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8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4 题
  1. 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

    A. 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 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资通道

    C. 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

    D. 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回答英国记者“如何理解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的提问时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这一表述的主旨是

    A. 肯定美国的政治模式

    B.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C. 促进民主、和平建国

    D. 批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35年,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又改为民主共和国。1937年,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走向合作

    B. 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C. 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 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

    工业部门

    国营经济

    私营经济

    水电工业

    89%

    11%

    冶炼工业

    90%

    10%

    机器制造业

    73%

    27%

    化学工业

    75%

    25%

    饮食品工业

    23%

    77%

    服饰品工业

    8%

    92%

    A. 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形势的需求

    B. 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 民营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

    D. 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赵翼《陔馀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

    A. 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

    B. 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

    C. 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

    D. 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

    A. 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B. 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

    C.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其主要经营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

    B. 革命根据地日益壮大

    C. 国民经济建设深入开展

    D. 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代的农业生产中(     )

    A. 人地矛盾的显现   B. 精耕细作的传承   C. 稻麦种植的减少   D. 技术交流的增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

    A. 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

    B. 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 市民阶层的普遍文化心理倾向

    D. 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宋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这反映了宋代以来

    A. 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度发展

    B. 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

    C. 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

    D. 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清朝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佘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构建

    C. 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

    D. 通过立法强化对汉人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曹操在给汉献帝上表论田庄主田畴时说:“畴率宗人避难于无终山,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咸共资奉。……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以旌其美。”由此可知,部分田庄在东汉后期

    A. 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B. 起到了维护地方稳定的作用

    C. 激化了田庄内部的阶级矛盾

    D. 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26年,陈独秀强调,在国民革命阶段,共产党“应该彻头彻尾表示独立的在野党态度”,要“严厉取缔党中机会主义做官热的倾向”,限令已担任县长的共产党员立即辞职,否则开除党籍。这说明陈独秀

    A. 主张独立领导工农群众运动

    B. 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 忽视了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D. 坚持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表为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时间

    事件

    隋大业元年

    始创进士科,但仅具有古词新用的含义。

    唐初

    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及以后

    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武则天时期

    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首创武举科。

    唐玄宗时期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皇帝在长安、洛阳宫殿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A. 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B. 科举考试考题禁锢了读书人思想

    C. 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

    D.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前中期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洪武八年(1375年)“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

    《明史·食货五》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

    《洪武实录》

    宜德十年(1435年)“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

    《明史·食货五》

    宜德十一年(1436年)“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

    《正统实录》

    A. 民众赋役不断增加

    B. 白银渐趋货币化

    C. 政府强化经济调控

    D. 纸币退出了市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表为辛亥革命中独立的部分省份立宪派的政治活动

    省份

    代表人物

    政治活动

    四川

    蒲殿俊

    领导了保路运动、罢课、罢市,四川宣布独立后任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

    湖北

    汤化龙

    武昌起义后,与革命党合作,参与组织湖北军政府,革命党人负责军事,立宪党人负责庶政,并通电敦促各省谘议局响应革命。

    湖南

    谭延闿

    推动湖南宣告独立,革命党人都督焦达峰被杀之后,担任都督,安定地方,援助湖北革命军,通电建议及早组织临时政府。

    由此可见,立宪派

    A. 善于投机使革命潜伏着危机

    B. 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C. 在革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D. 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进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 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

    B. 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

    C.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D. 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其中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课》等十余种,证实了秦代泰山石刻所云“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这表明秦朝

    A. 注重以立法调整经济关系

    B. 积极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C. 农本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

    D. 农工商各行业得到全面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明确表示以“三民主义”和“总理遗教”为最高准绳,以国民党和蒋介石为领导抗战核心,制定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民众、教育各纲领,坚持抗战并同时完成建国。该纲领的制定

    A. 有利于激发民众坚持抗战的信心

    B. 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反映国民党借机排除异己的企图

    D. 表达出国民党民主建国的意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A. 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 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

    C. 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D. 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五四运动前后,“改造中国”成为非常流行的政治口号。孙中山在上海发表了题为“改造中国的第一步”的演讲,梁启超等创办了名为《解放与改造》(后改称《改造》)的刊物,新民学会的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这种现象的出现根源于 (  )

