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9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1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9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青苔(tāi)    目眦(zì)     沼泽(zhǎo)   叱咤风云(zhà)

    B. 拊心(fǔ)     满载(zài)    譬如(bì)     妖童媛女(yuàn)

    C. 船舷(xián)   说服(shuō)   横亘(gèn)    不可估量(liáng)

    D. 猗郁(yī)     垝垣(guǐ)    绯红(fěi)     敷衍塞责(s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人不敢与忤视(正眼看)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合力)

    肆其西封(西边的疆界)

    以乱易整,不武(不威武)

    B. 持千金之资币物(礼品)

    剑长,操其室(剑鞘)

    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C. 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

    修短随化(自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自可断来信(使者,指媒人)

    D.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无物以相之(帮助)

    趣舍万殊(趋向,取向)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①行李之往来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④约为婚姻

    ⑤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⑥备他盜之出入与非常也   ⑦以其无礼于晋     ⑧羡长江之无穷

    ⑨汝岂得自由         ⑩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己少

    A. ①③④⑥⑧ B. ①④⑦⑨⑩ C. ②④⑤⑥⑨ D. ②③⑥⑦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按照词类活用分类,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军函陵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箕踞以骂之

    ④其人居远未来   ⑤籍吏民,封府库     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⑦秋毫不敢有所近  ⑧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⑨太子迟之

    A. ①⑤/②⑥/④⑦⑧/⑨

    B. ①⑤/②⑥/③/④/⑦⑧/⑨

    C. ①⑤/②⑧/③④⑦/⑥/⑨

    D. ①②⑤/③⑦/④⑥/⑧/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其孰能讥之乎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当其欣于所遇

    C. 怨灵修之浩荡兮         哀吾生之须臾

    D. 而乃以手共搏之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按照文言句式特点分类,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③为击破沛公军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⑤大王来何操  ⑥沛公安在     ⑦客有吹洞箫者

    ⑧月出于东山之上     ⑨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⑩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 ①/②/③⑦⑩/④⑧/⑤⑥/⑨

    B. ①⑤/②④/③⑨/⑥/⑧/⑦⑩

    C. ①②/④⑧/⑤⑥/⑦⑨/③⑩

    D. ①⑤⑥/②/③⑨/④⑦/⑧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依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

    B. “乃朝服,设九宾”中“九宾”,也称九仪,是中国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迎宾赞礼人员)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C.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D.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的“癸丑”,为中国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的次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庆刚过,   的《二十二》剧组就通过微博兑现了此前承诺,向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10086003.95元,并在基金会内设立“慰安妇研究与援助”项目专项基金。

    很少有这样的影视作品,镜头下屈指可数的老人,就能表演出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的伤痕印记。的确,从任何一个走俏的元素上说,《二十二》与时下流行的风格可谓    。在一贯高潮迭起的荧屏喧嚣里,在刻意渲染的感情漩涡中,《二十二》的镜头语言却平淡地犹如生活本身,平静地讲述她们姓什么、叫什么,住在哪里,过着怎样的生活。或许,打动观众的反而正是这般生活的细节,让人感受到静水流深背后的厚重与深沉。

    镜头所及都展现着一种克制的力量。没有     的情绪,只有“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的通达;鲜见歇斯底里的泪水,只有“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也要留出这条命看”的情感。在她们身上,现今的      与往事的波涛汹涌交织,生活的轻描淡写与命运的坎坷辗转杂糅.可以说,《二十二》恰如一面朴素的反光镜,(   ),不唐突岁月,不矫饰真实。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样的影视作品很少有,镜头下屈指可数的老人,就能勾勒出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伤痕印记。

    B. 这样的影视作品很少有,透过镜头下屈指可数的老人,就能表演出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伤痕印记。

    C. 很少有这样的影视作品,透过镜头下屈指可数的老人,就能勾勒出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伤痕印记。

    D. 很少有这样的影视作品,镜头下屈指可数的老人,就能表演出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伤痕印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照见历史的景深,使老人的全貌得以直观地呈现

    B. 使老人的全貌得以直观地呈现,照见历史的景深

    C. 直观地呈现老人的全貌,照见历史的景深

    D. 照见历史的景深,直观地呈现老人的全貌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言九鼎   相去万里   苦不堪言   古井无波

    B. 言而有信   相去万里   苦大仇深   波澜不惊

    C. 一言九鼎   咫尺万里   苦大仇深   古井无波

    D. 言而有信   咫尺万里   苦不堪言   波澜不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初三毕业时,班主任陈老师赠我一本《呐喊》,并在上面题字:“爱徒林兰心惠存。”

    B. 得知好友的父亲去世,小王立即打电话安慰他说:“我对家严的去世表示哀悼,请节哀。”

    C. 作家李林向邀请方致歉:“我因俗务缠身,无法在百忙之中拨冗莅临贵校开讲座,抱歉!”

    D. 在班会课上,同学真诚地说:“我殷切期望老师指出我的不足,为我的成长尽绵薄之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狗铃

    张港

    公元1977年那个冬天,让我心乱至今。那个冬天,知青竟然可以考大学了,更为竟然的是,考上者有我。然而,我苦死了。

    苦在哈里这儿。哈里是一只人见人踢的瘦野狗,吃狗肉的都看不上它。它蔫蔫无声地睡在我的草房烟囱根下。那时我是“挑水员”,负责全队的热水,它是看上了烟囱根的热.我就许它进屋了。

