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单选题 11 题,选择题 1 题,非选择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1 题
  1. 开平矿务局在兴办时,李鸿章批准“距唐山10里内不准他人开采煤矿”,即使“土窿采出之煤应尽商局(开平矿务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这一举措

    A.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B. 旨在实现煤矿业国有化

    C. 增强了官督商办企业的信心

    D. 有利于商办矿业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朱元璋的这一改革

    A. 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 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C.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避免了诸侯国威胁中央的覆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国古代多数帝王惧怕史官,因为帝王是昏是明、是否察言纳谏等都可能会在史官笔下留下线索。对于一个“昏君”的历史定位,绝大部分帝王都是恐惧的,对史官的进谏只要是不涉及王权本身的问题,帝王基本都听从之。这说明

    A. 古代帝王都具有尊重史官传统

    B. “明君”的历史定位是历代帝王的追求

    C. 皇帝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D. 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的大量电文中,仅1934年10月1日至10月10日前后,党中央、中央军委发出的各类命令和指示就有100多个,大多标注“十万火急”、“万万火急”字样,足见当时

    A. 第五次“围剿”前山雨欲来之紧迫

    B. 华北事变之际国家局势之危难

    C. 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的紧迫与仓促

    D.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之必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蒋介石在1937年8月的反省录中写道:“平津沦陷,人民茶毒,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与其国内分崩,不如对倭抗战,以倭寇内部之虚弱及其对华之横暴,以理度之,不难制胜也。”日记中的内容

    A. 与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有关

    B. 说明中日矛盾进一步升级

    C. 体现了对国共合作的反思

    D. 表明蒋介石已正式联共抗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邓广铭先生研究发现:624年唐政府宣布了均田制,但在唐代的各种史书中却都找不到其推行这一政令的任何具体史实;从敦煌发现的唐玄宗开元、天宝期间内一些户籍丁籍遗文来看,唐代人民只希望把丁壮期限缩短,可反证唐初均田制并没有普遍推行过。这说明

    A. 史料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唯一载体

    B. 大量史料的充分运用会再现历史

    C. 探究历史史料有利于发现历史真相

    D. 著名历史学家的解释具有绝对权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班固《白虎通德论》提出“三纲六纪”思想,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即,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昆弟有亲,族人有序,师长有尊,朋友有旧。据此可知东汉“三纲六纪”思想

    A. 推动儒家社会秩序观的发展

    B. 顺应了确立专制主义的需要

    C. 促进儒家正统地位的形成

    D. 注重谶纬神学世界观的养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水经注·淯水》记载了东汉大户樊重兴修水利的规模:“朝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序陂。”据此可知当时

    A. 国家赋税的保障十分可靠

    B. 田庄水利灌溉系统较成熟

    C. 封建政府重视农业基础设施

    D. 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表是北宋初年政府下达的一系列命令,这些命令反映出宋代

    时间

    内容

    乾德四年(966)

    自今百姓能广植桑枣开荒田者,并令只纳旧租,永不通检

    淳化元年(990)

    江浙等路……民多流亡弃地,遂为旷土,宜令诸州籍其陇亩数,均其租……召游民劝其耕种

    至道元年(995年)

    今年以来,天灾相继,民多转徙……应诸道州府军监管内旷土,并许民请佃,便为永业,仍与免三年租税

    A. 不抑兼并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B. 统治者重视招抚流民开垦荒田

    C. 租佃制已经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

    D. 北方农民为逃避战乱大批南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表是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化表。该表反映了

    年份

    丝茶

    其他农产品和手工业品

    1871〜1873年

    87.20%

    12.8%

    1891〜1893年

    51.50%

    48.5%

    A.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

    B. 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C. 西方的丝茶制造业开始超过中国

    D. 西方的生活习惯逐渐改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

    A. 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B. 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C. 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

    D. 北洋军阀的统治受到沉重打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

    A. 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

    B. 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C. 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

    D. 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

    历史时期

    内涵与用法

    明代以前

    指富足而强盛,或指使富强而强盛。因与儒家社会组织原则相矛盾,时有贬义。

    明末清初

    在明末经世思潮中出现正面使用“富强”的例子。

    19世纪40——60年代

    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

    19世纪60——80年代

    许多人主张以“富强”为中国的目标。“富强”的目标包含工商、国防两方面的内容。

    19世纪90年代

    使用次数出现高峰,开始包含政治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工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20世纪初

    随着反清革命思潮兴起而较少使用,但清政府将其含义进一步拓展,包括立宪、地方自治等内容。

    1919年后

    “富强”用来概括清末的维新运动,多具批评性、如“本来士绅阶级不但不肯革命,而且摧残革命,帮助反动势力;名说也要变法维新,要谋富强,而又反对下等社会握权……”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逐步实行“独尊儒术”,改革选士制度,开创太学。唐代推行“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宋太祖宣称“宰相须用读书人”,并规定:“进士须通经义,尊周孔之礼。”中央设国子监,招收“京朝七品以上子孙。”据统计,宋朝书院共有203所。长江流域占74.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南宋朱熹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一切军民利病,农工商贾皆可言之,唯生员不可建言”。“生员所作文章,不许妄行刊刻,违者治罪”。

    ——摘编自郭家齐《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190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奏请改革科举,清廷乃于1901年9月颁布兴学诏书,改书院为学堂。1904年清政府颁布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和张之洞等拟定的近代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份量仍很重。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1906年正式成立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端。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于1912年至1913年陆续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令,即“壬子一癸丑学制”,强调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废除了读经课和不合民国宗旨的教科书,取消了进士出身奖励,确定了妇女的受教育权利和男女同校制度,同时筹办各级女子学校。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教育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以关中为腹心,朝廷消费浩大,物产不足供应,不得不依赖江南漕运。安史乱后中原残破,赋入甚微,而运河又因战乱失修,运输成本大增,运量大降。代宗初即位时,长安斗米价至千钱,宫中无隔夜之粮,郊农搓谷穗以输官。刘晏根据运河各段水情特点及船夫对航道熟悉情况,采用分段转输之法,又制造专门船只,改进造船材料,用盐利雇船工专司行船,并调军队押运,终使成本降低,安全系数及运输效率大为提高。由京师至各地巡院遍设“疾足”(情报员),及时掌握各地物价动向,动用各处粮仓储备以调节丰歉,丰则入籴,贱则出粜,以防商人囤积居奇造成物价波动,官府又从中获利,此名为“常平法”。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推行的理财措施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晏推行理财措施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薛福成自1867年入曾(曾国藩)幕到1884年结束李(李鸿章)幕生涯,尤其是在李氏麾下,在政治、外交上得到了磨练。1884~1889年做地方行政长官期间,又多次主持对外交涉,1889~1894年出使西欧更是其外交生涯的颠峰。早在1865年的《上曾侯相书》中,薛福成提出“于发难之始,察诸国之无恶意者,先谄以微利而退之,或竞密与联结,俾为我助”。在不断的外交实践中,初步产生了国家主权观念。他言简意赅地将主权解释为“自主之权”,并声称“外人而挠我自主之权不可也”。在其所著《应诏陈言书》中,力主遣使,对于清政府最终敲定常驻外交使节制度,起了促进作用。薛福成以自身为例说,“臣到英后,除呈递国书外,其君延请宴会一次,听乐观舞会各三次,礼也颇为周浃”。既然西方各国如此重视礼仪,且形成通例,中国自不该抱残守缺,坚闭固拒,他还提出通过发展工商、扩充军力等途径,为中国外交提供坚强的后盾。

    ——摘编自胡门祥《试析薛福成的外交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薛福成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薛福成的外交思想做出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