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语言应用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情景默写 1 题,其他题 1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6 题
  1.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____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____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____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______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____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____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A

    一旦

    /

    即使

    然而

    B

    倘若

    那么

    进而

    /

    由于

    所以

    C

    假如

    甚至

    /

    那么

    D

    只要

    /

    而且

    虽然

    A. A   B. B   C. C   D. 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加点的词,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B.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C.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D.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现象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

    A.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② 项伯杀人,臣活之

    B. ①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② 群臣怪之

    C.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 范增数目项王

    D. ①樊於期乃前曰       ② 函封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句式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 吾属今为之虏矣

    B. 大王来何操

    C.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D. 夫晋,何厌之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是一座地处黄河上游的西部小城,在它两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镌刻着太多长歌当哭的故事,亦写满豪情壮志的励志篇章。

    ②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③比赛中,他的演讲短小精悍,他常常能用不多的语言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④孔子和弟子们在一起,谈的都是事关天下苍生的大事,他们不会求田问舍,不会蝇营狗苟,他们是胸怀天下而又洞察未来的大丈夫。

    ⑤印象容易先入为主,纠正就难了。西汉时张汤为官严酷,口碑不佳,儿子张世安终身忠厚,谨慎用刑,这才改弦易辙,扭转了世人对其门风的看法。

    ⑥刚刚结束高考,小明就要准备志愿填报,众多的专业选择使他莫衷一是,迟迟不能定夺。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导演诺兰接受采访时表示,选择拍摄《敦刻尔克》,是因为他自小熟知这个故事,一直想要把它拍出来。

    B. 文化自信,对于行进在实现自己伟大梦想征途中的民族、国家意义重大,对于实现潜能、追求幸福的个体更是不可或缺。

    C. 黄龙戏作为地区传统戏曲剧种,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产业价值,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D. “互联网十教育”不仅让学生放开学习形态和地理位置的限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也提升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有人说,人生就是行走在天地间。

    告别懵懂青涩的少年时代,高中生正张开双臂拥抱五色斑斓的青春。一路走来,是谁在用心呵护照顾你,用理解的目光默默地注视你?又是什么在感动和激励着你,抑或常常困扰迷惑着你……

    是亲人的关爱,师友的支持,还是知识的指引,美丽的憧憬,或者是……

    在成功的道路上,一路有你。一路有你,我的心中有春天;一路有你,我的天空有阳光;一路有你……

    请以“一路有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秋节快到了,又恰逢陈鹏奶奶100岁大寿,家在外地的陈鹏想回老家探望爷爷奶奶,因此要请假三天。下面是陈鹏写给班主任王老师的请假条,请指出其中不恰当的地方并加以修改。

    请假条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举家团圆的节日,又恰逢奶奶100岁大寿,令尊决定带家人回陕西乡下探望老人,给奶奶过寿。特向您请假,恳请老师批准。

    请假人:陈鹏

    2017年9月26日

    (1)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调研2)(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 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 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 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 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 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难以忍受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虽有忧愁,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的主题之一,使得张载之言既是先贤圣道,又具家国大义。

    B. 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感。

    C. 文中拿“句句誓言,字字慷慨”的《出塞》举例,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 朱熹认为品格高尚的“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 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 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边塞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唐朝盛世。

    B. 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 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 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阐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鱼 儿

    冰 心

    十二年前的一个黄昏,我坐在海边的一块礁石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竿儿,绕着丝儿,挂着饵儿,直垂到水里去。微微的浪花,漾着钓丝。

    礁石上倒也平稳,那边炮台围墙的影儿,正压着我们。过了半天,这丝儿只是静静的垂着。我觉得有些不耐烦,便嗔道,“到底这鱼儿要吃什么? 怎么这半天还不肯来!”奶娘笑道,“它在海里什么都吃,等着罢,一会儿它就来了!”