    每个早晨,太阳用影子将瘦瘦的我与瘦瘦的哈里拉得很长很长,一晃一晃。挑满了水,湿漉漉的我,倒板铺上喘气,哈里就用软软的舌头舐我的手。手心热热的,我有了被抚摸的感觉。抚摸,只有妈妈。于是,我就与它在一起了。

    狗最应该有的叫声,可哈里从来没有,于是人人叫它蔫狗,而我偏叫它哈里,这其中潜藏着欧洲文学。

    我的粮食从没够吃过,这回,我饿它也饿。我决心让跟我受罪的哈里好好吃他娘的一顿。那天,我狠狠地买了瓶油多的红烧猪肉罐头,狠狠地一大勺子送它嘴边。它嘴没张。

    我先吃一口,它还不张口.我将油及肉倒进一盆开水,搅开了,它才与我你一口我一口地喝上了。从此,我与哈里分不开了。

    我要上学了,除了胳膊除了腿,我什么也带不走。哈里怎么办?

    我首先想到老蹦子。老蹦子长我几岁,是那种掉人堆就找不到的那种,他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但是也有,那就是从不说话,若说也是一个字,故称“一字一蹦*,演化为老蹦子。例如,学习《愚公移山》每人必须谈体会,轮到老蹦子,他说:“学。好。”红头涨脸往外憋第三字时,队长说:“这个老蹦子,发的一个言,啊——啊——发得,很好.比上回字数多出了一个倍.还要努上一个力,继上一个续。”

    老蹦子一个人单着,正好哈里给他做个伴儿。再说,他不常挨饿,哈里跟他比跟我强。哈里从来没被拴过,这回可不行了。我割了条生马皮,打上眼儿,制成脖圈,一根绳子拴了哈里.看哈里又戴圈子又上绳,我好心酸。想起城里的哈巴狗脖上有个小铜铃,一跑哗啷唧响。我到龙镇买个小铜铃,算给哈里留下个纪念品。

    我拖哈里到老蹦子那儿。可这老蹦子脑袋摇得仨一联儿五一串儿。我说:“你他妈的也太狠,不想让我读大学是不?好,我他妈的不念了!”

    看我要走,老蹦子手拦了一下,蹦出个“中”。

    我就细细反复讲解哈里的脾气及遛法、喂法。他瞪着我:“中了。”

    我不得不上汽车了,我将狗绳拍老蹦子手心,又一次讲解哈里的脾气及遛法、喂法。老蹦子脸紫脸红,说:“答应了!”竞是仨字———明显是让我气出来的。

    想好的事,偏偏跟你反着。汽车开到老头山,回望活了九年苦了九年的雪山白树,又舍不得了。

    雪野茫茫,一个黑点儿追着车跑。我的妈呀!我看出来了一—哈里。黑点儿越来越小,不见了,没有了,消失了,融化于一座白山。

    大学一年,我收到农村来信,是老蹦子来的,一看就是央人写的,乱七八糟,但我懂了:哈里跑了,在老头山找到了,让冬狼掏干净了……

    事情过去40年,年年想回农场,年年不敢.这回我下定决心,鼓起勇气去了。

    全都认不得了.“写报纸那知青回来了”,乡亲们到招待所看我。个别的有当年的模样,多数怎么也对不上号――这是费脑筋的事。

    来了个小伙子。我走时他肯定没有出生,这不用费脑筋。小伙子就是那种没有任何特点的小伙子,他怯怯的,脸涨涨的,对我鞠一个大躬,说:“那个……那个啥……你.…你……就是张老师?”

    “是啊!你是——?”

    “那个...那个啥………我是徐志正的儿子,徐志正是我爹,我父亲。”

    “徐志正?徐志正?谁?”

    小伙子看我,直了直,退了退,鼓鼓胸,说:“就…就是老老老——老蹦子!”“啊——老蹦子!老蹦子有儿子?他好吗?”

    小伙子摇摇头:“没了。五年了。”

    我心好堵,好想哭。

    小伙子缓缓地掏出个小布包,一层一层打开:“张老师,我爹.给你的……最后交代的。可是.…可是……我打听不到你呀!”

