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20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4 题
  1. 罗马法中规定:“土地所有人无适合的通道而不能有效利用其土地,有权以公正的价格向邻居购买通行权,邻居不得拒绝。”由此可知,此规定

    A. 意在维护公平和正义

    B. 严重限制了公民自由

    C. 旨在调和公民间矛盾

    D. 违背了契约公平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是否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当时的情况”是指

    A. 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C. 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D. 冷战对峙格局下国家安全面临威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提出五始终学说。他认为五行本、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周朝是火德,服饰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票”为正色而象征尊贵。但春秋时期齐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这一变化说明

    A. 胆饰适应国家统一需要

    B. 纺织工艺水平进步大

    C. 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

    D. 服饰色彩的地域性明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唐长孺认为,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在于将选举权收归中央,诚然体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有力控制。但却仍把门第放到选官标准第一位,九品中正制最终还是巩固了门阀的统治。这说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A. 九品中正制是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

    B. 九中正制使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关系进一步恶化

    C. 成为魏晋南北朝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 无法逆转门阀专政的历史倾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避讳原则强调,臣为君讳,卑为尊讳,少为长讳。贞观之治时期,《起居注》中描写的唐太宗完全是一代明君的形象,而対玄武门之变的情况则轻描淡写,同时,魏征负责编写的《隋书》中详细记载了隋炀帝的暴政以及隋末的动乱。据此可以推断

    A. 官修史书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

    B. 唐朝君臣全面否定了隋朝的制度

    C. 谏言政治无法有数制约君主专制

    D. 唐太宗有意塑造理想的君主政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雪下文君沽酒市,云藏李白读书山”“锦江风散霏霏雨,花市香飘默默尘”“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这些唐代诗人描写成都社会状况的诗句反映出当时成都

    A. 城市专业市场的出现

    B.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 城郊草市的兴起

    D. 坊市制度已开始瓦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清朝雍正帝在《御制朋党论》中说,“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悲者恶之,是非画一,则不敢结党矣”。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清朝

    A.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 封建制度渐趋没落

    C.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D.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勾结倭寇,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流移他乡趁食佣工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 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 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C. 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D. 导效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雅典城邦有6000名陪审官,全体陪审官分为十组。诉讼时:事先无人知道某个陪审官是否出庭,倘若出庭,也不知道他在哪个法庭。这体现了雅典

    A. 法庭审判质量较高

    B. 公民参政积极性较高

    C. 司法程序的公正性

    D. 保护陪审官人身安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566年,英国女王针对下院经常反驳政府的提案这一情况说道:“有些问题无须下院摇唇鼓舌”“上帝不会允许你们(指下院)的自由成为我们的枷锁”。女王因此很不愿意召开议会,在位45年仅召开10次。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 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B. 责任制内阁遭到了破坏

    C. 议会权力重心移到下院

    D. 市民阶层已主宰了议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2017年2月3日,美国华盛顿西区联邦地区法院法官颁布限制令,暂时在全国范围内冻结总统特眀普签发的“禁穆令”,违反宪法,立即暂停。这一裁定直接反映了美国

    A. 行政权受到司法权的制约

    B. 总统不再是国家权力中心

    C. 三权分立制约平衡的机制

    D. 行政权受到立法权的制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对下图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德国造”克虏伯炮王

    A. 德国统一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B. 德法借助巴黎世博会化解宿仇

    C. 德意志帝国已成为世界军事强国

    D. 工业化助推了德意志帝国的诞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这一认识客观上

    A. 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B. 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C. 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D. 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推动下表所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

    A. 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B. 政体改革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

    C. 技术革命与生产关系变革程度不同

    D. 国家干预与福利制度保障政策不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提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说明

    A. 马克思主义本原理不断变化

    B. 德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 革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D. 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的主要湖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巴黎公社委员会每逢开会时,“会议主席”是临时推选,“一周一换”,从巴黎公社成立到其失败的时间里,先后有21人担任军事委员会的成员,但无一人连续任,5月15日成立的第三届军事委员会的7人中,只有3人担任国民自卫军的营长以上的职务。规定每个委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职权发号施令。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 缺乏稳固的领导核心

