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null 2 题,单选题 19 题,选择题 4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null 共 2 题
  1. 走一个圆场就代表着“人行千里路”,来一个趟马就象征着“马过万重山”,手持一把扇子就象征闲散之人,握着马鞭就代表马存在,穿红绿蟒就是在宫廷或富贵人家。这反映了中国戏剧

    A. ,时空自由的特点   B. 表演受限制于舞台

    C. 内容丰富文武兼备   D. 象征虚拟的表意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A.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 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C. 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D. 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9 题
  1. 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残本),现存于甘肃武威市博物馆。推测该经是宋仁宗年间(1141~1195年)印本。“有的字体歪斜,还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有的行格歪斜,行距宽窄不一等。据此可知

    A. 雕版印刷已走向衰落

    B. 西夏印刷技术落后

    C. 宋代有了活字印刷品

    D. 印刷术已普遍应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以天文历算之学而论,“中国先哲们对于天文学的要求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贲卦传》)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的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以‘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这主要体现出中国古代天文学

    A.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 存在浓厚的神学和迷信色彩

    C. 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

    D. 和算学整合为统一研究领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古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载:“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这种思想在古代社会被广为接受。由此可知,古人认为(  )

    A. 中医理论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B. 人具有超越自然的主体地位

    C. 要掌握自然规律从而征服自然   D.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观察下表,对表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古代中国科技

    思想

    传統科技思想

    君为臣纲

    臣子研究天文历法是尽“忠”

    父为子纲

    子女从事医学等活动是尽“孝”

    夫为妻纲

    专心学习纺织技术,不好言笑是守“节”

    A. 体现了实用性这一特点

    B. 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制约

    C. 有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D. 缓和了社会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这说明

    A. 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

    B. 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

    C. 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

    D. 梁启超指出了壬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题文)程朱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東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符合材料的是

    A. 青花瓷、珐琅彩呈现争奇斗艳

    B. 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追求意趣

    C. 服饰风格夸张开放尽显华丽

    D. 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忽略法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 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 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初唐欧阳询、唐太宗等人一方面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另一方面又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牢牢地粘接起来,“从而一种旨在将精巧的形式与雄阔的气势相结合的审美思想便出现了——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这表明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是

    A. 重视法度

    B. 尚意

    C. 追求神韵

    D. 重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元朝书法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形式美的追求,如赵孟頫鼓吹“用笔千古不易”。明末清初的书坛呈现出放浪笔墨、狂放不羁和愤世嫉俗的风气,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遏止的情绪表现。这种状况表明

    A. 书法艺术具有求异求新的特征

    B. 书法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C. 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不断完善

    D. 书法艺术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清时期,许多画家追随同时代的大家诸如董其昌、四王(指清初画坛正统派,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等。而最终形成的局面是大部分画家作品质量低下,多信笔涂抹之作,在他们看来是“聊以自娱”。该材料旨在说明

    A. 古代中国绘画艺术杂乱无章

    B. 明清绘画艺术的功利性较强

    C. 明清部分画家注重表面笔墨

    D. 文人画侧重强调画外的修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题文)“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中国“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材料表明

    A. 封闭性强导致落后

    B. 重在思想不断解放

    C. 中国缺乏理性精神

    D. 西方注重科学研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中国古代,一代一代的诗人们用磅礴的气势,有力的语言,唱出了无数振奋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是鲍照的决心和誓言。“大鹏一日从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李白的宏伟之志。对于这类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唐代诗僧皎然用“忠”、“志”、“力”去标举它。这反映了

    A.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B. 儒学精神融入社会生活

    C. 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 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题文)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辙骤然哄去。”这说明

    A. 文字狱造成文化界百花凋零

    B. 昆曲曲高和寡日益脱离群众

    C. 琴声、罗、弋艺术价值更高

    D. 北京百姓艺术欣赏品位较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南朝著名画师张僧繇在安乐寺为梁武帝画龙,梁武帝发现其所画四条龙都没有眼睛,遂问其原因。张僧繇回答说:“点睛即飞去。”大家不信,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该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

    A. 注重写意传神

    B. 意在借物抒情

    C. 追求娱乐教化

    D. 渴望俗世认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三才图会》(下图)“地理一卷”记载:“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同为一球,居天球之中,如鸡子黄在青内。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面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材料反映了

    (明)《三才图会》插图

    A. 西学传入受到旧有观念的解释与重构

    B. 地圆学说颠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

    C. 近代自然科学成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D. 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颁布俸禄制,诏云:“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朕……宪章(效法)旧典,始班俸禄。”这反映了

    A. 改革借鉴了汉族的官僚制度

    B. 旧势力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

    C. 战乱导致典章文书大量毁坏

    D. 俸禄制导致官员的贪污腐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②拓跋硅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③实行宗主督护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⑤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A. ①②③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 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

    B. 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C. 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D. 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王安石担任鄞县知县时,为使经济状况不佳的中下等级的民户能及时耕种收获,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这一做法到王安石变法时演化为

    A. 青苗法

    B. 市易法

    C. 免役法

    D. 均输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唐代尚未使用雕版印刷

    B. 宋代已广泛使用活字印刷

    C. 宋代活字印刷日臻完善

    D. 宋代雕版印刷术普遍使用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

    A. 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等方法

    B. 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

    C. 是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

    D. 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爱惜原料,将剩下的恶茧、病茧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后,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蔑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茧丝成为造纸的重要原料

    B. 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

    C. 造纸术未能满足大众消费

    D. 制丝术与造纸术相得益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国数学家钱宝棕说:“《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所有具体问题得到解答已尽‘算术’的能事,不讨论抽象的数学理论无害为‘算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这一言论表明中国古代数学

    A. 注重实用性

    B. 涉及领域狭窄

    C.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D. 服务于农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因方法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此可谓纯有利而绝无病者也。保甲法体大思精,为公一生最用力之事业,其警察的作用,可谓有利而无病,其成效亦已章章可睹。其寓兵于农的作用,则以当时募兵未能尽废,常备后备之区别不立,其稍扰民,固意中事。然为起宋之衰,势不得不尔也。独至市易法,其用意虽非不善,然万不可以行于专制政体之国家。荆公之失策,殆未有过是者。

    ——梁启超《王安石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指出梁启超所肯定的两项新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推行两法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指出梁启超所不赞同的新法,并分析其理由。

    (3)归纳材料中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  北魏短暂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以宇文泰为首的西魏北周统治集团进行了军事改革,建立起府兵制度。宇文泰设置六个柱国大将军,以合周礼六军之制。周武帝宇文邕时,将柱国统帅的兵士改称为侍官,使兵士具有皇帝卫队的性质。士兵最初由豪强子弟充任,后以平民子弟为主。士兵装备自给,免除课税,战时打仗,闲隙农耕,有了兵农合一的趋势。府兵制的确立是北周军制的重大改革,周武帝死后,北周大权落入外戚杨坚手中。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府兵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府兵制改革的主要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古今中外有许多涉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维新伊始,先破陋习,特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教育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教育涉及哪些领域?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