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1 题,其中:
选择题 27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16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7 题
  1. 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采用共和政体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材料中所指的“激烈变革”(  )

    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

    C.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美国人韩丁讲:“1947年新发布的土地法大纲,在1946年至1950年中国内战期间,恰如林肯黑奴解放宣言,在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期间所起的作用。”可见,《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A. 推动了中国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B. 动摇了国民党统治的基础

    C. 使全国范围内的人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D. 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世纪30年代,当有人质疑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苏联却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据此可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A. 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 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 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 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42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对某次会战发表社论指出:“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某次会战”是指

    A.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C. 武汉会战

    D. 第三次长沙会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陈独秀在《说国家》中指出: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到了庚子年……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做一国一国的……我生长到二十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这表明

    A. 民族国家意识觉醒于外来侵略

    B. 闭关锁国造成国民意识的落后

    C. 晚清时期的中国落后于日本

    D. 国人学习日本开始于甲午战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建国方略•自序》写到:“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政,其为毒之烈,较之前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作者强调的是(  )

    A. 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B.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C.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D.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投身于火热的阶级斗争,了解工人,熟悉工人,与工人相结合,使马克思的理论研究能够正确地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现实的阶级斗争的需要,也推动了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材料主要反映了马克思

    A.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B.领导了无产阶级斗争

    C.立志为全人类谋幸福 D.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哪一选项属于历史观点

    A. 在创办近代工业的同时,洋务派还建立了新式海军

    B.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组建了黄埔军校

    C. 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D. 2017年7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纪念建军90周年的阅兵仪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新军事革命的浪潮中,信息化战争成为最主要的战争形态,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国际军事领域的竞争,集中体现在军队信息化作战能力的竞争,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在新军事变革中抢占先机,夺取优势,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材料旨在强调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的

    A.原因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从1841年10月起,英军在等待援军来华的半年时间里,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地理等情况,作了进一步的侦察和分析,加上以往的情报,英军决定派军舰侵入南京江面,以切断清政府漕粮要道,迫使清政府求和签约。由此可见,英国取胜的原因是

    A.援军来华 B.国力强大 C.武器先进 D.准备充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面对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局,孙中山先生第一个响亮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发动一次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篇章。材料表明了孙中山

    A.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B.彻底地废除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C.建立了中华民国

    D.领导的革命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傅斯年在五四运动的反思中写道: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没有活力。五四运动的勃兴,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他们做社会调査,讨论国内外大事,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等等。这说明五四运动

    A.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B.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C.开启了近代民主革命运动

    D.激发了民众的责任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俄罗斯二战老兵科瓦连科说:“1942年夏天……纳粹军队跨过了顿河”“朱可夫来用防波堤战术,在酒窖、地下室和破商店中进行磨人战斗,与此同时,河对岸的红军展开密集炮火攻击,精疲力竭的德军被包围了……。”材料表明,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胜利的原因是

    A.苏联是正义的一方 B.苏军战略战术得当

    C.苏联自然环境恶劣 D.德军厌战情绪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45年,朱德总司令在党的七大做正式报告之前,特意指出,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开代表大会。在这座自己建的房子里,中国共产党构筑成第一座理论大厦。对此的正确理解是中共七大

    A.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C.实现了全党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D.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四日,陈毅匪军于临沂附近已向南发动攻势,我临时决定将兵力向徐州集中,准备于此与匪军决一死战,并当即下达作战命令。”材料反映了

    A.国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 B.国民政府阻击新四军

    C.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 D.淮海战役已拉开帷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侧的特状影印件可以用来直接佐证(  )

    A.中国参加了联合国成立大会

    B.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C.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D.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如图为“1946年7月~1949年1月解放军、国民党军队人数变化统计”,示意图中甲乙线及导致甲乙线数据根本性变化的事件,都正确的是

    A.甲线是解放军人数的统计;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的事件是三大战役的进行

    B.乙线是国民党军队人数的统计;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的事件是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全面进攻

    C.甲线是国民党军队人数的统计;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的事件是三大战役的进行

    D.乙线是解放军人数的统计;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的事件是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全面进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对下图中甲、乙线及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A.甲线是对棉手织工场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B.乙线是对棉手织工场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C.甲线是对棉纺织厂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D.乙线是对棉纺织厂エ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困是第二次王业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比较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科能力要求之一。对下面历史人物评价最恰当的是

    A. 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B. 都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和解放

    C. 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

    D. 都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做出贡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图片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历史的瞬间。下列三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法西斯暴行 B.纳粹的暴政 C.战场的残酷 D.种族的灭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从“法国巴黎公社”“拉丁美洲解放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内容中,提炼一个学习主题,正确的是

    A.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B.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

    C.追求人类解放的事业 D.世界格局的变化历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当前,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材料反映的是

    A.两极格局形成 B.经济全球化趋势

    C.美国成为全球霸主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标志着一个伟大的转折。它是新文化,是当时社会的新政治、新经济要求的反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由此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看法。“□□□□”应是

    A.文艺复兴 B.工业革命 C.启蒙运动 D.宪章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以下是世界现代化秩序变迁示意图。直接导致①所示的世界秩序出现的史实是(  )

    A. 苏联实现工业化 B.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 二战后美国、苏联实力大增 D. 西欧、日本的崛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下列发生在近代的历史事件,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是

    ①洋务运动  ②《马关条约》的签订  ③戊戌变法

    ④辛亥革命  ⑤北洋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至今军阀作恶如故也,列强横行,且有加而无已也……中国革命,不能不承认为世界革命中之一部,而实行三民主义,则共产主义即在其中矣。吾辈死者,但知中国革命与国际革命不能分而为二,则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岂有纷争之必要。”该日记内容反映出这时的蒋介石

    A.赞成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主张用暴力手段“清党”

    C.同意与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已转变成社会主义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某著作指出:“一方面,我们在广大农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可以从根基上铲除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另一方面,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光辉示范作用,必将对敌占区产生深刻影响。”可见,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作用是

    A.创建人民军队 B.壮大红军力量

    C.笼络封建地主阶级 D.动摇反动统治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1)材料一所强调的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应该是指什么?

    材料二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2)据以上材料,概括出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以上材料和问题探究的学习主题是什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确定了正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特别是对农村包国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探索,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草命所走的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道路。而作为中国革命对象的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力量过分强大,中国革命的任务特别艰巨…历经22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的检验,为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材料二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探索大事记

    时间

    史实

    1953年6月

    制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条件

    1956年底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确立,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走不同于俄国革命道路的背景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出我国通过哪些方式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3)据材料、问题,指出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能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并完成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

    ——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国共两党在抗战问题上有哪些共同点?

    (2)据材料二,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有哪些变化?

    (3)据以上材料,归纳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

    (文献1)

    (文献2)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节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或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文献3)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文献1、2分别是哪次革命的成果?文献3与哪次重大事件相关?三部文献颁布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趋势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