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守什么,如何守?变什么,如何变?

    “守”,是要守住文化传统、精神传统。继承传统一方面要深刻体悟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和内在精神,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并遵循中国画自身发展逻辑。任何一项民族艺术,都是在这两个维度中连接文化传承,成就不同的表现个性,传达审美精神的差异。

    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诉求和精神意蕴。如“一花一世界”所包含的博大。建立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基础上的中国画,不注重感官刺激,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宋代郭熙在《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营造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并辉映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力富强,收复燕云十六州一直是国家方略,故北宋山水画也多宏幅巨制;而南宋偏安一隅,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中国画创作者应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境,二者相辅相成。因此,中国画创新既要守住精神,也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偷换概念,虽用的是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这种创新,实则是在玩形式游戏,充其量是一种艺术实验,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更不可能成为中国画主流。

    真正意义上的求“变”,是创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面向时代、面向生活。这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让“笔墨当随时代”,表现时代审美和时代精神;一是要以高蹈的视野看世界,取各国艺术精髓并将其化为己有。这都要求创作者要有广博的学识、独立的艺术观而不随波逐流。林风眠的中西融合之道,张大千的“泼彩”山水,都为中国画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径。在他们的绘画中,既有借鉴外来艺术形式和观念所呈现出的现代性审美,又有立足中国画传统的核心要义进行的创新转化,最终于笔墨法度中成就新的精神气象。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融会创新,恰恰建立在极其深厚的传统功底之上。从整体来看,中国画要想达到这个境界,还有一段路要走。

    (摘编自洪湖《中国画的“守”与“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的“守”指要守住文化传统、精神传统,“变”也应以继承传统为基础。

    B. 中国画的“笔墨法度”皆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彰显出了其特定的审美意蕴。

    C. “写意”是中国画最高成就,因此它展现了中国画的真正魅力,是中国画的主流。

    D. 中国画的“变”,需创作者传统功底深厚,学识广博、艺术观独立且能融会创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指出理解“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并对二者分别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证。

    B. 文章通过引用和举例来证明中国山水画的精神要义是追求大道,辉映时代气象。

    C. 文章指出“变”的两层含义,以老艺术家为例,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变是融会创新。

    D. 文章以中国画现存问题为背景,论述“守”与“变”的辩证关系并指出具体措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画家为了创新而创新,导致一些创作样式变得“不伦不类”,精神苍白无力。

    B. 任何一项民族艺术,只要体悟其文化特质,遵循其自身发展逻辑,就能继承传统。

    C. “为祖国山河立传”最重要的是创作者要有家国情怀,对绘画技法的要求并不高。

    D. 在对“守”与“变”的不断探索中,中国画创作实现了形式的更新、审美的衍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郝支书

    候发山

    那时候郝支书还不是石庙村的支书。他刚从部队复员回来,看到村里依旧一穷二白一贫如洗,乡亲们一日三餐拿咸萝卜当饭吃,他就尝试着把庄稼毁了种植药材。当时大伙儿还等着看他的笑话,没想到,三年后他收获的药材居然换回了一大把票子。这事凑巧被王县长(当时还是镇里的书记)知道了,认为他是个人才,就任命他当了石庙村的支书。郝支书上任没多久,王县长就从镇上调到了县里。

    根据镇里汇报的材料,王县长得知石庙村现在已脱贫致富奔上了小康,就想到石庙村走一走,看一看。毕竟郝支书是王县长亲手提拔上来的,如果镇里所言不虚,也有他的一份功劳。于是,王县长便忙里偷闲悄悄一个人来到石庙村。为了摸到真实情况,王县长就在村口就下了车。

