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诗歌鉴赏 1 题,基础知识综合 1 题,选择题 2 题,情景默写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名著阅读 1 题,课外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古诗文阅读

    (一)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基础知识综合 共 1 题
  1. 阅读文段,完成小题。

    家国情怀亘古不变地流淌在国人的血液里。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得以从无数磨难中觉醒,愈变愈强,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鞠躬尽瘁,以己之力锲而不舍地投身到民族复兴的历史浪潮中。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担当的责任心,他(她)所做的事情,也许并不是妇rú(  )皆知。和平年代,每一位坚守岗位、默默付出的平凡人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他们把这个世界变得五彩斑lán(   ),他们也被这个世界照得锋芒毕露

    1.读读写写。

    (1)根据拼音写汉字,用正楷依次填写在田字格内。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1)亘古不变       (2)锲而不舍

    2.语段中画横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鞠躬尽瘁 B.锲而不舍 C.当之无愧 D.锋芒毕露

    3.语段中“因为”“英雄”“都”“他们”四个词的词性依次指认正确的一项是(   )

    A.副词   代词    连词   名词 B.连词   名词    副词   代词

    C.连词   形容词   介词   代词 D.介词   形容词   副词   代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疫情尚未结束,我们切忌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

    B.在疫情下,自觉出门戴口罩,既有益于他人,又能保护自己。

    C.为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江苏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

    D.最近加大了醉酒驾车的惩罚力度,为的是避免那些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及作品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回家的故事。

    B.《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C.当代文学家杨绛的回忆性散文《老王》,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D.《孙权劝学》节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的“经”即儒家经典,其中“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论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默写诗文名句。

    古诗文阅读陶冶了我们的情怀:与韩愈漫步于晚春时节,他看到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脱口而出:“草树知春不久归,(1)____”,这是诗人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与王维静坐竹里馆,“(2)___,(3)___”一句诗人以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幽静闲远的格调,传递出悠远宁静的心境,仿佛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与李白来到洛城,“(4)___,(5)___”一句以乐声传达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和郭茂倩探讨乐府诗,“(6)___,(7)___”一句让我们领略了花木兰战场生活的艰难苦寒;与岑参路遇,他以“(8)___,(9)___”一句,让我们感受了与“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样的远行者的复杂心理。全诗率性而成,用语自然本色,韵味醇厚隽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班上将开展“天下国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1)为了激发学生心志,班级开展了爱国故事我来讲的活动。请仿照事例,写出两个你准备的故事。

    例:林则徐:虎门销烟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2)为了陶冶学生心灵,班级积极开展诗歌创作活动,主题为“致前线抗‘疫’英雄”,要求在两处横线上分别补写一句话,与上下文构成排比。

    致前线抗“疫”英雄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①________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新世纪疫战

    你们的战袍是防护衣

    ②__________

    你们的战场是医院

    敌人是无声、无息、无色、无味的新型冠状病毒

    知识卡片: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更多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

    (3)致敬前线的抗“疫”英雄。灾难面前,他们不顾个人安慰,勇担责任。其中有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结合下面的资料,为他写一则颁奖词,不超过90字。

    (链接资料)

    1月18日,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接到通知紧急赶往武汉。由于任务紧急,他没来得及带件羽绒服,只穿了件西装,当晚5点才挤上开往武汉的高铁。车上无座,他被安排在餐车一脚。这天,武汉市卫健委通报,新增59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钟南山提醒公众的同时,却选择了逆行。4天内他奔走武汉、北京、广州三地,长时间科研、开会、远程会诊、接受媒体采访,甚至在飞机上研究治疗方案……夫人既生气又心疼:“能不能让他多睡一会儿?”但她非常了解丈夫,因为丈夫太在乎自己的病人了。

    颁奖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1)老舍在谈人物描写时提到,“哭有多种,笑也不同,应依个人特性与情形而定如何哭,如何笑。”表情是人物在某一特定处境下自我心理与外界社会的投射,请参考示例完成批注,要求分析下列表格中祥子表情背后的具体原因,并通过前后三处比较分析社会原因。

    祥子的表情

    语段摘录

    批注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

    (示例)祥子用三年时间终于攒够钱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车,因而极度喜悦到几乎要哭。

    从三处表情“哭”“笑”“不喜也不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 :③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觉出来虎妞也有点好处,他居然向她笑了笑,一个天真的,发自内心的笑,仿佛把以前的困苦全一笔勾销,而笑着换了个新的世界,像换一件衣服那么容易,痛快!

