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9 题,其中:
选择题 15 题,单选题 29 题,材料分析题 5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26 题,困难题 1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5 题
  1. 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实行“慎罚”的“礼治”;提出了旨在长治久安的“德治”思想;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孔子很尊崇周公,甚至为“久已,吾不复梦见周公”而浩叹。据此可知

    A. 儒学与周制有渊源关系

    B. 孔子主张进行社会变革

    C. 周公开启民本思想先河

    D. 周公奉行礼制长治久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辩论。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反映出当时

    A. 盐铁官营不利于国家统一

    B. 政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

    C. 官营经济由膨胀转向收敛

    D. 民意左右着政府的决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初,不仅将宰相的职权分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共掌,而且还设立了政事堂,形成一套三省长官共议政事的制度。由此可见,政事堂的建立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避免了决策失误

    D. 平衡了中央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当时的自由讲学

    A. 均主张社会变型   B. 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

    C. 否定了传统观念   D. 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荆襄地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了,而两晋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多。刘宋时,张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宴,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这折射出当时荆襄地区

    A. 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B. 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 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

    D. 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在华的外国传教士纷纷要求列强出兵,迫使清政府镇压义和团,并为“联军”直接镇压义和团摇旗呐喊。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甚至叫嚣:“把势力伸展到中国的好机会到了,上帝不允许我们放过这个机会。”这表明当时在华外国传教士

    A. 为本国的殖民扩展效力

    B. 鼓动列强划分势力范围

    C. 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

    D. 要求深入中国内地传教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20世纪前期,越来越多的女性对封建包办婚姻表示不满并以实际行动抵制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主。与此同时,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大量涌现。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文化革新推动了思想解放   B. 西方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 封建伦理观念已荡然无存   D. 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质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孙中山主张普遍建立消费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认为建立合作经济是“地方自治团体”之“要事”,是避免“商家垄断”的有效办法。还主张“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这体现孙中山

    A. 节制资本的思想

    B. 深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C. 关注工农的利益

    D. 提倡建立公私合营经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至2011年,我国现有宪法和法律文件239件,行政法规70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这表明

    A. 民众对法律的认识提高   B. 法律保障了改革开放成果

    C. 基层民主得到贯彻落实   D. 依法治国得到了有力保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据统计,仅2013年,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外交足迹遍及亚非欧美四大洲22个国家,接待了64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来访,与300多位外国政要进行了双边会见等接触,与各国达成近800项合作协议。由此可见与建国初期相比,新时期外交

    A. 重视与发达国家合作

    B. 侧重于反对霸权主义威胁

    C. 涵盖面更加广泛均衡

    D. 致力于解决南北差距问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商代的国家政体是方国联盟制,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见,与商代相比,西周

    A. 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

    B. 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统治

    C. 依靠分封以开疆拓土

    D. 王权政治得到一定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

    A. 旨在削弱国王势力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重在整肃地方吏治

    D. 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期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无根”的条文。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据此可知

    A. 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

    B. 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D. 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江南铺网阔, 市晚鬻蔬迟”“夜市卖菱藕, 春船载绮罗”“庭树纯栽橘, 园畦半种茶”。这些诗句反映了

    A. 文人具有重农思想   B. 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

    C. 区域农业特色明显   D. 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韩束五行志》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发生过程,“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到明末,中国共记录了太阳黑子出现达一百多次。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常将天象附会于人事

    B. 科技服务于农业生产

    C. 天文学领域成就突出

    D. 重视科技的理论研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9 题
  1. 1921年1月1日起,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一起连续讨论3天,解决学会应以什么做共同目的、达到目的须采用什么方法等问题。结果经过激烈讨论,与会18人中“赞成波尔失委克主义者十二人”。这种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这表明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A. 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C. 赞同成立先进阶级政党

    D. 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朝正德、嘉靖年间,“苏微大贾,招贩鱼盐,多置田宅,以长子孙”,安徽的大多数耕地“皆绅衿商贾之产”,扬州大盐商,既“腰万贯”,也“坐拥一县之田”“安然衣食租税”。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店限