    当年的泥坑路早已被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代替,不时有打扮新潮的姑娘小伙子骑着簇新的摩托“嗖”的一声从身边蹿过。路两旁依山建筑的民居都是碧瓦重檐的楼房,有的房顶上还支着个炒锅一样的电视卫星接收器。正是暮春时节,不少人家门口的水泥墩子上坐着晒暖的老人,他们穿着整齐,眉开眼笑地交谈着什么……石庙村先前可是镇上出了名的贫困村,年年吃政府的救济。老百姓一年四季指靠着那点贫瘠的责任田,连肚子都打发不住。那时候,家家户户住的都是破窑洞,晚上照明点的是煤油灯……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啊!王县长由衷地感慨着,心里犹如电熨斗熨过一样舒坦。

    王县长一脸灿烂地边走边看,忽然看到一处破败的院落。院子里晾晒着衣物,说明还有人在此居住。难道是个五保户?可是石庙村有敬老院啊。王县长①迟疑了一下,便走了过去。推开虚掩的篱笆门,王县长看到有位四十多岁的农村大嫂正在石板上努力揉搓着衣服。这位大嫂一脸沧桑,虽说衣着不怎么样,但浑身上下透出一股清清爽爽的利索劲儿。院子里没有小康之家应有的摆设,倒也干净。农村大嫂发现王县长进了院子,忙停下手中的活计,不自然地笑了笑,算是打过招呼。

    王县长和蔼地问:“这是你家还是你娘家?”

    农村大嫂对他上下打量了一番,②迟疑地说:“俺家。”

    王县长便拐弯抹角地问:“郝支书这人怎么样?”

    想不到,农村大嫂脸一黑,说:“这龟孙没良心,他的心让狗给扒吃了。”

    王县长当即愣住了,思维在瞬间空白了一下,这可是初次听到关于郝支书的反面意见,虽说石庙村的变化有目共睹,难道郝支书经不起诱惑,也腐败了?意念至此,王县长就直言不讳地说:“别人都说郝支书好,你怎么说他的赖呢?”

    农村大嫂灰着脸,黯然半天,才讲出缘由。她说:“邻里壁舍在他的带领下都富得流了油,扒了窑洞盖楼房。俺家呢?别人家都看上了29寸的大彩电,俺家连一台黑白的也没有……”

    就是呀,石庙村都小康了,怎么还有贫困户?王县长皱了皱眉头,说:“我看大嫂也不是懒惰之人,郝支书也不帮帮你?”

    农村大嫂冷冷一笑,说“他不帮俺也好说,可他是烂花棉籽不打油还沾油,帮俺的倒忙,你说气人不气人?”

    王县长呆了一下,说:“帮倒忙?”

    农村大嫂生气地说:“俺当年辛辛苦苦拾掇了两亩药材,准备弄俩钱后养殖小尾寒羊。谁知,俺还没把钱焐热,他就动员俺把卖药材的钱捐给村小学,说学校漏雨,再不收拾就要出事。俺的心肠软,经不住他三说两说,就依了……反正俺是软柿子,他想咋捏就咋捏。”

    王县长的脸色跌下来:“真有这事?”

    农村大嫂气呼呼地说,“俺会诓你?那年村里五保户王二爷犯病躺在家里,等着拿钱治。那龟孙又动员俺捐款,俺就拿出卖鸡蛋的钱给了他十块,他还嫌少……”农村大嫂说着就唏嘘有声地呜咽起来。

    岂有此理!王县长愤愤不平,说郝支书的家在哪儿?我找他去!

    农村大嫂擦了一把脸上的泪,表情有些别扭,说:“这就是他家……俺是他女人。”

    王县长恍然大悟,心说怪不得这个院子瞅着眼熟呢。

    郝支书的女人叹口气说:“这些年他为了村里的事没黑没明地操心,家里油瓶倒了也不扶……俺一个人照顾不过来,药材种植也给荒了。从别处捣腾俩儿钱,他也贴到了村里……你说,俺家昨能比得上人家呢?”

