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11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 题
  1. 古希腊的伊壁鸠鲁提出:每个人在追求享受的时候,都应该不做破坏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事情;国家的目的是保障公民过幸福的生活。其主张体现了

    A. 社会契约的思想

    B. 主权在民的观点

    C. 以法治国的理念

    D. 权力制约的观点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1 题
  1. 17世纪,荷兰法院普遍使用查士丁尼法以补充当地法律的不足。1836年,荷兰制定自己的民法典,从而有了罗马荷兰法的典型形式。借鉴罗马法的原则和制度在近代欧洲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材料表明

    A. 罗马法精神在近代被赋予了新意

    B. 荷兰是发展罗马法最典型国家

    C. 欧洲近代沿用了罗马法法权理论

    D. 罗马法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学家陈旭麓评价义和团运动是“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中世纪”指近代以前的历史阶段)。以下条款为义和团设想的对外和约,其中体现“回到中世纪”的条款包括

    ①“各国应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

    ②“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

    ③“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

    ④“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

    ⑤“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毁”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①②④

    D. ②③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代的农业生产中(     )

    A. 人地矛盾的显现   B. 精耕细作的传承   C. 稻麦种植的减少   D. 技术交流的增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 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 宦官与内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 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关于“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从本质上反映了

    A. 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以巩固

    B. 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逐渐平息

    C. 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民主进程

    D. 法兰西共和之路充满斗争与妥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德·阿宁在《克伦斯基等目睹的俄国1917年革命》中写道:“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然而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而是从‘自由主义者、右派那里’显露出来的。”这次革命

    A.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 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C.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D. 破坏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战国中后期,各国国君先后称“王”,王号已不足珍贵,于是秦相魏冉建议秦、齐并称为“帝”。由于“帝”号的提出,“王”的称号降格。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

    B. 意味着西周统治的终结

    C. 造成了诸侯之间的矛盾

    D. 标志着统一格局的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最痛心的条款就是五口通商,认为洋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防不胜防,现在他们更可以横行天下,文人忧国者也莫不以此为华夏巨侮。然而到了清末,统治者发现通商口岸无一例外都繁荣起来,于是又主动要求增开商埠。清廷前后态度的巨大差异反映了

    A. 洋务运动失败

    B. 中国近代化渐成

    C. 列强资本输出步伐放缓

    D. 中国半殖民地化受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历史下表为近代中国各民主党派成立的情况:此可知

    名称

    成立时间

    成立地点

    中国致公党

    1925年10月

    美国旧金山

    中国农工民主党

    1930年08月

    上海

    中国民盟

    1941年03月

    重庆

    中国民建

    1945年12月

    重庆

    中国民主促进会

    1945年12月

    上海

    九三学社

    1946年05月

    重庆

    中国民革

    1948年01月

    香港

    A. 抗日战争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历程

    B. 解放战争时期民主政治受到挫折

    C. 重庆的民主程度要高于其他地方

    D. 知识分子是民主发展的主要力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曾提战略设想,简称为“和平鸽”战略。该战略的基本结构是“和平鸽”的身体前部是亚洲国家联合会(待建),东翼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西翼是亚欧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的升级),身体后部(南方)是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国家……“和平鸽”的地理概念结构如下图所示。以上材料最能说明

    A. 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 中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C. 中国积极致力于新型的区域合作

    D. 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和平外交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据《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及其发展趋势》一文披露,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否决票数,从1946年到1990年出现193次,平均每年4次还多;从1991年到2003年只有12次,平均每年1次。该变化说明联合国安理会

    A. 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削弱

    B. 各成员国利益实现了平衡

    C. 国际事务处置权大大增强

    D. 冷战结束后内部对抗减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都察院为清代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其所属执行监察任务的机构有六科给事中、十五道监察御史等等,科道官可“纠劾百司,辩明冤枉,及一应不公不法事”。弹劾的对象有“皇子、诸王及内外大臣官员”。

    ——摘编自刘战《试论清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早在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一周年大会上就指出,“纠察权,专管监察弹劾的事。这个机关定要独立……监察院仅对国民大会负责,总统无权干预监察行使职权”……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率先建立党的监察机构及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从而在党内组成了条块结合的党员监察网。1925年8月,在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即宣告监察院成立。

    ——摘编自余信红《民国时期的监察制度评析》

    材料三 中国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在1950年工作任务中提出要“收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工作的理论与法规以作监察人员学习的资料”,决定在中央一些部门内聘请工作人员担任该委监察通讯员。1953年政务院通过了《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设置人民监察通讯员通则》,其中规定“人民监察通讯员应每3个月至半年向其原推选单位的群众报告工作一次”。监察通讯员监察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正之风、贪污腐化等行为现象。至1954年10月,全国已发展了十万多人民监察通讯员。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察委员会,领导行政监察机构开展工作。

    ——摘编自邬思源《新中国初期人民监察制度及其实践》

    (1)据材料一、二,指出从清朝到民国前期监察制度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些变化的社会背景。

    (2)根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当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朝野好战分子都认为这次大战是变中国为日本附属国的绝好时机。1914年12月,日本政府正式确立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年5月,袁世凯签订了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

    英、法、俄、意等帝国主义国家由于本身已陷入欧战。为了保存自己侵华的既得利益,竟相与日本妥协和勾结。1917年春,英、法、俄、意等国纷纷与日本订立密约,迎合讨好日本,出卖中国。在大战期间,唯有美国是日本独霸中国的一大心头之患。美国在与日本的抗衡中,与日本在政治上有争夺也有勾结,经济上则乘虚而入,渗透扩张。1917年11月美国在华盛顿与日本签订的《蓝辛石井协定》就是美国政治上与日本妥协,经济上抗衡和威胁日本的文证。

    ——摘编自陈国清《简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若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侵华格局的变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短促的20世纪仿佛一张三联画,或者说,像一个历史的三明治。从1914年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大灾难的时期。紧接着,是一段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革的25一30年期;这短短数十年光阴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恐怕远胜于任何长度相当的历史时期。而20世纪的最后一部分,则是一个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论述须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十九世纪中叶前,清政府的财政基本上承袭了唐宋元明以来大一统的“王朝财政”架构。太平天国起事后,各省当局军费支出庞大。庚子以后,面对筹款的压力和各省财政紊乱的局面,传统开源节流的做法难以显效。……宣统元年开始,度支部督责各省清查财政,并在此基础上试办西式预算。自宣统三年上半年起,实行按国家收支分类编制法,“入款则以田赋、盐务等为纲,出款则以外交、民政、财政、军政等为纲,眉目厘然,渐合绳尺。”与此同时,特别预算制度、预备金制度等预算制度也已经建立起来。

    早期移植西式预算制度实践,均系解决财政困境的一种权宜之计。与欧洲诸国相比,这些“预算制度”尚停留在雏形阶段。这些新举措尚不能充分发挥理财新制的成效。

    ——摘编自刘增合《财与政:清季财政改制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晚清财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财政改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