    C. 商帮和会馆在全国兴起

    D. 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织作在城东,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估计有织机12000台。据此可知,当时苏州民间丝织业

    A. 超过官营手工业

    B. 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C. 专业化特征明显

    D. 推动了海外贸易繁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59年8 ,9月间,东三省减少轻工业用电2/3;1960年,山东省的轻纺、化工企业停工或半停工达3/4;1960年,全国城镇工矿人口猛增,全民所有制职工由1957年的2450万人猛增到5044万人。这表明当时

    A. 工业化加剧了经济困难   B. 一五计划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情

    C.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 国家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慈禧在1862年11月17日的上谕中,命沿海各口岸挑选民兵,接受西法训练,说:“官兵不能得力,暂假洋人训练,以为自强之计。”并且表示:“除学习洋人兵法外,仍应认真学习洋人制造各项火器之法。各项得其密传,能利攻剿。”据此可知当时

    A. 洋务派已掌握地方大权

    B. 清政府统治危机依然严重

    C. 清政府正筹建近代海军

    D. 慈禧认识到“制夷”的关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南宋建康府所属各县计有十六个市镇,其中有十二个市镇位于距县城六十里以内的地方。会稽府有十个市镇,其中的八个距离县城在六十里以内。类似情况在其他地区也同样存在。据此可知,南宋市镇的兴起

    A. 直接受限于交通条件的限制

    B. 推动了区域市场的发展

    C. 集中分布于经济富庶的地区

    D. 均由于政治中心的带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表为中国近代后期不同教科书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摘选)。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不但荡涤二百六十多年的耻辱……并且铲除四千余年君主专制的痕迹”

    南京国民政府教科书

    “因为他们的势力颇盛,清国不能平定,就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的意思,把天下让给南京政府”

    日伪政权教科书

    “虽表面上推翻了满清政府,但封建势力并未铲除”

    中共根据地教科书

    A. 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B.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力量强大

    C. 清朝结束具有偶然性

    D. 辛亥革命促使清朝的统治结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史载楚国从武王熊通(前740前~690年在位)时开始对外进行征伐兼并,先后吞并了一些周边的小国,灭国所得之地,直属与楚王成为县。由此可见,当时

    A. 楚国率先发动兼并战争   B. 各诸侯国之间攻伐不断

    C. 北方诸国政局相对稳定   D. 地方行政体制发生裂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据统计,1842年中国常年的进口总值中,棉制品仅占8.4%,1867年上升为21%,到了1885年就以35.7%的优势跃居进口贸易的第一位。这种状况

    A. 说明中国的传统经济受到了冲击   B. 表明进口棉制品取代了国内棉制品

    C. 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D. 反映了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新时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92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农产品形成以市场购销为主,合同订购为辅的格局。1993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实行40多年的口粮定量办法,价格随行就市。这表明当时中国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 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迅速

    C. 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过渡   D. 粮食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甲午战争以后,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在其产品名称前特地加上“国货”二字,如“金叶牌国货线毯”、“无敌牌国货牙粉”、“顶上国货,金马牌香烟”等。这种现象增多的根本原因是

    A. 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B. 实业救国深入人心

    C. 政府提倡消费国货

    D. 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表为顺治朝、康熙朝、乾隆朝八旗子弟科举取中人数统计情况表(录取总名额基本稳定)。据此可知

    朝代

    科数

    八旗举人人数

    顺治朝

    2

    112

    康熙朝

    16

    635

    乾隆朝

    27

    1090

    A. 儒学影响得以扩展

    B. 满洲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C. 选官注意地域平衡

    D. 政府崇尚以文抑武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54年宪法确认的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工农劳动群众,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也不是整个资产阶级,而只是官僚资产阶级。由此可见当时