    小红布上,一个小小的铜铃。

    青年人端铃近我,那铃儿,内里仁心哗啷一响。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用较大的篇幅,回忆“我”与哈里相遇、相处的过程,展现二者情感发展的脉络,交待了“我”即将上大学却“苦死了”的原因。

    B. 小说写分别时哈里追着汽车跑,在“我”的视线中逐渐消失,直至融化于一座白山。情节感人,凸显了哈里与“我”之间的深厚感情。

    C.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小说更加真切感人;语言具有浓郁的口语色彩和个性色彩,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D. 两处“狠狠地”,突出了“我”让哈里美餐一顿的决心和诚意;两处“讲解哈里的脾气及遛法、喂法”,主要表现了“我”的细心和耐心。

    2.老蹦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写40年后,“我”回到农场,老蹦子的儿子把狗铃郑重交还给“我”,这样处理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秋   李应杰

    或许是昨晚吧,竟做了一个梦。朦胧中,一个人独自在江南无人的秋天里,缓缓地走着……

    懒懒地起床,清早推开窗,猛然发现,眼前那繁茂又喧闹的榕树,不知什么时候,竟变得有些稀疏。树干就要变得光秃秃的了,仅留了几片不肯就去的叶子。一阵风过,那叶子颤了几下,却也是经不起风吹,打着旋儿落下了。我不禁打了个寒战,有些凉了,忙添了件衣服。这才发觉,秋,竟悄惝地来了。

    这地方,怕是没有秋天,可想起郁达夫的话:“江南,秋当然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我觉得说得确切又实在。这才觉得有,只不过,若是有,恐怕也是留不住的。

    来到这里,已是多年了。这儿的秋天,总是给我太多的感伤。凄凄迷迷,冷冷清清。单一的冷色调,底色朦胧,散落着冰凉的秋雨,透明的雨伞……南方的秋,它总是来得仓促,还未打声招呼,就哭哭啼啼起来。这秋雨轻轻地润了我的头发,蒙了我的眼睛,我看不清,只觉得那冷清的愁就袭上来,落进心底,默默地化作莫名的悲哀。这一景,是悲、涩居多。细细品味着这淡淡的忧伤,只能为它如水般的透明和南方女子一样的温柔而触动,但又确乎觉得少了些什么。

    当这淡淡的秋开始弥漫,我怀念起记忆深处,令我怦然心动的北方的秋。

    同那些文人说的一样,在北方领略秋是最合适不过的。

    儿时,是在北方度过的。早晨起来,老人会喝一碗浓茶,在院子里小坐。当我看到院子里,金黄色又铺了一层,就雀跃着,抱起大大的扫帚,去挥扫那散落一地的金子.把那些金灿灿的叶子堆成一堆,心里满是胜利者的喜悦。因为老人说,散落在地上的都是宝呢!北方的秋,多的是风。秋高气爽,阳光灿烂,你觉得温度刚刚好,不太冷也不太热,便出门走走。走在路上,一阵凉爽的秋风拂来,顿时让人清醒。它不像夏风,步调缓慢,又带着炎热;它也不像冬风,“呼”的一声,冷彻身骨.这秋风,妩媚至极,它拂过,像给你诉说,你听不见它说什么,只觉得这低语声,有着别样的情愫。

    北方的秋,少的是雨.这里的雨,是格外有味道的。你看,天阴沉下来了,忽地来了阵风,雨便利落地来了。大珠小珠落玉盘,待到珠子落尽,这玉盘又透出亮来。啊!太阳出来了,天晴了。躲在屋檐下的人们又兴高采烈地提着板凳,拿着农具,去忙活了.你若借着这雨,多愁善感一番,怕是扫了你的兴。它呀!不会为你多留,这调皮的小家伙,停个脚,就走了。

    这北方的秋,最爱炫耀:那黄澄澄,一片片的,是稻谷;挂在树梢,要坠下来的,是柿子挂满窗前;咧嘴大笑的,是辣椒;堆满院角,挤成一团的,是玉米。这收获的季节,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付出的艰辛。这北方的秋,最是豪迈。它果断地抹去那些没落陈腐,将大地更新,又潇洒地将喜悦与人们分享。

    离开北方,跟家人一起南下,已经10多年了。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变化,没有定数。若遇到不如意的时候,我就想起,人生就像秋天,它给你硕果累累的同时,也给你更多未知,它是低谷、是转折,更是契机和磨炼.如若你想放弃,你只会看到严冬;若你坚持,春天就在眼前了。

    这秋的故事,让我也更知道,那北方的秋,就是我怀念的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对梦境的描写,营造了寂静冷清的氛围,奠定了全文悲凉感伤的情感基调,引出下文对江南秋天的描绘。

