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2 题,小作文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0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环境的发展,从最初的“避风雨,防灾害”的原始掩体直到形成村落和城镇以及现代化的大城市,主要目的是创造一个能隔绝自然环境并尽可能避免受其影响的生存空间城市的形成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工环境”从此进入一个独立于自然环境的阶段。

    人类社会普遍城市化的过程经历了四五千年,但是直到18世纪近代大工业兴起之前,城市环境和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大都是协调的,即是说这种人工环境基本上是依赖和适应自然的。18世纪后,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物向高空发展,越高越经济,因此许多大城市高楼丛集……人们为自己改造自然的成就感到自豪和庆幸的同时却日益发觉这种伟大的“人工环境”虽然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也带来精神上的压抑和枯燥。所以生活在这类大城市中的居民每当周末就竞相“逃离”城市返回自然,到郊野去享受自然界的阳光和空气。

    应该看到像纽约、芝加哥、香港、新加坡、东京等高楼丛立的大城市,其地理位置还都很接近自然,尽管如此人们仍然期望改善城市环境,补救的办法主要是开辟城中心的绿地,模拟自然。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中,许多现代化大城市都尽量地增加中心区的绿地,提高人均绿化面积的比例个体建筑也越来越关注与自然环境结合。

    美国著名建筑师莱特的落水山庄原本是私人别墅,建成后却成为旅游景点,许多游人慕名来此参观。一个建筑群的规划设计,其艺术质量最终取决于是否最充分地考虑和利用了自然环境(地形和自然景观)。这是一个比较绝对的标准,因为环境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只能去适应和利用。只有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达到高度协调统一,才能使两者都获得高层次的艺术质量。

    在旧城改造中能否提高环境艺术的质量,不在于是否新建了若干高楼大厦以代替质量低劣的旧建筑,更重要的是能否保持并改善原来的整体环境质量。像北京这样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旧貌新颜”内涵十分丰富,旧城的保护与改造既不是仅仅保存好一些重点文物就维护了“旧貌”,也不是拆除一些破旧的平房、建设一些新的高楼大厦或单元住宅就体现了“新颜”。所以改造旧城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把提升环境艺术的质量作为首要考量,而不能“源流倒置”。

    环境艺术是个新生事物,一切仍在初始阶段。但是从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史实来看,有一点总可以明确认识到的就是城市现代化的程度越高,人们“返回自然”的要求也越迫切:人工环境越发展,自然环境就越可贵。

    (节选自陶宗震《安得返自然——环境艺术的一个核心课题》,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发展人工环境的主要目的是创造出与自然隔绝并尽可能不受其影响的生存空间。

    B. 城市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让人们在精神上感到压抑和枯燥。

    C. 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建筑规划设计的艺术质量都要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D. 环境艺术是新生事物,其核心任务是让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得到协调统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指出了人工环境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B. 第三段从多个角度论证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环境艺术的追求。

    C. 文章以城市发展对人们的影响为立论基础,论述了   “返回自然”的必要性。

    D. 文章既有对典型案例的解读,也有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近代大工业兴起前,人T环境都依赖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两者协调统一。

    B. 只有增加城区的绿化环境,提高人均占有率,才能避免人们“逃离”城市。

    C. 如果不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就很难做出有较高艺术质量的建筑群规划。

    D. 旧城改造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要因城施策,绝不能搞拆旧建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被捕

    罗广斌  杨益言

    “江姐!”

    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江姐一转眼,便瞥见一个瘦长的人影,闯进门来。啊,这人是甫志高,穿着一件半旧的蓝布长袍,比送江姐上船时瘦了一些,装束也朴素了一些。他一见到江姐,嘴角上便露出一种惊喜的笑意。“江姐,我找了你好久。”甫志高四边望望,脸色略显慌张:“我有要事找你,这里没有外人吧?”

    江姐犹豫了一下,便招呼对方走进堂屋。她不明白甫志高为什么到这里来了。

    “支援农村工作委员会派我秘密送来一批军火,要马上派人去下货,最好你也去检查一下。”

    江姐沉默地听着,看看甫志高,没有答话。

    “老许同志亲自派我送来的,余新江病了。”

    “余新江病了?”江姐审慎地问。同时,她注视着对方回避躲闪的眼睛。

    “他患了斑疹伤寒,进医院好久了。还没有脱离危险期。”

    “重庆最近的情况如何?”江姐忽然问。

    “你离开重庆以后,各方面工作变化很大。”甫志高笑嘻嘻地回答着,仿佛他对情况十分了解,江姐想要知道的事,他都说得出来。

    “最近有同志被捕吗?”江姐打断了他的话。

    “没有。”甫志高故作镇定地回答,并且反问:“你从哪里听到这样奇怪的消息?连我住在重庆都不知道,这完全是谣言!”