    A. 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

    B. 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

    C. 新宪法强化了阶级矛盾

    D. 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稳定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宋代服饰具有清冷消瘦的文人风格,表现出反对奢华、艳丽、裸露,追求简约质朴,别具清雅、潇洒的风度。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的积贫积弱

    B. 理学思想的影响

    C. 民族融合的加强

    D. 战乱的频繁发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商鞅自卫国入秦,宣讲法家理论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励军功等发展战略,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支持变法。商鞅被秦孝公重用的关键在于

    A. 秦孝公下决心要变法图强

    B. 当时群雄并起争霸战争不断

    C. 变法主张迎合了现实需要

    D. 奴隶主贵族势力已普遍衰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终元一代,行省官发动叛乱或自行举兵,约有三次,此三次极少数短暂的反叛或举兵,均是以皇位争夺为中心的朝廷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而且多半是在皇位空虚之际,行省官各保其主所致。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A. 使国家的军政大权旁落

    B. 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C. 容易引发皇族内部纷争

    D. 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综合下表可知,近代中国

    时期

    粮食进口情况

    1867-1921年

    共进口大米、小麦、面粉2.76亿担。年均进口502万担。

    1921-1937年

    共进口大米、小麦、面粉5.2亿担。年均进口3250万担。

    A. 人地矛盾始终突出

    B. 与世界经济联系愈加密切

    C. 农村经济普遍凋敝

    D. 社会稳定造成了人口剧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梁等人并未将定宪法和开国会列入议事日程。光绪帝所发上谕虽然有100多条,但其重点和脉络很清楚,反复强调的主要是练兵和筹饷。这反映出

    A. 光绪帝没掌握朝廷实权

    B. 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国情

    C. 光绪帝变法决心不坚定

    D. 维新派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29年,实际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在给贺龙及湘鄂西前委的指示中明确指出:“目前所应注意者,还不是什么占领大城市,而是在乡村中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这表明周恩来

    A. 重视推广井冈山经验

    B. 抵制党内泛滥的“左”倾错误

    C. 认为革命尚处于低潮

    D. 党内普遍认可毛泽东的做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迅速涌现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救国军”、“抗日义勇军”、“军民自卫义勇军”、“民众自卫团”等各种武装。这表明

    A. 东北民众自发抵制日寇侵略

    B. 抗日救国组织得到广泛支持

    C. 政府需要联合各种抗日力量

    D. 东北民众贯彻全面抗战路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由左图到右图反映了

    A. 国内时局发生变化

    B. 民众渴望结束内战

    C. 国共合作走向破裂

    D. 中美关系发生转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抗战时,国民政府首迁内地的企业有:山海炼钢厂1937年9月迁汉阳,济南兵工厂1937年9月迁西安,金陵兵工厂1937年11月迁重庆。这些企业内迁主要是因为

    A. 东南沿海国土沦陷

    B. 受到日寇的直接威胁

    C.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D. 政府工业结构的调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应是建国以后国内的“基本矛盾”即整个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矛盾,而“主要矛盾”是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论断

    A. 是中共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B. 基本符合中国的国情

    C. 否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对革命事业的贡献

    D. 具有一定“左”倾色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53年,在国家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家对上海的建设方针是“维持、利用、积极改造”,利用上海的工业为全国重点建设服务,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全国服务的老工业基地。据此可推知

    A. 上海引领国营企业发展走向

    B. 上海已成为新兴工业基地

    C. 新中国工业布局将发生变化

    D. 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起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强调:“征收祠堂、庙宇、寺院、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这一规定的实施

    A.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 推动了土地公有制的确立

    C. 配合了三大改造的进行

    D.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1949年10月2日,苏联政府第一个宣布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随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10国相继与新中国建交。这表明

    A. 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十分激烈

    B. 美国遏制新中国政策的失败

    C. 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

    D. 新中国杜绝与西方国家交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1961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社会主义建设应波浪式向前发展,不要务虚名而招实祸。还号召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把1961年搞成一个“实事求是年”。毛泽东此举主要是为了