    A. 辛亥革命的推动   B.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C. 社会变革的需要   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中国国民党中央于1927年4月组成包括共产党员毛泽东等人在内的中央土地委员会,着手准备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不久又提出“本党决计拥护农民获得土地之争斗,致使土地问题完全解决为止。”这表明

    A. 国共两党合作更趋密切

    B. 革命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C. 民生主义思想得以落实

    D. 国民革命推动农民运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隋朝以来,长三角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鸦片战争前形成了“之”字型空间格局,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又发展演变成“∑”型空间格局(如下图所示)这一变化

    近代长三角地区城镇发展轴变化示意图

    A. 描绘了经济重心持续南移的过程

    B. 奠定了上海远东经济中心的地位

    C. 折射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

    D. 拉大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张謇全集》中,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众多的历史现象,现摘录部分,整合如下:

    张謇,江苏常熟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1896年,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经过数年的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到1911年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荻净利约370余万两。1914年,张謇在台城南门口河南创办了泰属贫民工场一所,建房80余间,占地30亩,雇工进行毛巾、藤器、缝纫等项工艺的生产。1913年以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大生一厂、二厂连年赢利,兴旺一时,仅1919年两厂赢利就高迭380多万两,创下最高纪录。总计从1914年后的几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

    但是1919年以后,张謇的企业日益艰难,“实业救国”的梦想最终未能实现。

    结合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历史记录,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经济史上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记录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7年,康熙以防范西方各国可能对中国侵略为由,除保留东洋贸易外,对南洋各国只允许外国来华,禁止中国商人前往贸易。1757年,清朝政府决定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个口岸,只留广州一口通商。随后,又设立了公行,兼有外交和商务两重任务的半官方机构。此外,清政府还在广州设立商馆,制定对外商的防范措施,并对国内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严加限制,如严禁粮食、五金、硝磺等出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远洋贸易的大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政府直接干预经济,鼓励扩展国际贸易……在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中,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欧诸国在亚洲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从本国政府那里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这一切,对各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但似乎并没有改变欧洲对亚洲贸易的不利地位……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了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外贸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唐朝与前朝相比,各种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姚崇、宋璟都是玄宗时的良相。玄宗总揽政务之后,宰相从4人进一步减为2人。另外,由宰相担任的高级职务空缺的现象变得普遍了。714—724年,无尚书仆射。这一情况导致门下省和中书省职能的逐步合并。他们渐渐变成一个协调的组织,既负责制定和起草政策,又负责法律的审查和复审。还充当与皇帝一起负责重大决策的秘书处的少数重臣。总之,权力稳步地集中于宰相们,特别是集中在德高望重的宰相之手。

    ——摘编自(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第316-317页

    材料二 唐朝御史台组织机构完备,长官为御史大夫,其职责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完全独立于三省六部等行政机构,可以对中央和地方的百官进行监察。其次是监察机构法定化,御史台和三院的运行依据是《唐六典》,该法详细规定了御史台的员额、品级、权限及其与其他机关的关系。同时集传统法典之大成的《唐律疏议》成为御史履行职责、纠察犯罪、弹劾百官的主要法律依据,使御史弹劾过程有法可依。御史制度加上谏官制度、史官制度和“罪己诏”制度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与权臣的专横,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性和稳定性。

    ——摘编自余钊飞《“整肃纲纪、察举百官”的唐代御史制度》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玄宗时期相权发生的变化。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的御史台有哪些功能与特点?

    (2)皇权专制最大的困境就是难以纠错,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是如何防止政策失误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什么是现代国家?近代以来,人们根据源于西方的各种观念,或将建立单一民族国家作为现代国家的标志,或将建立联邦制、地方自治制度作为现代国家的标志,或将建立普选制议会制、两党制多党制作为现代国家的标志。这些理解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从政体即政治运作方式来认识现代国家的。

    ——摘编自(英)克里斯·皮尔森《论现代国家》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是面对19世纪中叶的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巨大冲击而仓促开始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何谓现代、怎样转型这些根本性问题,我们一直没弄清楚。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奋斗,但现代化成效依然有限。中华文明走向现代的伟大转型,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方才真正路上征程的。

    ——据高德步《中国价值》等

    (1)根据材料一的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美国是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在1840—1949年成效有限的原因,指出1949年以来中华文明在实现现代转型方面的具体表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