    “哦——”江姐淡淡地说:“没有人被捕?我还担心同志们的安全嘞。”江姐又随口问道:“你怎么知道我住在这里?”

    “老许亲口告诉我的呀!”

    江姐问着,心里却在盘算,这处联络站的地址,是许云峰不知道的。

    甫志高又急切地提出要求:“江姐,车上的同志们正等着我们的人去搬运哩!”

    “好。”说着,她找出纸笔,一边写着纸条,一边说道:“你把这封信送上华蓥山,山上便会立刻派人来运军火。”

    “上山的路,我不熟……”甫志高嗫嚅着,不敢接江姐递给他的纸条。

    “你不是本地人吗?出城去一条大路,就上山了。”江姐心里已经完全明白了自己的危险处境。

    “不过,”甫志高狡辩道:“新来乍到,我的行动容易引起注意。”

    江姐不再勉强对方。她走到旁边,拿起梳子静静地重新梳理她的短发。

    甫志高心神不宁地在堂屋里走来走去。他斜眼瞟了一下,江姐仍旧默然坐着,脸上毫无表情。他娓娓动听地谈起来:“江姐,我真感谢你的帮助。你在重庆临走时教诲我的话,至今我也不敢忘怀。我一定永远遵循你的教导,为无产阶级光荣伟大的不朽事业献身……”

    “住嘴!”江姐脸色一变,鄙视着甫志高,厉声问:“你到底来干什么?”

    “你——”甫志高猛然后退一步,眼珠转了转,又露出伪装的奸笑,迎向前来。“我送军火来的呀!”

    江姐一挺身,昂然站在甫志高面前。“你想搞什么鬼?”

    “我好意来看你,请不要误会。”甫志高强自辩解着,一步步退向墙角。

    “原来是你带领便衣特务……”江姐盯着甫志高陡然变色的脸,她缓缓地,但是斩钉截铁地说出几个清清楚楚的字:“无耻的——叛徒!”

    “叛徒?我叫叛徒?”甫志高咬咬牙,阴森地冷笑着。干瘪的嘴脸,现出凌厉的凶相,一再后退的脚跟突然立定,声音迅速一变:“党给了我什么好处?凭什么要我为你们卖命?哼!一天到晚担惊受怕……可是现在,老实告诉你,我是专员了,军统局的中校专员!”

    “哼!我要抓完……”叛徒一步步逼上前来。他伸手一摸,乌黑的手枪,突然对准江姐的心窝。“举起手来!江雪琴,我今天到底找到了你!”

    江姐轻蔑地瞟了一下枪管,她抬起头,冷冷地对着叛徒狰狞卑劣的嘴脸,昂然命令道:“开枪吧!”

    叛徒一愣,仓皇地朝后退了一步。江姐立刻迈步向前,一步,又一步,把紧握手枪的叛徒逼到墙角。江姐站定脚跟,慢慢抬起手来,目光冷冷地逼视着不敢回视的叛徒,对准那副肮脏的嘴脸,清脆地赏了一记耳光。

    一群便衣特务,冲进门来,惶惑地张望着。叛徒躲在屋角,一手握枪,一手捂住热辣辣的瘦脸发怔。

    江姐不再说话,伸手披拂了一下自己的衣襟,凛然跨出堂屋,迈开脚步,径直朝洞开的黑漆大门走去……

    (节选自《红岩》,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江姐询问甫志高“最近有同志被捕吗”,说明她担心同志们的安全,意在表现其时刻关心爱护同志的优秀品质。

    B. “甫志高咬咬牙,阴森地冷笑着。干瘪的嘴脸,现出凌厉的凶相……”等语句,形象地刻画了甫志高狰狞卑劣的丑态。

    C. 小说叙述了江姐与甫志高周旋、斗争、被捕的过程,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D. 本文主要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开故事,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通过对往事的叙述来展开故事的写法不同。