    A. 纠正党内右倾错误

    B. 贯彻落实“八字方针”

    C. 放缓农业发展速度

    D. 推动工业快速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文件,明确了在农业领域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到1983年底,全国实行包干到户的农户达到农户总数的95%以上。这主要是由于

    A. 农村改革需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 生产责任制切合中国国情

    C. 生产责任制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D. 包干到户促进了农业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2016年以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对深圳的报道数量达到275517条,同比增长133%,互联网涉及深圳检索数量超过7亿条。这主要是因为

    A.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B.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推动

    C. 新科技革命浪潮兴起

    D. 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

    时间

    经济状况

    外交状况

    20世纪50年代

    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推行。

    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

    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中苏关系恶化。

    这一时期越南、法国、印度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23个。

    20世纪60年代

    开始提出“八字方针”。

    经济经历困难后逐渐恢复。

    “文化大革命”动乱波及经济领域。

    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这一时期古巴、法国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16个。

    20世纪70年代

    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时期,经济好转。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体制改革进步。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建交。

    这一时期西方与中国建交国家达62个。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经济与外交关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政治之所以腐败,人民之所以受难,最大的祸根就是专制君主。为此他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使宰相有职有权,能与天子“同议可否”。重视学校的作用,认为学校不但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应当成为“公其非是”的议政机关。并且要求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要把学校发展成含有近代意义的议会机关,要求将决定是非的最高权力从天子手中转移到学校。他还主张将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起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和自立性。

    ——摘编自武树臣《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根据黄宗羲的学说和后来传人的西学民主理念,谭嗣同提出当前的改革不是要“反满”“反清”只和今天的统治者过不去,而是要根本改变几千年以来的专制政治。在黄宗羲、谭嗣同们看来,君民本是“平等”的,“君亦一民也”,民本君末,“非君择民,而民择君”,民可“共举之”,当然也可“共废之”。

    ——摘编自秦晖《从黄宗羲到谭嗣同:民本思想到民主思想的一脉相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主要主张及对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谭嗣同对孔孟儒学的传承之处,并说明对儒学改造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清末各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于共和国宗旨,禁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民间流行的教科书凡内容与形式具有封建性而不符合共和国宗旨者,即予改正;废止小学读经;注重小学手工科……”随后,教育部又颁布文件明确规定了小学校所需要学习的课程以及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如“第一条:小学校应该遵小学校令第一条之宗旨教育儿童,凡与国民道德相关事项无论何种科目均应注重指示,知识技能宜择生活上所必需者教授之,务令反复熟习应用自如,儿童身体宜期其发达健全,凡所教授必适合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度,对于男女诸生应注意其特性及将来生活施以适当之教育……”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小学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小学教育改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11月18日,蒋介石应邀赴开罗参加三国首脑会谈。会谈主要是讨论缅甸战役、打败日本以及战后处置日本等问题。会后发表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三国声明将坚持共同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开罗会议标志着战时三国合作的高峰,中国作为四大盟国之一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罗会议后,国民党政府内政外交均出现严重问题,军事上亦惨败,导致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雅尔塔会议上,中国成为美苏交易的牺牲品。《雅尔塔协定》以及随后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的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中国丧失大国地位的标志。

    ——摘编自梁承波《浅析二战期间中国大国地位的获得与丧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获得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期间中国大国地位丧失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他既是儒家文化坚定的维护者同时又是中国天主教的“基石”和传播西方科学的先驱。他复杂的身份下恰恰透视着中国的饱学之士在西学冲击下的游离与坚持。面对明末沉重的历史现实,徐光启试图通过“会通”中西哲学、宗教、科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所谓“镕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实现“可以远迈百王,垂贻永世”的宏愿。他“会通”中西的第一步是从翻译开始的。入教伊始,他便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最先揭开了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序幕。1623年,徐光启上疏的《辩学书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该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徐光启对天主教作为一种道德和政治教化理论的理解,以及赋予这种理论的意义。

    ——摘编自黄中治《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在文化领域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向中国介绍西学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