    B. 本文采用对比手法,将南方的秋与北方的秋进行对比,以此突出北方的秋的特色,抒发作者对其深沉的眷恋之情。

    C. 本文在刻画童年趣事、北方风雨、硕果累累等图景时,绘声绘色绘形,细致生动,其中又饱含深情,显得真切动人。

    D. 文末由景触思,感叹“人生就像秋天”,写出了作者深刻的人生领悟,增添了文章的哲理意味,给读者以人生启迪。

    2.作者为什么说“在北方领略秋是最合适不过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铉,字宗器,长洲人。生弥月而孤。及长,割股疗母疾。母卒,衣毁,以孝闻。永乐中,用善书征入翰林,举顺天乡试,授中书舍人。宣德时,预修成祖、仁宗《实录》,迁兵部主事,仍供事内廷。正统中,再修《宣宗实录》,进侍讲。以学士曹鼐等荐,与修撰王振教习庶吉士。

    景帝立,进侍讲学士,直经筵。三年以高谷荐迁国子祭酒时以国计不足放遗诸生不愿归者停其月廪。铉言:“养才,国家急务。今仓廪尚盈,奈何靳此?”遂得复给。又令甄别六馆生,年老貌寝,学艺疏浅者,斥为民。铉言:“诸生荷教泽久,岂无片长?况离亲戚,弃坟墓,艰苦备至,一旦被斥,非朝廷育才意。乞拣年貌衰而有学者,量授之官,”帝可其奏。寻以母丧归。服阙,赴都,陈询已为祭酒。帝重铉,命与询并任。天顺初,改少詹事,侍东宫讲读。明年十月卒。帝及太子皆赐祭,赙赠有加。宪宗立,赠礼部侍郎,谥文恭。

    铉性介特,言行不苟。教庶吉士及课国子生,规条严整,读书至老弥笃。仲子瀚以进士使南方,诚行,阅其衣箧,比还,箧如故,乃喜曰:“无玷吾门矣。”瀚官终副使,能守父训。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年/以高谷荐/迁国子祭酒时/以国计不足/放遣诸生/不愿归者停其月廪

    B. 三年/以高谷荐/迁国子祭酒时/以国计不足/放遣诸生不愿归者/停其月廪

    C. 三年/以高谷荐/迁国子祭酒/时以国计不足/放遣诸生不愿归者/停其月廪

    D. 三年/以高谷荐/迁国子祭酒/时以国计不足/放谴诸生/不愿归者停其月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兵部,六部之一,主管武官的选用、考查以及有关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B. 《宣宗实录》,是以明朝宣德皇帝谥号命名的一部编年史,专记其统治时期的大事。

    C. 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所穿丧服由重至轻,分为五服。

    D. 祭酒,为国子监最高负责人,中央官职之一。主要任务为掌管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铉以孝闻名。他曾割下大腿肉为母亲治病;母亲去世时,因为哀伤过度,健康受到损害。

    B. 刘铉爱惜人才。皇帝欲斥退部分六馆生为民,刘铉认为与朝廷育才本意不符,建议量才任官。

    C. 刘铉深受器重。他去世时,皇帝和太子都赐赠财物治丧,并追赠他礼部侍郎官衔,谥号文恭。

    D. 刘铉治学严谨。他喜好读书,至老弥笃;教导庶吉士和国子生时,制定了严整的规章制度。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乐中,用善书征入翰林,举顺天乡试,授中书舍人。

    (2)濒行,阅其衣箧。比还,箧如故,乃喜曰:“无玷吾门矣。”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剑客   齐己

    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

    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

    勇死寻常事,轻仇不足论。

    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拔剑”点出了剑客的身份,“绕”字隐写剑客且歌且舞的场面,十分生动传神。

    B. “西风满天雪”把剑客置于西风狂啸、飞雪漫天的背景下,烘托出剑客的英雄气质,

    C. “何处报人恩”,运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剑客无处为恩人寻敌报仇的内心茫然。

    D. 五六句点出剑客为酬知己而勇赴死难;但也决非气量狭窄、轻生舍命的亡命之徒。

    2.“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是如何塑造剑客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国家常常招致灭亡的外部原因。

    (2)《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交代送行者的装束,预示这将是一场生离死别;“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以眼前之景,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全文,极写游赏之乐,以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4)苏轼《水调歌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徒增离人伤感。

    (5)辛弃疾《破阵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描绘了士兵们享用将军分给的烤肉的欢乐情景,表现了他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做生活的导演,不成,次之,做演员,再次之,做观众。

    ——木心《文学回忆录》

    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际遇,对自己在生活中应该充当的角色也有不同的理解。木心的话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