    2.请简要概括江姐的性格特征。

    3.小说倒数第五段之前一直称呼甫志高的名字,之后全部以“叛徒”称之,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好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袭吉,自言左相林甫之后,父图,为洛阳令,因家焉。袭吉乾符末应进士举,遇乱,避地河中,依节度使李都,擢为盐铁判官。及王重荣代,不喜文士,时丧乱之后,衣冠多逃难汾、晋间。袭吉访旧至太原,武皇①署为府掾,出宰榆社。光启初,武皇遇难上源,记室殁焉,既归镇,辟掌奏者,多不如旨。或有荐袭吉能文,召试称旨,即署为掌书记。袭吉博学多通,尤谙悉国朝近事,为文精意练实,动据典故,无所放纵,羽檄军书,辞理宏健。自武皇上源之难,与梁祖②不协,乾宁末,刘仁恭负恩,其间论列是非,交相聘答者数百篇,警策之句,播在人口,文士称之。三年,迁节度副使,从讨王行瑜,拜右谏议大夫。及师还渭北,武皇不获入觐,为武皇作违离表,中有警句云:“穴禽有翼,听舜乐以犹来;天路无梯,望尧云而不到。”昭宗览之嘉叹。洎袭吉入奏,面诏谕之,优赐特异。

    天复中,武皇议欲修好于梁,命袭吉为书以贻梁祖,书曰:“一别清德,十有余年,失意杯盘,争锋剑戟。山长水阔,难追二国之欢;雁逝鱼沉,久绝八行之赐……”梁祖览之,至“毒手尊拳”之句,怡然谓敬翔曰:“李公斗绝一隅,安得此文士!如吾之智算,得袭吉之笔才,虎傅翼矣!”又读至“马邑儿童”、“阴山部落”之句,梁祖怒谓敬翔曰:“李太原残喘余息,犹气吞宇宙,可诟骂之。”及翔为报书,词理非胜,由是袭吉之名愈重。

    袭吉在武皇幕府垂十五年,视事之暇,手不释卷。奖诱后进,不以己能格物。参决府事,务在公平,不交赂遗,绰绰有士大夫之风概焉。天祐三年六月,以风病卒于太原。同光二年,追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旧五代史·卷六十》)

    [注]①武皇,唐末割据军阀李克用死后被追赠的谥号。②梁祖:五代时期梁朝第一位皇帝朱温,曾在上源袭击武皇。

    1.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父图,为洛阳令,因家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天路无梯,望尧云而不到   骊山北构而西折

    C. 山长水阔,难追二国之欢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 武皇议欲修好于梁      赵尝五战于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擢、迁、拜,均指古代对官员的任命情况。其中“擢”指选拔、提拔,“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拜”指授与官职。

    B. 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多代指士大夫。“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诗)中的“衣冠”也是这种用法。

    C. 乾宁,与下文的“天复”均属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有的帝王只用一个年号,有的用多个年号。

    D. 卒,古代称大夫死日卒。古代对死的称呼还有:帝王和王后死曰“薨”,诸侯死曰“崩”,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袭吉生逢乱世,早年仕途颇有挫折。先是参加科考遭遇祸乱,后依附节度使李都,代替李都的王重荣不喜欢文官,李袭吉又到武皇官署做了属官。

    B. 李袭吉博学多通,为文善于引经据典。他写给唐昭宗的《违离表》,把自己比为洞中的禽鸟,把武皇比作尧舜,唐昭宗看后也颇为嘉许赞叹。

    C. 李袭吉辞理宏健,辞采气度折服对手。梁祖读李袭吉写的修好书信,或高兴或愤怒,这些情绪从侧面表现了李袭吉所写书信的非凡卓异。

    D. 李袭吉作风严正,身后深享显职高位。他参与决策公事,力求公平,不搞送礼请托等歪风,颇有士大夫的风度气概,去世后被追赠礼部尚书。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袭吉在武皇幕府垂十五年,视事之暇,手不释卷。奖诱后进,不以己能格物。

    (2)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①

    [南宋]史达祖

    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桑梓外,锄耰②渐入,柳坊花陌。双阙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

    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③。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办④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

    [注]①南宋开禧元年,史达祖奉令北上为金主贺寿,实为探金虚实。返程途经金人占领的北宋故都——他的家乡汴京,离开时作此词。②锄耰(yōu):种田的农具。③鳌极:神话传说中指女娲断鳌足所立的四极天柱,比喻全部疆域。④办:准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人行至故乡郊外,昔日花柳交映之地,如今却种上庄稼,当年繁华烟消云散。

