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郝支书

候发山

那时候郝支书还不是石庙村的支书。他刚从部队复员回来,看到村里依旧一穷二白一贫如洗,乡亲们一日三餐拿咸萝卜当饭吃,他就尝试着把庄稼毁了种植药材。当时大伙儿还等着看他的笑话,没想到,三年后他收获的药材居然换回了一大把票子。这事凑巧被王县长(当时还是镇里的书记)知道了,认为他是个人才,就任命他当了石庙村的支书。郝支书上任没多久,王县长就从镇上调到了县里。

根据镇里汇报的材料,王县长得知石庙村现在已脱贫致富奔上了小康,就想到石庙村走一走,看一看。毕竟郝支书是王县长亲手提拔上来的,如果镇里所言不虚,也有他的一份功劳。于是,王县长便忙里偷闲悄悄一个人来到石庙村。为了摸到真实情况,王县长就在村口就下了车。

当年的泥坑路早已被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代替,不时有打扮新潮的姑娘小伙子骑着簇新的摩托“嗖”的一声从身边蹿过。路两旁依山建筑的民居都是碧瓦重檐的楼房,有的房顶上还支着个炒锅一样的电视卫星接收器。正是暮春时节,不少人家门口的水泥墩子上坐着晒暖的老人,他们穿着整齐,眉开眼笑地交谈着什么……石庙村先前可是镇上出了名的贫困村,年年吃政府的救济。老百姓一年四季指靠着那点贫瘠的责任田,连肚子都打发不住。那时候,家家户户住的都是破窑洞,晚上照明点的是煤油灯……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啊!王县长由衷地感慨着,心里犹如电熨斗熨过一样舒坦。

王县长一脸灿烂地边走边看,忽然看到一处破败的院落。院子里晾晒着衣物,说明还有人在此居住。难道是个五保户?可是石庙村有敬老院啊。王县长①迟疑了一下,便走了过去。推开虚掩的篱笆门,王县长看到有位四十多岁的农村大嫂正在石板上努力揉搓着衣服。这位大嫂一脸沧桑,虽说衣着不怎么样,但浑身上下透出一股清清爽爽的利索劲儿。院子里没有小康之家应有的摆设,倒也干净。农村大嫂发现王县长进了院子,忙停下手中的活计,不自然地笑了笑,算是打过招呼。

王县长和蔼地问:“这是你家还是你娘家?”

农村大嫂对他上下打量了一番,②迟疑地说:“俺家。”

王县长便拐弯抹角地问:“郝支书这人怎么样?”

想不到,农村大嫂脸一黑,说:“这龟孙没良心,他的心让狗给扒吃了。”

王县长当即愣住了,思维在瞬间空白了一下,这可是初次听到关于郝支书的反面意见,虽说石庙村的变化有目共睹,难道郝支书经不起诱惑,也腐败了?意念至此,王县长就直言不讳地说:“别人都说郝支书好,你怎么说他的赖呢?”

农村大嫂灰着脸,黯然半天,才讲出缘由。她说:“邻里壁舍在他的带领下都富得流了油,扒了窑洞盖楼房。俺家呢?别人家都看上了29寸的大彩电,俺家连一台黑白的也没有……”

就是呀,石庙村都小康了,怎么还有贫困户?王县长皱了皱眉头,说:“我看大嫂也不是懒惰之人,郝支书也不帮帮你?”

农村大嫂冷冷一笑,说“他不帮俺也好说,可他是烂花棉籽不打油还沾油,帮俺的倒忙,你说气人不气人?”

王县长呆了一下,说:“帮倒忙?”

农村大嫂生气地说:“俺当年辛辛苦苦拾掇了两亩药材,准备弄俩钱后养殖小尾寒羊。谁知,俺还没把钱焐热,他就动员俺把卖药材的钱捐给村小学,说学校漏雨,再不收拾就要出事。俺的心肠软,经不住他三说两说,就依了……反正俺是软柿子,他想咋捏就咋捏。”

王县长的脸色跌下来:“真有这事?”

农村大嫂气呼呼地说,“俺会诓你?那年村里五保户王二爷犯病躺在家里,等着拿钱治。那龟孙又动员俺捐款,俺就拿出卖鸡蛋的钱给了他十块,他还嫌少……”农村大嫂说着就唏嘘有声地呜咽起来。

岂有此理!王县长愤愤不平,说郝支书的家在哪儿?我找他去!

农村大嫂擦了一把脸上的泪,表情有些别扭,说:“这就是他家……俺是他女人。”

王县长恍然大悟,心说怪不得这个院子瞅着眼熟呢。

郝支书的女人叹口气说:“这些年他为了村里的事没黑没明地操心,家里油瓶倒了也不扶……俺一个人照顾不过来,药材种植也给荒了。从别处捣腾俩儿钱,他也贴到了村里……你说,俺家昨能比得上人家呢?”

王县长心里涌上一股说不出的感觉,鼻子有些发酸。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为改变贫穷现状,毁掉庄稼,种植药材,并获得成功。这说明“他”有聪明的头脑,致富的本领,也是“他”被任命为村支书的原因。

B. 农村大嫂说“这龟孙没良心,他的心让狗给扒吃了”,与第三段中王县长的所见所闻形成强烈的反差,并引出下面有关郝支书的“反面”材料。

C. 文中两处“迟疑”,①处写王县长在“碧瓦重檐的楼房”中突然看到破败院落的疑惑之情;②处写农村大嫂因自家院落破败羞愧难当的心情。

D. 文章塑造了一位大公无私并且有领导才干的村支书形象。但并没有对他做正面的描写,而是通过间接的侧面描写和反面的衬托来塑造人物的。

2.小说中的王县长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3.小说情节展开过程中有一种“误会法”,即在文章中有意识地设置误会,到结尾时才点明真相。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的“误会”艺术。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