    我实在有些倦了,使将竿子递给奶娘。两手叉着,抱着膝,一层一层的浪儿,慢慢的卷了来,我想着——我想我要是能随着这浪儿,直到水的尽头,掀起天的边角来看一看,那多么好呵!不过掀起天来的时候,要把海水漏了过去,把月亮濯湿了。不要紧的!天下还有比海水还洁净的么? 它是澈底清明的……

    “是的,这会儿凉快的多了,我是陪着姑娘出来玩来了。”奶娘这句话,将我从幻想中唤醒了来;抬头看时,一个很高的兵丁,站在礁石的旁边,正和奶娘说着话儿呢。他右边的袖子,似乎是空的,从肩上直垂了下来。

    “他是谁?他的手臂怎……”

    奶娘笑着拍我说,“不要紧的,他是我的乡亲。”

    他也笑着说,“怎么了,姑娘怕我么?”奶娘说,“不是,姑娘问你的手怎么了。”他低头看了一看袖子,说,“我的手么?我的手让大炮给轰去了!”

    我望着他说,“你的手是让这炮台上的大炮给轰去的么?”

    他说,“不是,是那一年打仗的时候,受了伤的。”我想了一会儿,便说,“你们多会儿打仗来着?怎么我没有听见炮声?”

    他不觉笑了,指着海上,——就是我刚才所想的清洁光明的海上——说,“姑娘,那时还没有你呢!我们就在那边,一个月亮的晚上,打仗来着。”我说,“他们必是开炮打你们了。”

    他说,“是的,在这炮火连天的时候,我的手就没有了,掉在海里了。”我呆呆的望着蔚蓝的海,——望了半天。

    奶娘说,“那一次你们似乎死了不少的人,我记得……”他说,“可不是么,我还是逃出命来的,我们同队几百人,船破了以后,都沉在海里了。只有我,和我的两个同伴,上了这炮台了。现在因着这一点劳苦,饷银比他们多些,也没有什么吃力的事情做。”

    我说,“他们那边也一样的死伤么?”他说,“那是自然的,我们也开炮打他们了,他们也死了不少的人,也都沉在海里了。”我凝望着他说,“既是两边都受苦,你们为什么还要打仗?”他微微的叹息,“哪里是我们?……是我们两边的舰长下的命令,我们不能不打,不能不开炮呵!”

    炮台上的喇叭,呜呜的吹起来。他回头望了一望,便和我们点一点首说,“他们练习炮术的时候到了,我也得去看着他们,再见罢!”

    “他自己受了伤了,尝了痛苦了,还要去开炮,也教给后来的人,怎样开炮;要叫敌人受伤,叫敌人受痛苦,死了,沉在海里了!——那边呢,也是这样。”

    海水推着金赤朗耀的月儿,从天边上来,可我的心却沉了下去。

    “海水里满了人的血,它听凭飘在它上面的人类,彼此涌下血来,沾染了它自己。”

    “月儿是受了这血水的洗礼,被这血水浸透了,他带着血红的光,停在天上,微笑着,看他们做这样的工作。”

    清洁!光明!原来就是如此……”

    奶娘拊着我的肩说,“姑娘,晚了,我们也走罢。”

    我慢慢的站了起来,从奶娘手里,接过竿子,提出水面来,——钩上忽然挂着金赤的一条鱼!

    “‘它在水里什么都吃’,它吃了那兵丁的手臂,它饮了从那兵丁伤处流下来的血。它在血水里养大了的!”我挑起竿子,摘下那鱼儿来,仍旧抛在水里。

    奶娘却不理会,扶着我下了礁石,一手拄着竿子,一手拉着无精打采的我,走回家去。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钓鱼时,“我”遇到了一个独臂的老炮兵,知道了战争的残酷,丧失了好心情,但钓上的一条金赤鱼给了“我”一些安慰。

    B. 文中“月”的形象多次出现,既是客观环境变化和老炮兵故事的见证者,也伴随和映衬了“我”内心情感的变化。

    C. 奶娘的形象串联起了“去海边钓鱼——偶遇老炮兵——领我收竿回家”的情节,她对“我”的关心也带动了情节发展。

    D. 文本从儿童视角出发,先展现了“我”眼中澄澈明亮的童话般的世界,但与老炮兵交谈之后,“我”心中的童话世界坍塌了。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老炮兵的形象。

    3.“清洁!光明!原来就是如此……”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小题。

    材料一:

    运动对少年儿童的快乐有很大影响,越是不爱运动的孩子快乐得分越低。而且,不爱运动的孩子经常存在孤独、忧郁、注意力不集中、焦燥、睡不着等不良情绪或感受的比例更高。数据显示,不爱运动的学生,各种不良情绪比例更高,尤其是体育成绩下等的学生,孤独、忧郁、神经敏感、情绪不稳定、焦躁、注意力不集中、想叫喊骂人等情绪的比例均高出体育成绩上等的学生20多个百分点。这说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学生、体育成绩好的学生更善于缓解不良情绪。因此,体育较差的学生应多增强运动,使各种不良情绪得到纾解。但是,数据也显示,有近半数(47.1%)的少年儿童表示自己的运动量不够。而且随着年级升高,认为运动量不足的学生比例越来越高,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三共上升了30.4个百分点。然而,有的家长、老师为了让少年儿童多学习,减少了他们的运动量,占用了他们的运动时间。这不仅仅是剥夺了孩子的运动,更是剥夺了他们的快乐。

    同样,和谐的亲子关系也会使少年儿童的快乐指数更高。调查发现,有近六成少年儿童经常与父母聊天。年级越高,与父母经常聊天的学生比例越低。相关分析还发现,经常与父母沟通的孩子,快乐指数更高。但是,有超过三成的少年儿童“投诉”父母边玩手机边与自己聊天,近两成父母与孩子聊天时说没时间,近一成父母不愿听孩子说话。而且,父母与孩子聊天的主要内容是学校、日常生活、学习,聊兴趣爱好的比例仅有两成多(22.8%),聊朋友的尚不足两成(18.7%),均排位比较靠后。然而,少年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给他们的快乐带来深刻影响的因素往往并非只有学习,情绪、兴趣、朋友等这些在成年人看来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反而深刻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快乐感受。

    (摘自孙宏艳《影响孩子快乐的因素常被我们忽略》,《光明日报》2017年9月21日,有删改)

    材料二:

    男女生快乐指数比较

    (数据孙宏艳、田丽《我们的孩子快乐吗》,《光明日报》2017年9月21日)

    材料三:

    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欧美39国青少年的健康与福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荷兰青少年最快乐。

    这项调查是针对11岁到15岁的青少年,共有39国约20万的青少年受访。

    调查发现,荷兰的青少年喜欢上学,结交很多朋友,且较少卷入打架和欺凌事件。他们与父母关系良好,自我感觉身心健康。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荷兰青少年普遍都吃早餐。

    至于青少年模仿成年人抽烟酗酒的问题,调查也发现,在39国的受访者中,荷兰青少年很少接触烟酒。

    WHO曾调查学龄儿童健康行为,荷兰儿童的表现也是名列前茅,而这次调查中,95%受访的荷兰青少年为自己的生活打及格分数。

    分析荷兰青少年身心健康、生活快乐的原因,负责这项调查的研究员佛雷博格说,青少年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社会因素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她说,荷兰青少年普遍与父母、家庭与朋友关系良好,且荷兰的繁荣富裕与重视社会公平正义,也是青少年感到生活快乐的原因。

    相较于北美洲与欧洲其他国家的青少年,荷兰青少年不挑食、生病少,并且养成了运动的好习惯。

    (摘自中新网《调查显示荷兰青少年生活最快乐  赶超美国同龄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论述了中国少年儿童的快乐状况和快乐理念,并指出了影响少年儿童快乐的因素。

    B. 材料二采用图表的形式表现我国少年儿童快乐状况,用数据直观表现了性别间的快乐差异。

    C. 材料三表明,荷兰的青少年身心健康程度较高,这是因为荷兰较为富裕,社会更重视公平。

    D. 不爱运动的孩子比较敏感、忧郁,快乐指数低;爱运动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调整情绪,获得快乐。

    3.根据上述材料,概述能够帮助少年儿童提高快乐指数的做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高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是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

    (2)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

    (3)在《鸿门宴》中,樊哙劝沛公赶紧离开项王营地,不必计较细枝末节时说:“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1 题
  1. 翻译下面句子。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