    B. 上片中词人回望宫阙,故都满目衰败,久绝人迹,更无人在宫墙外持笛吹奏。

    C. “老子”二句与稼轩词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发的感情相近。

    D. 上片多写景,情寓景中,意境清丽明快;下片转入议论,用语则转为显直。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用一天之中气候冷暖不同描绘阿房宫歌舞升平的景象,其中表现“暖”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以渺小的昆虫和米粒作比,表现对生命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与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的诗句_______,______。均运用了“终军请缨”的典故。

    (4)《论语》中强调自己要立身通达,须推己及人,让他人也立身通达的句子是:“夫仁者,________,______。”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_________,____________。(《易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列对我国传统的“孝悌之道”的认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指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长。《论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认为孝悌是伦理道德的起点和根本。

    B. 大舜面对父亲瞽叟的惩罚“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孔子认为这是用双重标准对待父辈的惩戒,是一种不孝的行为。

    C. 《论语》中的“色难”意为“行孝悌,和颜悦色最难做到”。《大戴礼记》中“夫弟者……不干逆色”就包含了这一要求。

    D. 儒家认为孝敬父母有不同层次,有养亲、敬亲、荣亲等等,而“养亲”只是行孝的最低层次,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九华“立春祭”代表着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感染着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动力。

    农历立春这一天,一年一度的立春祭祀大典______。随着祭司高亢的吟唱,祭春礼开始,村民们悬挂二十西节气灯笼,手持焚香,抬神祈福,祈祝在新一年里______。吉祥如意;少男少女浇春水,祭春神,鞭春牛……九华“立春祭”是目前国内唯一保存着一整套祭祀仪式的立春祭春典礼,曾因“文革”沉寂,后在政府部门和民间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才得以恢复。如今九华“立春祭”______,每到立春,______的乡邻和游客都会把妙源村围得水泄不通。

    九华“立春祭”是最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它传承着农耕文明,(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重要代表,九华“立春祭”正致力于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九华“立春祭”代表着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感染着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激情与活力。

    B. 九华“立春祭”代表着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激发着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激情与活力。

    C. 以九华“立春祭”为代表的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感染着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动力。

    D. 以九华“立春祭”为代表的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激发着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动力。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期而遇   栉风沐雨   青云直上   应接不暇

    B. 如约而至   五风十雨   声名鹊起   纷至沓来

    C. 不期而遇   五风十雨   声名鹊起   应接不暇

    D. 如约而至   栉风沐雨   青云直上   纷至沓来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表达了先人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蕴含着朴素的“天人合一”观,表达了先人对风调雨顺、财物丰盛的美好愿望

    B. 表达了先人对风调雨顺、财物丰盛的美好愿望;蕴含着朴素的“天人合一”观,表达了先人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C. 蕴含着朴素的“天人合一”观,既表达了先人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又表达了先人对风调雨顺、财物丰盛的美好愿望

    D. 既表达了先人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又表达了先人对风调雨顺、财物丰盛的美好愿望,蕴含着朴素的“天人合一”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小作文 共 1 题
  1. 请从《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和《边城》里的傩送中任选一个,先概括其在某件事上做出的选择,然后从其性格入手,简析这个选择的必然性。要求:符合原著内容,言之有据,条理清晰,100字左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对“致知”的途径方法,王阳明为代表的古人和丁肇中为代表的现代人认识大相径庭:王阳明认为“知”是心中本来就有的,想要致“知”,最终须回归内心去探寻;丁肇中认为“知”是存在于外物之中的特性、原理和规律,必须靠客观实证精神,从对外物的研究中获得。

    针对两种不同认识,某班开展了辩论比赛。正方观点:“关注内心”的求知方法更有价值。反方观点:“客观实证”的求知方法更有价值。请你以反方辩手的身份续写一段反驳陈词。要求:有理有据,语言雄辩,说服力强,100字左右。

    正方:关注内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一。正因为古人善于探求内心,才有了诗歌情景交融的朦胧意境,有了国画“似肖非肖”的写意空灵。对方辩友,面对关注内心获得的令人陶醉的审美情趣,你还能说“关注内心”没有价值吗?

    反方:对方辩友,请不要沉醉在历史的“美”酒中不愿醒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某专利局向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人提供的专利申请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你的家乡和家庭也一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要举行以“见证”为主题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照片展,你会选择用哪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参展?

    请你围绕所选照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叙述类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事详略得当,写人具体鲜明;③中心突出,文体特征鲜明;④书写工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