    不喜也不哭

    祥子的生活多半仗着这种残存的仪式与规矩。有结婚的,他替人家打着旗伞;有出殡的,他替人家举着花圈挽联; 他不喜也不哭,他只为那十几个铜子,陪着人家游街。

    (2)中国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刚柔并济的女性形象。花木兰替父从军,十二年战场生涯,勇猛杀敌;国家重归和平,她回到家里,依然是替父从军之前的那一个身着普通布衣、爱美的女子,侍奉父母的孝顺女儿。请你从以下三个选项中选择其中一位女性,结合相关情节,具体分析其刚柔并济的性格与品质

    A.小福子(《骆驼祥子》)   B.江姐(《红岩》)   C.徐改霞(《创业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课外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镇读书

    元镇,长安人也。家贫,不能从师,彼时无书,尝取旁舍儿书,避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邻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而叱之,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 但闻书声不绝,遂毕身不忘。久之,反长安,与诸儒以时文名天下。镇自小至老手不释书,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入则秉烛达旦。其精勤若此,人皆叹之。

    (注)①外兄:表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取而疾走 _______             (2)反长安______

    2.“┃”线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

    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

    3.翻译句子

    (1)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2)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4.小敏和小宇对元镇“取旁舍儿书”和“见《诗经》取而疾走”的做法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非文学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第28天隔离了,这个时刻!

    ①这个时刻,天正暗下来,黄昏将近,我站在窗前,朝侧面的楼栋微笑。我之所以持续保持微笑,是怕出事。侧面楼栋一户人家的窗前,一位老人,打开玻璃窗,对着户外颤抖哀号:“某时候才是个头哇——某时候才是个头哇——”我听见了。我立刻冲到窗前,打开我家窗户,寻求老人目光,向他摆手摇手,“喂——爹爹”我使出最温和安详的嗓音,与他打招呼。由于角度关系,我无法判断他是否看见了我。我就努力持续着,持续着,直至他终于朝我这边转过脸。然后老人停止了,关上窗户进屋了。可我还是不放心,赶紧给物业打了紧急求助电话,请他们务必上楼敲门,去查看一下,看看是否为孤寡老人?问问是否发生了困难?如果老人有什么需要,只要我们家有。物业也非常尽职,答应马上就去。这一阵忙乎,夜色已黑。这个时刻,是隔离的第 28 天了。焦虑和急躁开始在人们心里蔓延,我们需要对付更多敌人包括在自己心里逐渐扩大的阴影。

    ②这个时刻,新冠病毒还在肆虐,而武汉,也已经出台了疫情爆发以来最为严格的隔离严控措施,所有干部职工下沉社区,收治病床在每天扩大,医疗一线医务人员们正在冒死救治病人。人与病毒的搏斗,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吞噬与反吞噬,进入胶着化状态,这个时刻,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劲。然而,人们在家隔离已经第28天了,有人坐不住了,有人千方百计偷跑出去,有人吃不惯配送的简单蔬菜,想吃鲜鱼鲜肉和热腾腾的热干面了,还有人带着孩子出来遛弯,还说“怕么事唦,注意点就行了,关家里人都关苕了”。此情此景,说真的,太急人也太恨人了!事实非常清楚,如果不彻底阻断人传人,后果将不堪设想。我接受采访,与我熟悉的记者朋友开玩笑说:这个时刻,对于这样一些还不知死活的人,如果是我,我的办法就是直接一拳打晕他,拖他回家,再丢一周吃食,封死大门——这是玩笑。可这也不是玩笑——这个时刻,如果还有人不珍惜生命同时还危害他人生命,就只能强制他珍惜自己。说是这么说,我当然没有打晕任何人,而是恰恰相反,我在对一位陌生老人微笑,朝他摇手,希望能够安慰到他。