    王县长心里涌上一股说不出的感觉,鼻子有些发酸。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为改变贫穷现状,毁掉庄稼,种植药材,并获得成功。这说明“他”有聪明的头脑,致富的本领,也是“他”被任命为村支书的原因。

    B. 农村大嫂说“这龟孙没良心,他的心让狗给扒吃了”,与第三段中王县长的所见所闻形成强烈的反差,并引出下面有关郝支书的“反面”材料。

    C. 文中两处“迟疑”,①处写王县长在“碧瓦重檐的楼房”中突然看到破败院落的疑惑之情;②处写农村大嫂因自家院落破败羞愧难当的心情。

    D. 文章塑造了一位大公无私并且有领导才干的村支书形象。但并没有对他做正面的描写,而是通过间接的侧面描写和反面的衬托来塑造人物的。

    2.小说中的王县长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3.小说情节展开过程中有一种“误会法”,即在文章中有意识地设置误会,到结尾时才点明真相。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的“误会”艺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全面二孩,是指所有夫妇,无论城乡、区域、民族,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是继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完善,这是中央基于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放开二孩,为何?

    中国面临陷入“低生育陷阱”、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困境。按照鲁茨等人的理论,1.5是一国总和生育率的一个关键点,一旦低于1.5,一国的总和生育率就很难再上升到1.5以上,即陷入了“低生育陷阱”,而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非常接近1.5,一旦中国陷入“低生育陷阱”,少子化程度超过老龄化,中国的劳动力供给不断减少,导致劳动力的短缺,进而劳动力成本提高,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而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最终会导致老年人口占比增加,使得抚养比上升,也就是人口红利消失。事实上,中国在2013年已经到达了抚养比的最低谷。对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人口红利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经济学分析表明,在扣除技术进步和城镇化的作用外,人口衰减带来的也将是人均GDP下降。比如,长期低生育率被认为是日本经济长达20多年的停滞的根本原因。

    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风险系数增大。中国国家人口统计局发布的2015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男女人口差在2015年已达到3366万,这意味着约有3000余万的男性人口面临单身。一般来说,造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性别比失衡有两大主要原因:移民和出生性别比失衡。由于移民比例很小,因此中国人口性别比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出生性别失衡。而这一现状导致了家庭矛盾、暴力、财产犯罪行为的增加,收入分配不公平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摘编自《全面放开二胎最新消息:解析二孩政策五大原因》)

    材料二:

    2018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与2016年相比均有下降。2017年国内二孩比例已达51%,超过了第一胎的比例。总人口性别比例持续好转,2017年为104.81,比2016年下降了0.17,连续5年处于国际标准范围内,但性别比失衡问题依然严重。“全面二孩”政策促进了我国人口均衡发展,让我国在育龄妇女人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出生人口相对于政策实施前有所增加。但“全面二孩”政策目前不足以扭转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妇女生育意愿是“全面二孩”政策施行的核心。现阶段育龄妇女以公司白领或者家庭主妇为主。大多数公司白领认为生育二孩成本太高,一方面没有精力带孩子,另一方面在生育期间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当期的工作,进而影响之后的晋升。家庭主妇表示孩子教育、医疗成本过高,不会轻易考虑生育二孩。

    (摘编自2018年1月22日《北京青年报》等相关文章)

    材料三:

    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人口数量及质量能有所提高,但资源更新的速度并不能跟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人口的增加,必然需要开垦土地,兴建住宅,采伐森林,开辟水源,这无疑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人口的刚性增加对教育公共服务挑战很大,首当其冲是学前教育,政策实施之后,学前教育资源必然更紧张,压力更大。一个家庭有二孩之后,需要考虑到国家现有的学前教育资源,也需考虑以后的教育资源。

    开放二孩政策,必然会增加人口,然而在社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失业,生活无法保障,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远发展。

    (摘编自屈家安、肖彤《浅谈“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及其对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单独二孩到全面放开二孩,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央依据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作出的战略决策,它是不断调整、完善的。

    B. “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力的人口条件,而目前中国总和生育率低,老年人口增多,人口红利消失,引起了我国经济快速下滑。

    C. 与2016年相比,2017年总人口性别比例有所好转,但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依然严重;从出生总人口看,人口老龄化趋势还未得到扭转。

    D. 面对二孩政策,民众响应度较低,家庭生育意愿不高。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大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技术进步、城镇化、总和生育率等因素都会影响国家人均GDP,比如日本经济长达20多年的停滞的根本原因被认为是长期低生育率。

