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在江南制造总局,“华匠学徒按日点工给价,价有等差,较技艺之优劣为准”;天津机器局,“中外匠役量才给值”。这表明

    A. 技术是工资高低的决定因素

    B. 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的变动

    C. 生产管理仍旧保留封建色彩

    D. 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A. 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 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 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 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血缘关系决定贫富差距

    B. 分封制度打破墓葬等级

    C. 宗法关系主导墓葬规制

    D. 墓葬体制影响宗法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

    汉代

    A. 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

    B. 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

    C. 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D. 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南宋宋慈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12、13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据此推断

    A. 法医学决定了科技的进步   B. 民族交流有利于医学发展

    C. 理学推动医学体系的构建   D. 当时中国医学已高度发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洪武年间,大臣的奏章由朱元璋亲阅;永乐时,明成祖经常召内阁要员密议,批答则由其亲笔;正统年间,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成为内阁的专职。这主要说明

    A. 内阁逐渐取得最高决策权   B. 皇权事实上受到内阁制约

    C. 内阁成为君相斗争的工具   D. 内阁对国策的影响力增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面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

    A. 辛亥革命推动铁路大发展   B. 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 列强对华侵略的不断加深   D. 清政府新政收回筑路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09年,清政府在各省设立咨议局。议员们通过咨议局“为地方兴利除弊、弹劾官吏、审核政府、参政收支等方面,积极参政,提议案,论改革”。这说明

    A. 责任内阁制在中国初步形成   B. 咨议局议员发挥民意代表作用

    C. 清政府被迫迎合民主潮流   D. 中国开始迈人民主政治的门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 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B. 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D. 实现了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兄弟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这是创作于1937年的抗战歌曲。不久,歌词中“二十九军的兄弟们”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这一变化表明

    A. 国共两党矛盾得以化解   B. 全民族抗战已成为社会共识

    C. 二十九军成为抗战楷模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这反映了50年代

    A. 中国周边外交环境有所缓和   B. 中西方间交流频繁

    C.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D. 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20世纪 90年代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这种“摘帽”现象反映了

    A. 私营企业的投机性强   B. 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C. 私营企业的逐步衰落   D. 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时期,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氏族的称号。而氏则出现于后来的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贵族特有的标志。春秋战国时期,贱民和奴隶才获得了“姓氏”。

    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祖根于河南鲁山,后代以刘为姓,此为刘姓主源。春秋时期,周匡王封小儿子于刘邑,号刘康公,其后以刘为姓。西汉初年,刘氏子孙分封各地,形成望族;“娄敬劝高祖都关中……赐姓刘氏”;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孪,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孪氏子孙皆姓刘。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姓。

    ——摘编自陈建魁《中国姓氏文化》

    材料二洪秀全称王后,在其长子“天贵”的名字后加了一个“福”字,希望其永保社稷、代代为王。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被视作封建传统的“字”、“号”遭到摒弃,人们纷纷响应“一名主义”。文学经典也常作为取名的来源,如“林徽因”,取自《诗经》“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新中国’成立后,不少人用“斯、基、娅、莎”等俄文音译字为孩子起名,“卫国”、“跃进”、“忠红”等名字屡见不鲜;改革开放后,除“丽娜”、“杰克”等洋名不断涌现以外,更多的人给名字赋以文化意蕴,如“勇、伟、超、倩、颖”等;一些用字逐渐演变成男女通用字,如:“鑫、晓、洁、聪、亮”等;四字非复姓名字出现,极大地减少了重名率,也进一步体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特立独行的时代特征。

    ——摘编自张军红《从姓名用字透析21世纪以来国民思想变迁》

    材料三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从遗传学角度来说,许多遗传疾病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播,因此形成了“同姓不婚”的现象。姓氏起着明血缘、追溯源、连宗连支的纽带作用。修族谱、建祠堂、扶贫济困、互助守望,增进了同姓氏之间的血缘亲情。海外华侨纷纷寻根认祖、捐资助学、兴办实业,投身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近年来,海峡两岸多次共同举办祭祀黄帝、炎帝的相关庆典活动。

    ——摘编自肖锐《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贱民和奴隶获得姓氏”的原因;简析“刘姓”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人取名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姓氏文化的社会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代对地方监察体制进行改革。贞观时期扩大监察御史人数,划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为十五道,于各道设采访使长驻,后逐渐与地方官融为一体,成为中央派出的、州之上、道一级的监察官,道从此成为真正的监察区。监察官员多选用科举士子中的佼佼者担任。玄宗时,大多出自京官高品及地方长官;肃宗时,“中书门下”直接负责录用御史台人员。职责方面,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最后,司法监察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武德律、贞观律等都有针对各级监察官员违法行为的具体律文,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会作出明确的指示。

    ——摘编自肖光伟《唐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地方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地方监察制度改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陈鹤琴,浙江上虞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与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并称为中国教育界的四位圣人,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1914年考取公费留学美国,原本打算学医的他认为要挽救病弱的中国,必须从教育人做起,而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儿童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留美期间,他主攻教育学与心理学,尤为关注西方的幼儿教育。1919年,学成回国后发现当时的南京基本上是完全西化的教会幼儿园,没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经他不断呼吁和努力,在南京连续创办了5所实验学校和幼稚园。1927年2月,与陶行知、张宗麟一同发起中国最早的儿童教育团体——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幼稚教育》并任主编。后又创办中国最早的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1938年初,开展难民教育,开办难民、难童学校。在此期间,针对当时中国死板的、脱离实践的学前教育现状,他提出了以活泼的、有生气的、注重科学实践为核心的“活教育”理论。

    ——摘编自《陈鹤琴全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鹤琴幼教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鹤琴在幼教领域的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时期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与对外贸易”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