    ③这个时刻,日常生活不再是常言所谓的日常生活了,直接就是保卫生命。这个时刻,当我们看见小女孩子的母亲被病毒夺去了生命,小女孩子追在后面哭嚎,这也不再是世间一般的生离死别,而是需要我们第一时间冲上去,搂过小孩子,为她戴上口罩, 尽快哄住她的号啕大哭,以免病毒趁机潜入她敞开的咽喉与肺脏;这个时刻,我们就是小女孩的母亲,而不仅仅只是拍视频的看客。

    ④这个时刻,唯有保卫生命是最高准则。因此我们能做一件事情,就做一件事;能帮一个人,就帮一个人;底线是我们首先做好自己。这个时刻,真正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时刻,我们得靠每个人点点滴滴的力量汇聚成人类的强大意志,把我们生命夺回来!

    ⑤这个时刻,心神稳定是我们的拯救,理性冷静是我们的力量,勇敢顽强是我们的必须,咬牙挺住是我们的本分。又一个黎明来临,拉开窗帘,东方既白,太阳照常升起,这个时刻,我们必须忍住悲伤,克服畏惧,去希望窗外的希望。

    1.文章具体描述了“这个时刻”的哪些情景?请分点概括。

    2.请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某时候才是个头哇——某时候才是个头哇——”

    “喂——爹爹”

    两处破折号分别有什么作用?

    知识小贴士:破折号(——),可用于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等。在传情达意上,它也有自己的独特作用。

    (2)“我就努力持续着,持续着,直至他终于朝我这边转过脸。”“终于”这个词表现出“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3.面对隔离期间按捺不住心情想随意出门的人,请你选用文章里的一句话做劝诫性质的宣传标语抄在横线上,并结合宣传标语的目的与特点说明选用的理由。

    (宣传标语特点)文字简短,目的明确,充满力量,语言得体。

    我选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标题为《第28天隔离了,这个时刻!》,其逗号前后的内容可否调换顺序?请结合全文与作者写作意图阐明你的观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记得那天是农历正月初六,北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般。一辆拖拉机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铺了稻草的车斗里,我跟姐姐紧紧依偎在母亲胸口。

    ②母亲带我们去叔公家“吃酒”。叔公家住在“山洼子”,交通不便,我们平日难得去一回。今年叔公过寿,特意把生日提到正月,将侄儿侄女们都喊过来热闹一番。

    ③母亲把我的衣领理好,对着袖口看了又看。过年的新衣裳,几天下来,有了好多污渍。母亲摇头叹气,责怪我“不顾好”。

    ④到叔公家,已近中午。堂屋、厢房里都摆了酒席,大人、孩子各自忙活。来叔公家“吃酒”的,有亲戚,也有庄邻,我大多不认识。一位帮忙上菜的中年男子,倒是眼熟,但想不起来曾在哪里见过。他没有像其他帮忙的人那样,系围裙或戴护袖,身上不像是新衣服,但平时应该很少穿。我敏锐地发现,他的袖口比我的还要油亮些。姐姐记性好,她扯了扯坐在一旁的母亲的衣角,脆脆地喊了声“来福舅舅”。

    ⑤我一下子想起来,是他,来福舅舅。这是我第二次见他,头一次是在年前腊月二十六,我家门口。

    ⑥那是个阳光灿烂的冬日。母亲端一张方桌放在门口,给我和姐姐写作业。临近中午,来福挑着担子走过来。没有听到叫卖声,只看见扁担两头挂着竹匾,里面放着春联、福字、香烛……

