向明天》,《人民日报》2017年1月19日)

    材料三:

    图1  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重点领域市场交易额增速

    图2  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主要领域融资额

    (摘编自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共享经济:从起步期向成长期加速转型——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光明日报》2018年3月29日)

    材料四:

    共享经济是近年来的经济亮点。以共享住宿领域为例,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共享经济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共享住宿发展报告2018》,目前我国主要共享住宿平台的房源数量已达300万套,去年接待房客7600万人次。平台上的房东、管家、摄影师等服务者人数约为200万人,基本上每增加1个房东,就能带动2个兼职就业。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乡村民宿己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之一。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5月18日版)

    材料五:

    虽然欧盟多次强调对于共享经济要予以支持,但是现实情况中各地对共享经济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比如,伦敦对共享经济的包容程度就远高于其他地区。根据每日邮报的报道,英国拥有全球十分之一的共享经济业务,高于法国、西班牙和德国的总和。与荚国不同,欧洲一些国家因为缺少适用于共享经济的监管条款,而抵制了共享经济的扩张。其中,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地的法院宣布,对Uber这类非专业司机驾驶服务的推广是违法的。此外,巴黎、阿姆斯特丹等地也已开始针对“共享住宿”收取税费。

    (摘编自《共享经济治理:历史镜鉴与域外经验》,《国家治理周刊》总第137期2017年5月7日)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本质上,共享经济能满足迥异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但未必创新交易方式、交易对象。

    B. 共享经济可以被理解为,个体借助机构、组织和政府等创立的第三方平台,交换闲置物品、分享经验或筹集资金。

    C. 从交易额增速和融资额来看,医疗分享、共享金融和生产能力位居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众多领域最后三位。

    D. 共享住宿以300万套房满足7600万人住,不仅盘活了现有房源,而且吸纳了管家、摄影师得人员就业。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共享经济比传统经济更具有社交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其生产、销售等环节都带有体验并及时改进的优势。

    B. “共享经济”这一概念由外国学者提出,但跟欧洲一些因家相比,最近几年我国共享经济实践较为丰富。

    C. 在2017年,医疗分享的融资额相对较小,但是其交易额的增速却较快,这显示出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D. 共享经济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在欧洲地区,英国共享经济业务领先于法国和德国。

    3.对于我国发展共享经济,你认为应如何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请结合村料简要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各题。

    背叛饮烟

    胡宗波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靠山吃山,靠山烧山,这是人类生存的不二法则。

    人们要想烧熟一日三餐,烧旺日子,离不开添柴加火。为了孵化出炊烟,在每家每户的日常规划中,砍柴可不是小事。人们清楚,谁懈怠了砍柴,谁就是和日子过不去,必将遭到肚子的报复。

    我一直认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甚至刚吃了饭,就挂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的乳名。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能看懂炊烟的表情,也能读懂炊烟的语言。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

    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他们将自己的讽刺和挖苦当“礼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送。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裉,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尽管,那些还对炊烟心怀感恩的人,就像我父母,还忍受着烟熏火燎,顽强地坚守着,但他们培育的那点炊烟,不过蚍蜉撼树。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语言朴实生动,自然隽永,善用比喻等修辞,却没有斧凿痕迹,形象贴切,具有极强的生活气息。

    B. 父母辛苦的劳作,同村人的冷嘲热讽,我离家之后的“无根状态”都是我“背叛炊烟”的“成本”。

    C. 文中划线的句子将我怀揣希冀归乡,与对现实的失望形成对比,表达出我对炊烟即将被替代的担忧。

    D. 作者说“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看得出作者对现代文明有着非常强烈地排斥。

    2.文章的前两个自然段,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

    3.文章题目叫“背叛炊烟”,其中“背叛”是何含义?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种“背叛”的看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有这样一句话: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触摸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2)电影《流浪地球》中,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刘培强,希望启动亲人通话功能让儿子刘启回到保护人类的地下城。

    刘启说:“跟他有什么好说的!”“你有什么资格替我做决定!”

    (3)在面临选科的时候,一学生与父母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父母希望他能选择物理,而他坚持选择了历史。为此父母非常生气,说他不听劝告;该生则委屈地说父母不理解自己。

    你如何看待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