    B. 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

    C. 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D. 体现群众的直接意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表反应出福州茶叶出口猛增,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1853-1869年福州口岸出口茶叶数量(单位;百磅)

    A. 内外战争的冲击

    B. 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

    C. 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 英国市场的需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11年12月,孙中山提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至1913年春,其又说“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我的国民,不主张政党内阁”。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资产阶级软弱牲、妥协性

    B. 孙中山实用主义倾向

    C. 代表了社会主流的民意

    D. 顺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世纪末,义和团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

    A. 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

    B. 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C. 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D.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民国时期,庆昌电染织厂刊登了这样一副广告:旭日东升,善财童子在高高飘扬的国旗下,似乎在对国旗行注目礼,似乎是对企业的产品发出赞美。其后,类似的广告日益增多。这一材料折射出

    A. 民国初期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已经成为思潮

    B. 民国初期工商界适时运用新观念做商业宣传

    C. 公司认为国旗是革命重要的宣传旗帜

    D. 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

    A. 民族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

    B. 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 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政治形势的需求

    D. 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65年1月一份中共中央文件指出,完成国家派购任务后的第二类和第三类物资允许公社社员个人在农村集市上出售,且可以双方自由议价。此规定是为了

    A. 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

    B. 缓和计划与市场经济之间矛盾

    C. 彻底纠正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

    D. 运用新机制调节农民经济生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初的中国,“铁饭碗”开始被打破,当时有一句顺口溜: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说的就是这种的情况。这反映了

    A. 经济向多元化发展

    B. 各行业人口自由流动

    C.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D. 国家取消统销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下图漫画可以揭示出

    A. 美国维护世界和平保卫世界安全的诚意

    B. 美国争霸世界的野心

    C. 美国开始向苏联推行“冷战”

    D. 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疏议》在开篇中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材料二  制宪会议一开始,便宣布“医治(邦联弊端)的方案必须是共和原则”人民主权是国家主义者制服州权主义者的思想武器。它粉碎了“君权神授”的封建政治观;否定了“主权在州”的邦联政治实践。根据宪法,中央和州的权力均取自人民,互不统属,各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行政、立法、司法三个部门各自执掌一部分权力,但三部门中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能不受其他部门牵制来实行自己的权力。

    ——摘编自《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内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述“宪法”在内涵上与《唐律疏议》的不同之处,并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说明该“宪法”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进步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迄今(乾隆)居民百倍与昔。绫罗之聚亦见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此类江南亦不止一地。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尝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织机;到189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玉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  :17世纪,曼彻斯特由军事要塞发展为工商业城市小镇。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据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8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エ业革命的摇篮。1760年,开通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英国第一条运河1830年又建成通向重要港口利物浦的铁路,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18世纪20年代底,它的人口仅12000,1841年底猛增至40万人,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年,沿曼彻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曼彻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并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据其在游记中自述,他1271年自威尼斯出发,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历时四年,于1275年到达元朝的首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1295年回意大利,口述《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马可・波罗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州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対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以下是其行程示意图:

    材料二  公元1793年即乾隆五十八年,英国政府以向乾隆皇帝补祝八十寿辰为名,派出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来华。这是英国政府派出的第一个正式华使团,是中英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英国带来的600多箱献给乾隆皇帝的礼物中有许多英国有意向中国显示其科技发达、武力强盛的礼品,如当时英国装备有最大口径炮的君主号战舰模型,以及榴弹炮和卡宾枪、步抢、连发手枪等,然而乾隆皇帝却不以为然,只是将之作为海外国家进贡的一般贡品而已。他不仅没有看到礼品上所表现出的西方科技的巨大変化,相反却还责难英使在礼品单上自称是钦差,而降旨要其改为公差,以符天朝体例,下图是其航行路线图:

    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并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展开述。

    〔要求:论题恰当,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