    B. 我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主要是因为出生性别比失衡。家庭矛盾、暴力、财产犯罪行为的增加,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与此有很大关联。

    C.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二孩出生的比例超过了一孩的出生比例,这表明“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实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D. 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也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因此,我们要科学合理地面对人口与环境、资源问题。

    3.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有何利弊?结合文本作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允,字叔佐,兰陵人也。允少知名,风神凝远,通达有识鉴,容止酝藉,动合规矩。梁时起家邵陵王法曹参军,转湘东王主簿,迁太子洗马。侯景攻陷台城,百僚奔散,允独整衣冠坐于宫坊,景军人敬而弗之逼也。寻出居京口。时寇贼纵横,百姓波骇,衣冠士族,四出奔散,允独不行。人问其故,允答曰:“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方今百姓争欲奋臂而论大功,一言而取卿相,亦何事于一书生哉?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乃闭门静处,并日而食,卒免于患。

    侯景平后,高祖镇南徐州,以书召之,允辞疾。永定中,侯安都为南徐州刺史,躬造其庐,以申长幼之敬,天嘉三年,征为太子庶子。高宗即位,迁黄门侍郎。五年,出为晋安王长史。六年,晋安王为南豫州,允复为王长史。时王尚少,未亲民务,故委允行州府事。入为光禄卿。允性敦重,未尝以荣利干怀。及晋安出镇湘州,又苦携允,允少与蔡景历善,景历子征修父党之敬,闻允将行诣允曰公年德并高国之元老从容坐镇旦夕自为列曹何为方复辛苦在外允答曰已许晋安岂可忘信其恬于荣势如此。

    至德三年,除中卫豫章王长史,累迁安德宫少府。鄱阳王出镇会稽,允又为长史,兼会稽郡丞。后主尝问蔡征曰:“卿世与萧允相知,此公志操何如?”征曰:“其清虚玄远,殆不可测,至于文章,可得而言。”因诵允诗以对,后主嗟赏久之。其年,拜光禄大夫。

    及隋师济江,允迁于关右。是时朝士至长安者,例并授官,唯允与尚书仆射谢伷辞以老疾。隋文帝义之,并厚赐钱帛。寻以疾卒于长安,时年八十四。

    (选自《陈书·列传第十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允将行/诣允曰/公年德并高/国之元老从容坐镇/旦夕自为列曹/何为方复/辛苦在外/允答曰/已许晋安/岂可忘信/

    B. 闻允将行/诣允曰/公年德并高/国之元老/从容坐镇/旦夕自为列曹/何为方复辛苦在外/允答曰/已许晋安/岂可忘信/

    C. 闻允将行/诣允曰/公年德并高/国之元老/从容坐镇/旦夕自为列曹/何为方复/辛苦在外/允答曰/已许晋安/岂可忘信/

    D. 闻允将行/诣允曰/公年德并高/国之元老从容坐镇/旦夕自为列曹/何为方复辛苦在外/允答曰/已许晋安/岂可忘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三年称侍郎。

    B. 出,指离开京城到外地做官。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有“予出官二年”。

    C. 至德,年号。年号是我国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对应一个年号。

    D. 关右,古人以西为右,亦称“关西”。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允合乎规矩,通达颇有见识。侯景攻克台城时,大小官吏纷纷逃跑,他衣冠整齐地坐在太子的宫署;流寇横行时,也没有逃走,最终免去祸患。

    B. 萧允讲究诚信,不计个人名利。陈高祖征召他入朝为官,他快速直接地推辞;晋安王出镇湘州时,他年高德重,但依然跟随晋安王前往湘州任职。

    C. 萧允有才有德,备受帝王称赞。蔡征曾对后主诵其诗,后主大为赞赏;隋灭陈后,他本可继续在隋为官,但婉言谢绝,得到隋文帝的赏识和厚赐。

    D. 萧允历经三朝,一直保持操守。他历经梁、陈和隋三朝,且因战乱多次迁徙,却能一直坚守清高淡泊的操守,不追求功名利禄,最终以高寿而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王尚少,未亲民务,故委允行州府事。

    (2)是时朝士至长安者,例并授官,唯允与尚书仆射谢伷辞以老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宿左省①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②。

    明朝有封事③,数问夜如何?