    ⑦没有人招呼,来福径自放下担子,挺了挺弓着的背,站到身后看我写字。我很不自在,他不以为意,只管眯着眼睛笑。

    ⑧这时,母亲从厨房快步走出来,对来福说:“赶下一家哟,我家没有要买的。”

    ⑨来福挑起扁担,一抬头,看见家里的一面墙上贴满了奖状,对母亲说:“孩子成绩不错呀!”这样的夸奖,母亲听过多次,依然受用。姐姐和我上学以来,每个学期都各拿一张奖状回家。母亲把奖状整整齐齐贴在墙上,在她眼里,那是老屋最好的装潢。

    ⑩ “还好吧,不调皮。”母亲说。紧接着出自一位农村妇女的本能,反问:“你家孩子呢?”

    ⑪来福一愣,依旧笑嘻嘻地说:“我家也是一个姑娘一个小伙,念大学了,一个在南京,一个在上海。”

    ⑫“哎呀,了不起。”母亲端来一张板凳,“两个孩子都培养出来了,真不容易!”

    坐下的来福把脊背挺了挺,说:“我跟孩子妈妈,每天起早贪黑,走村窜巷,脚板底都磨破了,还不是为了孩子嘛,付出总算有回报。”

    ⑭“是的呀,农村孩子只有读书一条出路。”母亲应和。

    ⑮这时,有隔壁邻居路过,跟母亲打招呼,喊了声“卜大姐”。来福又是一愣,笑着问:“你也姓卜,家里排行什么?”两人一叙,竟是同一个族谱呢。

    ⑯母亲当即让我和姐姐喊“舅舅”,一边留来福吃饭,一边打招呼:“真对不住,今天中午做的是菜饭。”来福笑着说:“等将来孩子们出息了,老俩人天天在家吃鱼吃肉。”

    ⑰来福走时,母亲买了些香烛,说:“你家卖的香烛,保佑孩子读书一定灵验。”

    ⑱经过提醒,母亲认出来福。姐姐打趣:“年前年后这十天,天天拿人家的例子教育我们,耳朵听出茧,结果人都认不得。”母亲说:“不用认得,只要你们跟人家姐弟俩学习就行。”

    ⑲话是这么说,不一会儿,来福给我们这桌上菜,母亲叫住了他。见来福没有印象,母亲提醒,“买香烛的”,姐姐在一旁补充,“吃菜饭”。来福一愣,倏地转身走开,不小心碰翻身边人手中的盘子,连汤带菜泼在衣服上。

    ⑳母亲满腹疑惑,饭后去问叔公:“来福是你们庄子的?”“是的。”“他家一对儿女都进城读大学了?”“哪呀,你肯定弄错了,卜来福光棍一条!”……那天回家的路上,北风呼呼作响。我被拖拉机颠得难受,闭着眼睛,依偎在母亲胸前。迷迷糊糊里,感觉粗粝的手掌抚在我的脸上。母亲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我听:“还是要好好读书呀。”

    1.围绕小说主人公,结合文章内容,给这篇小说拟写一个题目,并谈一谈你的理由。

    题目:

    理由: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⑬段画线句中加点的词。

    3.品味第⑲段画线句,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来福舅舅”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

    4.请写出你对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5.寻觅情感:

    对“来福舅舅”这个人物形象,作者仅截取、描写取了两次见面的情形,并没有花太多笔墨,但作者又对他充满了复杂情绪。试分析作者在“来福舅舅”这个人物身上寄寓了哪些情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写作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

    请以《这样的人让我_________》为题,参照下列要求与表格中的写作小贴士,写一篇作文。不少于 600字。

    要求:(1)题目横线处填写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2)文体自选(除诗歌外);(3)不得抄袭、套作;(4)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写作小贴士:写出人物的精神

    抓住典型事例

    借助写作手法

    运用细节描写

    多种表达方式

    体现性格、气质、品质或精神等

    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特点等

    描写为主,渗透抒情、议论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