    注:①本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757年,唐军收复被安史叛军所控制的长安,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②金钥,即金锁。玉珂,即马铃。③封事,密封的奏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

    A. 星光流泻,皓月当空,宫殿巍峨清丽。阔大之景中寓含帝居高远之意。

    B. 颈联写诗人值宿不寝,听到了开金钥的声音及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声。

    C. “数问”二字,形象地写出一个略带不安牵挂封事的忠勤为国的形象。

    D. 本诗叙述既有层次又有变化,自傍晚至明朝,以时间为序,构思严谨。

    2.诗的首联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很有讲究。请简要赏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韩愈《马说》的第一段中,常常引起怀才不遇之人共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作者用“___________”来描写大鹏拍击水面达三千里后飞腾升空的状态,用“___________”来评价列子乘风远行时的状态。

    (3)白居易《琵琶行》的开头用“___________”点出秋天的背景,“___________”以月亮来衬托离别时悲凉的心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宣言文章《改革开放天地宽》,站在历史、现在与未来的交汇点上,_______地指出,坚定不移沿着改革开放这条道路走下去,就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回顾40年不平凡历程,“奇迹”二字形容中国的发展并不为过。城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36000元,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年均9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速度,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家面貌_______。有学者指出,在人类历史上,不曾有任何国家以这么高的速度且持续这么长时间增长,而且是在人口这么多、国家这么穷的基础上实现的。

    40年的_______,紧紧把握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是我们这代人作出的必然选择。当然,既是“征程”自然不可能轻轻松松实现,少不了一番_______、风雨兼程。比方说,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三大攻坚战如何打赢?再比方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环境带来不确定性因素,如何战胜逆流?如何遏制风险挑战?解决这些拦路虎、绊脚石,需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改革勇气,也需要保持“偏向虎山行”的战略定力。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

    A. 解决这些拦路虎、绊脚石,需要“偏向虎山行"的改革勇气,也需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

    B. 解决这些拦路虎、绊脚石,需要“偏向虎山行”的战略定力,也需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改革勇气。

    C. 解决这些拦路虎、绊脚石,需要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也需要“偏向虎山行”的改革勇气。

    D. 这些拦路虎、绊脚石,需要“偏向虎山行”的改革勇气,也需要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方能发展开辟新天地,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

    B. 方能乘势面上开启新征程,开辟发展新天地。

    C. 方能开启发展新天地,乘势而上开辟新征程。

    D. 方能开辟发展新天地,乘势面上开启新征程。

    3.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鞭辟入里  耳目一新  峥嵘岁月  风尘仆仆

    B. 一针见血  耳目一新  蹉跎岁月  跋山涉水

    C. 鞭辟入里  焕然一新  蹉跎岁月  风尘仆仆

    D. 一针见血  焕然一新  峥嵘岁月  跋山涉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是某学生给多年未见的老师写的一封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妥之处,请找出并改正。

    自从出国之后,学生一直垂念师恩,您送给我的补璧之作,我一直惠存。此次本欲枉驾府上当面贺寿,无奈路途迢递,加之每日宵衣旰食,唯有以此尺牍聊表寸心,遥祝恩师百龄眉寿、万事如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某校教师教学评估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反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智能手机从推出到移动生活大规模普及花了4年时间,打车软件从上线到带动数千万人增加就业机会花了3年时间,中国在科技和创新的碰撞中展现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

    (2)有外媒认为,几乎所有的知名品牌,都有非常强大的品质保证,但目前中国这样的品牌还很少。中国要想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有两个不能回避的要素:质量和创新。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评价或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